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0年读书总结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读书的时间比往年更充裕了。
今年读书的新感悟是,读书是很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途径,也是很好的让自己摈弃浮躁、沉静下来的方法。
今年的总结分成三部分:1.读书总结;2.读书习惯梳理和反思;3.书籍推荐。
第一部分:读书总结
年底盘点这一年来读过的书,是一个很好的整理自己读书路径、读书领域和读书广度、深度的过程。


今年重点阅读的领域还是历史,比较系统的是讲谈社的一套《中国的历史》,但十本书不是一气读完的,而是贯穿了近一年的时间。中间穿插了很多其他历史方面和其他领域的书籍。王明珂的书是很大的惊喜。开始阅读理想国的M系列,从一位作者伊恩·布鲁玛三本和日本相关的书开始,阅读体验很好,这个系列会继续读下去。想要尝试的新领域是哲学,但是只是泛泛的读了一点,没有深入。哲学应该是未来几年阅读的大方向之一。科幻这个领域今年读了一点点,因为前两年阅读了很多科幻经典。今年大部头的科幻就是《沙丘》6部曲了。小说方面今年继续读了一点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新增加了加缪,王尔德;重读了鲁迅《故事新编》和钱钟书《围城》;有意识的去找了之前很少接触的国家作家的书,以色列、匈牙利、智利等。读了和印象中很不一样的乔治·奥威尔,读了英文版的《城堡》、《月亮与六便士》以及王尔德的一个剧本。还有就是今年观影的影响,找来了伯格曼,阿巴斯和北野武的书看。
第二部分,读书习惯梳理和反思
我的读书习惯是发散式读书,即不会去列一个固定的书单或者作者名单依次去读,而是会有一两个重点阅读的领域,然后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的引申发散,去读相关的书。比如从陈丹青《无知的游历》跳到保罗·索鲁的《赫拉克勒斯之柱》,然后了解保罗·索鲁,接着读他的《火车大巴扎》,在《火车大巴扎》中了解到他和奈保尔的故事,然后发现奈保尔是个经历很有意思的作家,接着就去读了他的《印度三部曲》,三本书读完后开始被印度复杂的宗教发展和纠葛所吸引,想要了解它的历史,于是去找了《世界史的故事》。
读书渐渐形成的一个怪癖是省掉推荐序/译者序/前言这类内容,直接从正文开始,直面作品本身。在没有引导,没有其他辅助介绍文字的前提下,让文字在阅读过程中激发最原始最本真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片面的、不够深度的,却是自己很珍惜的。阅读整本书后,再翻到书的前几页,带着自己的思考读序言,很多时候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偶尔觉得有些推荐的文字是不顾准确甚至是不够真诚的。
17年的时候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日记,对于读书的数量、速度和对内容的消化有了一点反思,这几年也开始调整图书的节奏,并且有意识的重读。今年读书养成的新习惯是记录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记录的工具是OneNote。电子书阅读的时候记录更方便些,可以边读边划线并记录感想,阅读完毕后也可以一键导出。

关于读书的思考,也许是每个爱读书的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吧。总之,不要让读书成为负担,毕竟,这是一件开心、有趣儿的事呀。
都三部分:书籍推荐
1. 《撒旦探戈》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匈牙利作家的作品。先看了它的同名电影,450分钟,要不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咖啡馆看,自己在家可能很难坚持。不过,电影是好看的,尤其是动辄七八分钟的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于是去找来了它的同名小说看。
翻开小说,会发现电影中的长镜头是导演忠实原著的体现,因为小说的特点是各种蜿蜒绵延的长句子,它们和电影中的长镜头一样,是表现在一个常年阴雨暗沉的环境中的一个骗局故事的最佳形式,观众或者读者会渐渐的完全沉浸在故事里人们的麻木、希望、理想破灭、往复循环的挣扎之中。如果没有先看过电影,直接读书,可能最开始会被文字风格吓退,像是《百年孤独》前面几页那些记不住的长名字一样。它也和百年孤独有相似的魔力,一旦沉下心读完了最初几页,读者就会被完全吸引在书中呈现的这个世界。
从翻译呈现的角度来说,《撒旦探戈》语言的特色,长句子的结构和节奏和匈牙利语是紧密相关的。这就给中文译者提出了很大挑战,整体读下来,这本书的翻译合格的。而电影版《撒旦探戈》,作为另一种“翻译”语言的呈现,是相当优秀的。小说和电影各有各的妙处,完全可以各看一遍。对于我来说,文字的表现力比镜头更深入一些(当然也可能是先看了电影,阅读时会更关注镜头无法细致展现的那些部分)。
