博而不精-伴随我职业生涯的体育运动漫谈
可能得益于ENTP的性格,我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各种体育运动也尤其如此。
无奈,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与训练,学习体育全靠野路子,技能比较粗糙,总在同小伙伴的瞎玩中进步。而我又是那种热爱尝试新项目的人,总是在一个体育运动上刚起步,就投身于另一项运动之中,可谓是博而不精。
所以此文,就来总结下过去二十多年接触的体育运动,权当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先谈乒乓球,我清晰地记得那是2003年初春的一节体育课,跟着小伙伴第一次拿起乒乓球拍,就从此爱上了这项运动。
现在看来,当时的条件那是相当简陋,乒乓球台都没有网,我们就拿着砖头垒在中间。
因为小屁孩没啥钱,也不懂训练,更没有技术。没有专业的球具,就攒钱买最便宜的球拍,甚至有时还拿着光板。
虽然大家水平都不高,但也就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中,第一次学会抽球,第一次学会反拉。
同各种不认识的人切磋,以球会友,偶尔碰到专业高手,被抽成筛子,被教做人。
无数次被虐,越挫越勇,提升球技,这种不断进步的快乐支撑自己从小学打到初中。
初中搬了家,话别儿时玩伴,告别了简陋的球台,在家属院第一次接触到专业球台。
每到周末,就跟院子里的小伙伴约球,算是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进到高中,我的兴趣转向足球与篮球,告别乒乓球两年多,直到高三快结束才重新找回对乒乓球的兴趣(主要是受伤太频繁,已经不适合踢球了。。)。
上了大学,第一次接触到乒乓球的专业训练,在体育课选到乒乓球。每次上课,各种基本功大保健,正手反手训练扎实,课程结束,我的乒乓球球技有了质的飞跃。
虽然和专业人士相比差距明显,但跟球伴远台对拉能拉上一百回合,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在与各种球友插科打诨,打完一起约饭中,度过四年的美好时光。
这里分享一个趣事,有个球友是我们院年级第一,到了大四申请季,他焦虑说自己快要失学了,准备大学毕业跟着亲戚去广州卖灯饰。
然而,申请季还未结束,他就横扫拿到一堆offer,最后选择斯坦福,念了博士。
每次想到他的故事我都想大笑,一个年级第一竟说自己要失学,毕业要去当打工人!!!
这让我们这群人怎么活啊!!
最后,他斯坦福博士毕业,去了阿里巴巴当了打工人,也算是个圆满的故事,哈哈哈哈!
因为打球,认识了各种老教授,有一回,跟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教授切磋,被抽成了筛子。最后一问,惊讶发现他竟是我们系过去的系主任,1963年大学毕业,有种时光穿越的惊叹。
念到博士,打乒乓球要去gym,gym没有几个球台,不太方便。博士一年级跟着朋友打过几次就再也没碰过球拍。
然而今年疫情,各种宅家,无意中开发了xbox kinect健身的技能,拿着乒乓球拍同电脑比拼,非常锻炼。无奈xbox电脑水平一般,最高难度下,我用左手,他们也很难赢过我6球,也就再次失去对乒乓球的兴趣。
说完乒乓,再来聊聊足球。我玩足球的时间要比乒乓球还要早,小学刚开始就跟院子里的小伙伴踢球,毫无章法,毫无技术,纯粹是热血足球。
因为足球是唯一一项所有男生可以一起玩的运动,它也就从此成为体育课后半段的常规节目。
同样是从用砖头垒球门开始,虽然没有任何技术动作,但我皮糙肉厚,敢打敢踢,不怕疼,总能从人堆里大力出奇迹,走狗屎运上演进球。
就这样,我长期担任前锋,受到无数腿脚关照,各种被放倒,也就经常处在养伤与受伤的交界。
