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单2018.06——我的音乐考古
因为要建个新歌单,翻了下QQ音乐,居然还无意中保存了下自己截止到18年6月份的歌单,简直是和现在的自己完全不同。稍微分下类做个简短记录。
粤语歌,主要是张国荣的为最多,还有些是陈奕迅和王菲。值得一提的是陈冠希的一首歌《极爱自己》。当初会听是因为听了作曲者的哥哥的一个哼唱demo,找来曲子感受下成品。Edison的气质称得上迷人,帅气中带着某种亦正亦邪的模糊,现在想来也甚为叹息。

张敬轩是我后期常常听的粤语歌手。他的歌很多都很细腻,并不一定多么苦,但却总契合他的那种细致的嗓音。《樱花树下》就不说了,让我重新看到都市中的爱会怎样。《骚灵情歌》总是让人跟着摇摆。

第二类应该算是纯音乐。既有常常听的著名歌曲的钢琴伴奏(比如My heart will go on),也有那时候耐不下性子听的古典音乐。挺奇怪,钢琴这种乐器这两年自己对它的感情小了很多,可能就是因为之前听了太多舒缓忧伤的清脆。交响曲虽然加到歌单里,但对那时的我来说贝多芬还属于不懂的。

还有一小类就是影视原声,纯音乐的大概是《你的名字》里的那部分配乐以及《军师联盟》中的主题配乐。军师联盟的配乐让我尤其印象深刻:整部剧是个压抑的剧,配乐只加强了孤寂的忧伤。从小心谨慎到万人之上,司马懿始终是越走越孤独。

大陆歌曲的部分,其实主要是那波民谣。李志我原来真的加到过歌单里。但真讽刺,那时不开窍的我始终觉得《理想三旬》比《山阴路的夏天》好听,大概就总是跳过李志。悔不当初啊!不然就看上了《看见》那场。马頔和宋冬野可能是听的更多,大概主要是被那种温和的旋律和带点小文艺情调的歌词吸引。

摇滚也不是没有,朴树和逃跑计划是顺着主流听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告别的摇滚》这张专辑。应该是从高晓松的节目里听到推荐去听的那首《夜色》,之后就被那种苍凉迷住了。这首歌在我第一次一个人出国的之后,伴随着我一个人离开深夜的旧金山机场去到伯克利。现在闭上眼也能闻到加州那带着雾气的潮湿。

台湾音乐那时候接触到的还没有那么多,尤其是对音乐这部分。最主要还是跟着父母听的罗大佑和纵贯线,只是那时候对罗大佑的歌的理解可能还没那么深刻,只是觉得好听又上口。纵贯线是个不再有的尝试,但也有幸稍微目睹了一些,他们的合作编曲版本都确实是很有某种摇滚乐与流行要素的融合性。

草东没有派对和苏打绿应该是我听的比较接近于独立摇滚的部分,但更值得一提的是看了马世芳老师《听说》之后第一次听到张悬的《玫瑰色的你》:虽然我不知道这叫什么独立摇滚,但张悬这首歌传递出来的能量和信息让我意识到了这是一种很不同的世界,音乐也可以那么的愤怒失望呐喊。那时的自己虽然依然沉浸在舒缓的哀伤的旋律中,但草东和张悬为我留了一扇通向独立摇滚的门。

最后说说外国音乐。日韩这部分比较诡异,既有从动漫音乐中找到的op和ed(比如柯南ed《喜欢你的笑容胜过一切》,你的名字的插曲《火花》,或者是《人渣的本愿》的ed《平行线》),也有纯粹是看韩国综艺听到的《言之命至》。大部分属于是从其他途径获得的很喜欢的功能型歌曲。

西方音乐就比较偏向摇滚:David Bowie的去世让我了解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想象力是能创造出多么有色彩的音乐;Bob Dylan代表了某种文人视角下的敏锐;Nirvana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纯粹的爆发力和反叛。Coldplay大概是异数,因为学校排练认识的歌却深深被这种现场可以大合唱的氛围所感染,即使现在不常听也想去看一次他们的现场。

最后还有一部分无法直接归类的,一种是来自于马世芳老师《听说》这个节目的推荐。第一季看了很多遍的我,跟着也听到不少台湾民歌运动时期的作品,那种校园的清新和作为知识人的自觉,令我向往。还有一些是来自于那两年大行其道的歌唱节目,某些现场的翻唱确实精彩。

过去与现在最大的差别恐怕在于:音乐对于以前的我没有那么重要,那时候是个相信理性的读书之人。而现在,音乐于我心灵的解脱让我更有自觉去探索音乐。音乐过去是个消遣,现在是个解药。过去被动作为记录,现在主动寻求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