译者在前言中对拉斯洛的介绍也很有趣,是会继续阅读下去的一位作家。尤其是他曾经到访中国,并且写了和中国行有关的文字,希望有机会读到这些文字的中文译本。
2.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埃特加·凯雷特
今年新发现的以色列作家,这本书是他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他的风格是短小、轻松、有趣,擅长用轻快的节奏和活泼的语言,展示普通人生活中无伤大雅的压抑、困境和无奈。读来妙趣横生,对主人公们的感同身受很容易会产生揶揄的同情和自嘲。这本书的俏皮之处在于书名和书中多出来的一篇小说,这里就不剧透啦。
除了故事性之外,他的书吸引我的,还有作为以色列作家,在文字中不可避免的流露出这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对人性的影响。不同总是让我着迷,这种着迷的感觉吸引我今年阅读不同国家的作品。在埃特加·凯雷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感,会怎样影响以色列人的性格以及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
因为对这个作者的喜爱,后面又接连看了他的《美好的七年》和《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
3.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
这套书断断续续读了一年的时间。总体打四星。
其实16年就标记了想读。但是当时还没有系统的了解中国通史,就没有贸然去读。今年年初,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应该大概准备好了,才正式开始读。
这套书是的“缺点”蛮明显的。
首先,它的目标读者是日本国内的非专业读者,即像日本普通读者介绍中国的历史,因此很多内容是着重从日本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书中也常有侧重中国历史中日本的参与,或者与日本历史比较的内容。当然这一点也不能一刀切说成是缺点。
第二,这套书是十位不同的作者各负责一册(未在国内出版的两册不作讨论)。书的架构、语言风格、研究方向差异很大。虽然大方向上是一册书覆盖一个朝代(有的书不止一个),但各册书却不是统一规划下覆盖同样领域的。有的注重考古资料,有的注重史料文献;有的侧重政治结构的继承和创新,有的侧重文化的影响和传播;有的重点描述外来民族对中华世界的影响,有的聚焦在海洋世界的交流。所以,虽然是一套讲述中国历史的书,其实每本书都是各自独立的。
第三,有几册书的作者观点或者叙述有明显的偏颇欠缺,尤其是《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这一本,作者杉山正明讨论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去“中华中心论”,讨论北方游牧草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农业文化的相互影响,甚至提出世界史“中亚中心论”都无可厚非,近年来中国的很多历史学者也有这方面的探讨。但是很多叙述角度会给人牵强和不舒服的感觉,不是因为观点,而是因为论证观点的方式:1)读者会很明显的感觉到书中是先下结论,然后围绕自己的结论搜罗论证,抛弃其他对自己的论点不利的证据;2)经常会有不像历史学者风格的偏激语言,比如“汉文文献的可怕性,无可比拟。。。作为史料来看,程度如此“性质恶劣”的记载很稀少”。3)有些角度其实蛮好的,但是经常是框架太大,实际的内容却很少,给出的论证完全撑不起论点,动不动就用“惊天大发现”这样的词句,感觉不像是个历史学者,像讲评书的。
第四,都国外的书,总是在翻译水平上面战战兢兢,像砸金蛋一样,不知道开出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这套书文字语言的风格、水平、阅读体验都差异很大,有可能是原作者水平的差异,也可能是翻译水平的差异。
罗列了上面的缺点,给这套书依然打四星,原因是:
首先,日本学者著述的中国历史,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会带来很多新鲜的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去体味国外的角度看待中国历史,以及作为中国读者阅读这些角度时的感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阅读体验,也是一种读者对于创作的参与,对于历史体验的新维度。