上到高中,继续对足球的热爱,甚至下课十分钟也要召集小伙伴在一楼上演小型足球比赛。就这样,我被票选成为班里足球队长,带着大家一起玩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某次拼抢的过程中,对方后卫膝盖踢到我大腿内侧,我当场就瘸了,连走路都困难,被小伙伴搀扶回教室,养了足足两个星期的伤才康复。
从此之后,我就很少踢球了,兴趣转向依赖手部运动的篮球。
上了大学,也只踢过一场球,因为太久没踢,在踢完回到寝室直接抽了筋。
念到博士,一年级与实验室学长们踢过几次,跟小伙伴组队踢学校世界杯,打打替补,就再没碰过足球。。。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同因伤退役的足球相比,我的篮球生涯更加短暂,第一次接触篮球同样是小学,院子里有个简易的泥巴地篮球场。
当时没有力量,只能凭借樱木花道罚篮法来投球。
初中高中爱上了NBA,无奈当时自己对足球十分热爱,就没有时间花在篮球上。
然后,刚才也提到,高一踢球受了重伤,伤愈后便不敢再踢,就有了时间投身篮球。
因为个子不高,主打后卫,负责传球助攻。那种主动分享球,帮助别人得分的快乐,简直比自己得分还要喜悦。
再之后,我重新回归乒乓,在高中结束就再也没有打过篮球,甚至在美国这几年,虽然看过几场NBA,但再也没摸过篮球。也算是同篮球这项运动渐行渐远。
除了乒乓,足篮,童年接触的最后一项运动当属羽毛球。
没有球网,没有边界,比拼输赢全靠能否让对方接不住。
因为取暖效果出众,不知不觉,羽毛球变成一项冬季周末同父母一起玩的家庭活动。从小学到高中,全家一起打球,收获温暖,共同发热。
上了大学,除了在台湾清大的羽毛球场上跟实验室小伙伴打过一次球外,就没在校园打过,只有寒假回家,才与父母切磋,继续发热。
博士期间,同住三年的室友是个羽毛球高手,每周训练比赛,不亦乐乎。
无奈我在羽毛球上,只是个票友水平,放着免费的老师不珍惜,一次都没有跟他打过。
博士三年级,有次跟labmate吃饭,大家商量一起约球,这才开启在学校为数不长(两个月)的羽毛球时光。那两个月一过,羽毛球也就离我渐行渐远。
博士期间,过去热爱的运动纷纷不再继续,我把大部分的运动时间投入到了跑步与游泳。
在读博士前,我从来就不会相信自己会进行跑步这项无趣的运动。
除了大一十二分钟跑以及体适能的跑步训练外,我压根没怎么跑过步。
而这一切在2015年二月改变,我报名了十公里的跑步比赛。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跑过十公里,为了不在赛场上猝死,只好每周跟小伙伴训练跑步。
在训练四次后,我猛然意识到跑步竟然如此之爽,十公里跑简直不要更简单。
于是跑步逐渐变成日常运动方式,每天傍晚跑十几分钟,翻墙回家,身体逐渐变好,因为跑步分泌的血清素让心情也变得美美的。
再之后,每年都会报名跑步比赛,从半马到全马,报名最大的意义是督促自己锻炼身体。
冬夏在CRCE,春秋路跑,我也算跑过小城的每条街道,看到很多有趣的房屋设计。
在疫情期间,没法去gym跑步,只能在小区跑步机,每天跑上五公里,也为平淡的居家生活增添色彩。
香槟的夏天实在太热,总想清凉一下。
无奈自己不会游泳,是个十足的旱鸭子,而小区游泳池经常空无一人,本着不能浪费原则,我开启了自己的自学游泳训练。
就这样,看着视频自学游泳,第一节课克服对水的恐惧,第二节课闷头游泳,第三节课学习换气,在第五次游泳的时候,我已经能用蛙泳游完泳池。
再之后,一次次提高技能,学会漂浮,学会仰泳,学会踩水,学会自由泳。
在确认自己不会在水中淹死之后,我报名学了潜水,买了脚蹼,在池塘与大海中畅游,见过鲨鱼及无数美丽的鱼类,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水下世界。
除了游泳潜水,我还爱上了滑冰。
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8月在沈阳万象城的第一次滑冰,踉踉跄跄,各种扶墙行走。2013年冬天,跟着基友在哈工大室外滑冰,体会到北方孩子冬天的快乐。