第二,它的缺点之一,整套书的系统性不够,差异性大,其实也算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优点。十本书各有侧重,作者各有鲜明的优缺点,反而让阅读过程生动起来。这套书看下来,觉得历史研究者的气质和气度,甚至行文的风格,都会受到自己研究的那段历史的影响,也是挺好玩儿的一件事。
第三,阅读这套书,对于自己看待历史,对于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对于同一段历史的态度和感受,对于历史学者挑选史料得出结论的过程,对于历史本身的真实性,都有了和之前不一样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在阅读过程中的吸收和批判中得出的。
个人推荐的几册:《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宫本一夫;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金文京;
《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气贺泽保规;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小岛毅;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上田信;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菊池秀明。
4.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 王明珂
推荐喜欢历史的同学阅读这本书。对于以后读历史会增加一个思考的角度。而且不光是历史,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似乎也增加了一个维度。社会本相是遥远不可及的,但是不再单纯的把表象当做“历史”,懂得移动凹凸镜的重要性,就足够了。
5. 《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
这本书其实是谈写作的,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观察生活、感受生命同样有很强大的意义。语言、故事、翻译都很美,用美来评价这本书一点都不俗。而我在今年的书单中,执拗的把它放在了小说的范畴,是因为书中开头金蔷薇的故事实实在在的打动了我。
6. 《砂女》安部公房
另一部电影和书同样精彩,又能互相补充验证的书。
你的生活,其实充斥了这种流动的挣脱不掉的沙子。进城、出城、对孤独的恐惧,对所谓自由的向往,只是在沙丘中看似有方向,实则原地打转而已。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在沙中的人,其实是幸福的。
7. 《刀锋》毛姆
今年也重读了《月亮与六便士》,选择了英文原版。
最喜欢《月亮与六便士》的部分是结尾,塔西提小岛上画家住过的被烧掉的房子,总是在遐想,他在房子中留下的,到底是让人怎样心荡神迷、惊世骇俗的作品呢?
而相对于《月亮与六便士》来说,我更喜欢《刀锋》。虽然都是不想随波逐流,追寻人生意义的主人公,刀锋主人公的追寻和顿悟对我来说更合理一些。而且,《刀锋》中关于宗教的讨论也是我很喜欢的。
8. 《鼠疫》《局外人》加缪
很多作家的经典之处在于,你读了他的一本书,就忍不住马上开始读另外一本。《鼠疫》是年初疫情时找来看的。笔记中的短评是“荒诞的故事,温情的落笔”。然后紧接着读了《局外人》,当时的笔记是“一句话总结不来感受,加缪还要继续读”。看,这就是加缪的魔力了。
9. 《城堡》卡夫卡
读的是英文译本,也是我的第一本卡夫卡。没读之前都不知道这是一本未完成的书。好在残缺无法掩盖它的美。对话越多越遮盖不住孤独和无奈。城堡的复杂、疏离和遥不可及,村庄的阴霾、寒冷、积雪和麻木,人们的随大流、盲目、虚伪、滑稽,还有主人公K以及你我的不甘、抗争、寻求虚无缥缈的真相、在异化的世界寻找遥不可及的认同。阅读时有些瞬间和《撒旦探戈》的感觉很像。
10. 《故事新编》鲁迅
隔几年就要翻出来重读一遍的书,每一遍都有新的感悟。鲁迅的书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了。
11. 《人间失格》太宰治
原来这就是太宰治。对敏感脆弱不知所措的描写太生动了。写人的心理居然能到这种程度。如果是几年前,我很可能读不下去,甚至贴上“矫情”的标签。可见读书和识人一样,也是不能妄下定论的。今年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对我来说就是读了太晚了一些。
12.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
是在知乎上一篇讨论红楼梦的文章中发现还有这个版本的存在,大概搜了搜,凡是提到它的地方都是各种唇枪舌战的掐。作为红楼梦迷自然忍不住好奇心找来读。
关于红楼作者的讨论不做定论。这28回看下来,整体感觉是文笔粗糙,但是情节很经得起推敲。很多之前的伏线千里,甚至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照顾到了。符合它作为一个有完整故事梗概的草稿设定。而对比前八十回的语言精妙之处,更能体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辛苦。
喜欢红楼的人,这个版本还是值得一看的。当作平行世界的一个可能性来看吧。
13. 《巴黎伦敦落魄记》乔治·奥威尔
今年看乐队的夏天,喜欢一个很有个性的乐队:五条人。最喜欢他们一首《城市找猪》的歌。这个宝藏乐队带给我另一个惊喜是丰富了我的书单,并且建了个豆列五条人不完全书单。这本《巴黎伦敦落魄记》让我发现了一个和之前的认知完全不同的乔治·奥威尔。
是奥威尔早期有部分自传性质的书,作者描绘的,是巴黎伦敦光鲜外表下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就是城市的灰暗面。个人觉得不必太苛求作者对政治学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认识不够”,提出的解决流浪汉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而是欣赏奥威尔的幽默讽刺和文笔就可以了。当然超棒的翻译功不可没。
估计喜欢奥威尔的读者大都和我一样,看完这本书后,又顺便重读了一遍《动物农庄》。因为五条人的《城市找猪》,这次重读对于书中的猪感觉都不一样了,哈哈哈。
14. 《星辰时刻》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同样来自宝藏乐队五条人的书单
这是第一本巴西作家的书。整体的阅读感受很神奇。有一种套娃的感觉,第一层是小说中的故事,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不起眼的女孩儿的故事;第二层是书中故事的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他是实时和读者对话的。会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会表达对书写的迷惑,会不耐烦对故事中人物的肖像描写。甚至有时候宣称要搁笔几天。第三层就是我们在阅读中,会忍不住想到本书的真实作者,她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她和女孩的故事,和讲述者的故事有什么连结呢?而这三层套娃不是中空的套在一起的,而是两两之间都挨着手或碰着脚或是用眼神打暗号的。
至于文字本身,是很简单的,却又是想句句划线句句写批注的。女孩的故事很普通,却像我们每一个人。创作者写作过程的种种也很容易感同身受。
译后记和前序也很精彩,尤其译后记分析的很深入。而且有很多关于作者的背景信息。当然建议还是先躲开这些看正文,在没有任何信息的干扰之下看文本本身,这时候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才是纯粹的、是直击读者心灵的。尤其是第一次看某位作家的第一部作品,这种美妙的阅读体验对于读者阅读来说,只有这一次了。后面阅读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一本好书的重读,也会有精妙的感受,但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了。
15. 《沙丘》1-6 弗兰克·赫伯特
除了第一部,这个系列并不是通常意义上读出来酣畅淋漓的科幻“爽文”,而是一部在科幻的外衣下尝试探讨历史、宗教、哲学、生态、心理、艺术、政治等的作品。阅读的时候会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个人认为比《海伯利安》难啃。
展现历史、刻画现在,让读者思考警醒,却有无能为力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书是一部值得花时间重读原著的软科幻(感觉很多文字晦涩是翻译的原因)。
书中最后反派居然是靠男女之间的差异,女性对男性的性别优势作为武器实现统治,这一设定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人性弱点或者特性可以拿来充当类似的设定,作为全人类在进化和发展中的共同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两性之间的差异。
比较好玩儿的是书中人物的心理展现,是通过莎士比亚戏剧式(或者纸牌屋式)的方式。大量的人物对话中穿插着不同人说话时的心理真实想法,像是转头对着读者坦露一样。
16. 《华氏451》雷·布拉德伯里
反乌托邦的科幻小说,很推荐的科幻小说。读的时候莫名其妙想起了马伯庸的《末日焚书》。
17. 《半小时漫画》系列
这套书也有十几本了吧,包括历史、唐诗、宋词哲学、经济等。很轻松有趣,画风搞笑,知识的脉络很清晰。很适合碎片时间翻翻看。虽然是用漫画为载体的轻松方式展现,但是知识都蛮扎实的,有心的可以重点看下每本后面的参考书目。个人觉得唐诗的部分更好。
18. 《围城》钱钟书