念到博士,才发现学校竟然有溜冰场,学生入场免费,租冰鞋2元。
就呼朋唤友,跟着小伙伴每周去滑次冰,当时只求娱乐,没有精进技能,会走会滑后渐渐失去了兴趣。
不知不觉,时间就过了四年,博士最后一年,猛然对花样滑冰产生浓厚的兴趣,准备挑战自己,目标是能跳跃,各种转身。
从2019年末开始,每周去滑两次,跟着视频自学,技能飞速提高,一步步,能刹车,能倒滑,能转身,能交叉步。
就在我准备购买冰鞋,训练三字步的时候,疫情悄然而至,冰馆封闭,一直关到现在。。。
我的花样滑冰计划正式宣告无限延期。
疫情在家,所有体育场馆全部关门,因为要保持社交距离,跟小伙伴们打起了网球。
在美国打网球比较方便,小区就有两个网球场,所以刚来美国的第一个月就买了球拍球具,准备好好提升技能。
然而,周围的小伙伴基本都没打过网球,只能一起菜鸡互啄,各种打飞,而捡球又是一项累人的活,打过几次后,渐渐失去了兴趣。
刚好今年疫情,各种爱好没法施展,只好重新捡起了网球。每周约一次,打了几个月就觉察到自己的进步,回合多了起来,可以对拉。因为我们有十几个球,捡球也变得容易了许多。
除了以上常玩的体育,还有些浅尝辄止的运动值得一提。
比如保龄球,打过十几次,是实验室当年聚会的快乐源泉。成绩大部分时候维持在八十多分,职业生涯只打出一次单局破百。虽然能边打边聊非常开心,无奈打保龄球太费手,打两局手就酸的不行。
除了保龄球,台球与飞镖也是实验室酒吧聚会必备,可惜疫情来临,去酒吧喝酒变成了一个奢望。
射箭上,虽然个人自觉还蛮有天赋,无奈这个项目也非常费手,平均每年去一次,射到手疼也才花十块钱,勉强维持手感。
除了保龄球与射箭,攀岩更是极度费手。
我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在gym攀岩,攀完后回到lab,连用钥匙开门的力气都没了。第一次攀到顶端,出于生物本能,根本不敢往下跳,最后像只被从高空抛下的猫一样,全身紧绷,才从最高点挪下来。
因为上肢力量非常差,攀过几次岩后顿觉这项运动不适合自己,就选择了放弃。
再下面两项运动,滑雪与高尔夫就比较费钱了。
第一次滑雪还是2013年在亚布力,当时有个寒假在亚布力当教练,勤工俭学的机会。
工作人员先免费教你一个星期滑雪,之后春节即可上岗。
滑一个月的雪,不仅不用出钱,还能每天赚个几百块钱!
这应该是人生中精进,免费滑雪的最好机会,但我选择了拒绝。。。因为我怕冷啊!!
在美国滑雪还蛮贵,一天全套下来要大几十,去个雪场还要开上五六个小时的车,也就勉强算个蓝道水平,坐索道看到黑道就腿软。。。
高尔夫虽然对学生来说比较贵,但跟国内比那简直是白菜价。
很多球场是会员制,价格不详,有些球场可以买包年学生套票,两个人只需900多刀,一个人只用花不到500刀就能随便打各种十八洞,每天还送一筐球免费练习。
如果算上300刀全套球具的开支,每年不到1000美元即可随去随打,价格也不算高到离谱。
如果不买套票,练一筐球打到手疼也才10块,打个十八洞算上车费也就30左右。
对于一个正常美国人来讲,500刀也才不到一周的工资,打高尔夫完全就是正常中产运动。
我觉得自己打高尔夫还蛮有天赋,开球又直又远。无奈自己比较懒,去南边的高尔夫球场要开十分钟的车就没有去过几次。
最后再提个跳舞,我真是太爱xbox kinect上just dance这个游戏啦,跟各种小伙伴一起在家蹦迪,甭说有多开心!
关于未来,我还蛮想尝试玩玩滑板,练练击剑,打打泰拳。
而这一切,还是先等待明年春天疫苗全面施打,让我能先把滑冰练起来啦!
song2l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314元拿到中国驾照 (1人喜欢)
- 角色的转换-2024书影总结 (2人喜欢)
- 2024年的有趣回忆 (和谐版)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