去无锡看了钱钟书故居,忍不住回来的路上就重读围城了。从高中第一次读算起,应该是第四遍了。陈道明版的电视剧肯定也放了有二十遍了。这样熟悉的程度,读起来还是会惊喜不断。在故居中看到了很多资料和照片,看到后面杨绛先生的后记就更加鲜活明亮起来。
《围城》始终是常读常新的。
19. 《赫拉克勒斯之柱》保罗·索鲁
这是一本环地中海的游记。从赫拉克勒斯之柱的一端开始,从直布罗陀,沿着地中海沿岸走一圈,一直回到位于摩洛哥的休达。他的游览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历时一年半。
这是一本墨趣横生、毒舌、戏谑、自嘲的游记,但是不缺乏通情和深度。他不太在意拥有完善的配套游客服务设施的旅游景点,而是喜欢深入所在地,观察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探索游客鲜至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途中不停的和人聊天,包括当地人,也包括其他游客,会时不时的问出让人不舒服的各种问题。这些素材,加上他的思考,就有了文中这些对读者蛮有吸引力,但是对当地人来说可能会有些冒犯的文字。
偶尔会有小时候看《文化苦旅》的感觉,也许是遗迹丰富文化厚重的地方,都难免会给旅人,尤其是作家和今日对比的唏嘘之感。
读完这本后又紧接着读了同一作者的《火车大巴扎》,是坐火车进行欧亚之旅。
完这本,对保罗·索鲁一见钟情的感觉莫名消失了。不过缅甸越难日本的部分也还算蛮精彩的。
20. 《印度三部曲》奈保尔
包括三本书《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和《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是奈保尔1964年,1975年和1988年三次回到自己“祖国”印度后写的书。
奈保尔被称为“无根”的作家。因为他是印度裔,但是他出生并成长在一个名叫特立尼达的英国殖民国家,位于南美委内瑞拉附近的海域。因此,在印度三部曲中,奈保尔是抱着复杂的身份和心情“回到”印度并写下沿途的游记和感悟。印度对于他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因此,从他的文字中,我们既能了解到那个经历了殖民、战乱、独立、分裂、混乱,传统在消融又时时存在日常生活中,阶级在崩解但是思想烙印却依旧存在,宗教从古至今都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奈保尔的可贵之处在于,这些既存在于他从小到大的家庭中,是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天然理解的,又因为他与印度的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他能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对这一切进行思考。
保罗•索鲁评价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印度之行使奈保尔发现了他真实的无家程度。
我的短评是,《幽暗国度》愤怒的奈保尔 《印度:受伤的文明》感伤的奈保尔,思考的奈保尔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和解的奈保尔,理智的奈保尔。
21.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贾雷德·戴蒙德
一句话总结本书:作者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不平衡发展有主导作用。(不是决定性作用,书中也提到了一点不同民族自身努力的影响。)换句话说:“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
作者用了四大部分共十九章论证这个观点。例证很多,数据丰富,交叉引用了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研究成果。
个人认为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重复的内容太多。当然这是来源于很多西方学者层层递进的严谨论证习惯。但是从对一本书的内容呈现来说,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每提出一个新论点,就要把前面所有的观点都重复一遍。这样一层层推进到最后,对读者来说是一遍遍的重复。二是读外文书籍要撞运气的翻译问题。这本书的翻译很不利索,各种莫名其妙的、没有锤炼过的、不通的长句子。
但是,瑕不掩瑜,还是五星推荐的。亮点也很多,具体可以参考我的书评。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973133/
22. 《零年:1945》伊恩·布鲁玛
这是我读的伊恩·布鲁玛第一本书,是M译丛系列的第一本书,也是学生时期历史课以来读过的第一本关于二战的书。
书中聚焦于1945年。1945,是二战胜利的一年,是结束了一段影响了全世界的悲苦战争的一年,是现代历史新秩序建立的一年,是让人们联想到“福利国家、联合国、民主、和平主义、欧盟”的年份。然而,伊恩·布鲁玛并没有过多谈论这些。他用了三大部分九章的文字,用大量的资料史实和影视艺术作品,以及自己父亲的亲身经历,探讨了处于隐晦角落里的1945年,也是同样真实的1945年。它经常被人们忘记,或者刻意被忽略,因为真实的历史角落往往是不光彩的,或是灰色的。但这样的真实才是人类的故事,而不只是几句光鲜亮丽的总结口号。
《零年》之后,我又接着读了伊恩·布鲁玛《创造日本:1853—1964》和《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都来自理想国M系列。
在《创造日本》中,布鲁玛通过对日本1853-1964这段历史的梳理,得出了日本人的性格:过分自信、狂热心理、深深的自卑感、执念于民族地位,以及虽败犹荣时的那份优雅。是一个俯瞰全局的视角,又充满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细节,对于深入了解日本是很有帮助的。
而在《日本之镜》中,布鲁玛主要从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等角度,很深入。日本文化,深入解读起来很多内容让人看的不太舒服。这种舒服不是因为作者的叙述方式,而是来源于内容本身。
23. 《说吧,叙利亚》阿加莎·克里斯蒂
这个就不多说了,有阿婆粉丝的滤镜在。读这本书,能够了解俏皮毒舌可爱的阿婆。我爱上了书中的麦克,哈哈哈。
24. 《万古江河》和《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
这两本书都很好看。
《万古江河》文化史的角度很赞。每章都有和外国比较的一节,思路也很好。近代史的分析很惊艳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中,不仅从政治,还从经济,社会,尤其是文化方面思考何为华夏,何为中国。不是按照成王败寇的历史节点,而是各个事件交错影响的动态的大历史观的视角,值得一看。对蒙元和满清态度比较严厉,作者本人的感情色彩稍浓
25.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罗新
是一本随笔集,很多都是不同时期的演讲稿整理而成。因此在系统性和连续性方面肯定是有所欠缺。但是这仍然是一本好书,不论是专业学者研究历史,或者普通人了解历史,想象力、怀疑和批判都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是通俗有趣的。
26. 《世界小史》恩斯特·贡布里希&《世界简史》杰弗里·布莱内
为了看哲学书,先了解下世界历史,因此找了几本。这两本书的可读性都很强。
《世界小史》用时间的长河串起人类起伏悲欢的世界历史小书,是写给孩子看的。但是对于成年人历史小白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书。缺点是不可避免的欧洲中心角度(作者是奥地利人)。
个人感觉《世界简史》的可读性不如《世界小史》,时间线的清晰度也稍微差一些。好的地方在于不过分欧美中心(作者是澳大利亚人)。对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美都有不少的笔墨侧重。而且除了人文历史,对于其他方面如环境、生物、资源等也有涉及。
27. 《鱼翅与花椒》扶霞·邓洛普
老外写中国,讲美食的书。这两个点都是自己专门找来系列读过的。所以这本书简直非读不可。美食和文化差异,越读越有兴味。吃野味那章,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格外刺眼。
28. 《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老舍
之前看过老舍先生的《离婚》和《猫城》,都很喜欢
偶然在网上看了先生的《吃莲花的》,笑得肚子痛,于是找来了这本散文随笔集。
老舍先生的随笔散文是宝贝,太好看了。而且可以时时看,反复看。
29. 《魔灯》英格玛·伯格曼
去年是我的伯格曼电影年。虽然只看过伯格曼五十几部电影中的零头,已经被深深吸引。他的电影总是能触动内心最深处可能自己也没有察觉的某个点,关于童年、道德、信仰、婚姻、友谊等等一个人(或者是人类全体)最真实(或者最本质)的经历和感受,不一定是令人愉快。而愉快本身可能是虚伪个矫饰的。
关于伯格曼的了解,除了他的电影,还看过两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和《伯格曼论电影和生活》。但是这本自传更真实,或者更诚实。总觉得伯格曼对小时候记忆的描述是添加了自己的想象的,但是这种想象不是夸大,是他诚实的一部分。他诚实的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经历本身,如果一点点成为他,如何一步步成就他的艺术。
能看到的电影已经很幸运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他在戏剧方面投入的精力不比电影差。真想看看他的《李尔王》。
30.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先是看了阿巴斯的三部电影《樱桃的滋味》、《生生长流》和《特写》,然后找了这本书看。看的过程中去找了他的电影合集,找了鲁米的诗集,找了伊朗相关的历史书。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魔力。而这本书的好处不在文笔不在情节,而在于阿巴斯这个人的魅力。显而易见是谈电影的书,内容是按照阿巴斯电影工作室培训七天的时间节点开设计。但是绝不是仅仅关乎电影,也关乎其他形式的创作,也关乎人生。尤其是“第一天”的内容,基本上全篇都是笔记。
31. 《读者时代》& 《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唐诺
今年看了好几本唐诺,这本《读者时代》也是买了好多年最近才认真读完的。
唐诺的书不好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如果他提到的书和作者都没有接触过,很难产生共鸣,也意义不大。而是因为他的文字并不简洁明快。很多文字很有嚼头,有些却晦涩的不必要,有些句子长的拗口,可以处理的更好。但是不妨碍这是一本好书。这本的收获是,对于自己读过的阿城,马尔克斯,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契诃夫,像是遇到了老朋友,又看到了他们新的一面。而本雅明和格林则是惊喜,是书单上的新朋友。冯内古特的加拉巴哥群岛要看。但是后面两篇的弗洛伊德和梅特林克目前倒是兴趣一般。唐诺推书的另外一个好处之一是不会过分剧透。不会让你看过他的文字就失去了看原著的兴趣。在这本书中,屠格涅夫的罗亭是意外。不会特意去找这本书来看了。
没系统读过《左传》,但是春秋战国史读的蛮多,所以这本《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看起来不是很吃力。
唐诺的书喜欢用括号备注的形式自己和自己对话,刚开始还有点不理解不习惯,慢慢地读下去竟然期待起来。有作者似乎拿不住是不是应该放在正文里的解释,也有和正文似乎关联很小的插科打诨,偶尔蹦出来几个英文单词也能让人笑半天。写分析左传的书居然写出个小剧场来。
书中对于博尔赫斯昆德拉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的引用到了差不多“令人发指”(不是贬义)的地步。
最喜欢关于子产和赵武的那两章。
32.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沙之书》《杜撰集》《小径分岔的花园》《恶棍列传》
这样盘点起来,今年读的博尔赫斯还挺多的,有新书,也有重读。这一系列的书都很薄。但是博尔赫斯是那种能让你把薄书读厚的作家,而且每次阅读都有种没有完全理解的不踏实感,隔段时间就忍不住去重读。
33. 《看不见的城市》&《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伊塔洛·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对我来说,是那种还没开始阅读,但是好像已经对他很熟悉了。因为在这些年的阅读过程种不断碰到对他的推荐、致敬和评论。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奇妙的书。阅读这本书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阅读之前,按照篇幅判断,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实际上用了两天的时间。而神奇的是,最后一页微信读书告诉我,花在这本书的时间是整整两个小时。 我想象阅读这本书的最佳方式:一列北方城市开往三亚的慢速列车,路程大概是两天。在卧铺车厢靠窗的小小折叠椅子上,读这本书。火车穿过一座座的城市,我我们读书上一座座不存在的城市。累了就把书放在手边,靠窗睡一觉。一定会在梦中建筑自己的城市。
而《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我有一句很好玩儿的评论:“你想阅读这本书,但结果读了十本”。这种对书本结构的巧妙安排,拉着读者融入创造过程中,在讲阅读的主题中探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方式会营造怎样的阅读世界。所以,这么多人喜欢卡尔维诺完全可以理解。接下来我应该会读他的《宇宙奇趣全集》吧。
推荐节目《文学放得开》中《看得见的卡尔维诺》这集,蛮精彩的。
日记提到了55个条目

- 55个条目
Jacki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的2024年影音十佳 (2人喜欢)
- 2024年读书总结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