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女》说起,厌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厌女》的作者是上野千鹤子,她是一位日本社会学家。2019年的时候,她在东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一个演讲,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演讲中,她指出女性的一些处境,包括入学的时候,女性要付出比男性更多努力,才能得到同样的入学资格;一些优秀女性,比如东京大学的女生,在对外自我介绍时,会说自己是在东京的某个大学上学,因为担心说出东京大学会给对方造成压力。
这个演讲随之传到国内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因为中国也有类似的现象存在。
这是上野千鹤子比较知名的一本书,全书总共有16章。结构是每个章节讲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如何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侵略,以及女性的自我厌恶。

01
男性与女性,主体与客体
我想分享的第1点是在第一章中,作者讲到两个男性作家,以写女人出名,并被认为很了解女人。
其中一个证据是他们很受女人欢迎,和很多女人发生了性关系。很多男人会通过他们的书来了解女人,甚至女人也被建议读。连作者也曾被建议说,你去读他的书吧,读了你就懂女人了。
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他们写的是女人,但不是真实的女人,而是他们眼中的女人,他们幻想的女人;他们喜欢女性,但不是真实的女性,而是能满足他们的欲望的女性。而他们受女性欢迎,也不是因为懂女人,而是因为他们的背景,有权有势,会让很多女人去屈从。
这些喜欢女人的男人,或者说把女性物化为满足他们欲望的客体的男人,他们在要证明自己是个男人,确立自己作为男人主体位置的时候,又不得不依赖女性。
所以像这样的一个关系架构,不仅限制了女性的客体的位置,同时也限制了男性。当男性想要去证明自己主体位置的时候,还是非常单调的一种方式,并没有多元化的空间。
02
男人的价值由谁来决定?
第2点要分享的是在第二章中,作者提了一个问题:男人的价值由谁来决定?
我们一般会觉得女性的价值是由男性的选择来决定的。比如在我们的社会中,大龄未婚女性被称为剩女,她没有被男人选上,所以她好像就是被剩下来的。
但男性不是这样的,男性的身份认同是:如果有一个男人对他说,兄弟你干的不错,这个时候他会觉得我是一个男人了。
作者从弗洛伊德理论出发,来阐述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在弗洛伊德理论看来,一个家庭里,男孩会去认同父亲的位置,我要成为一个男人,然后他会想要去拥有妈妈。
但同时在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这么一种想法:我要像爸爸一样,他很优秀或者他很温暖,我希望像他一样,同时我也希望拥有一个那样的人。
所以,他同时有两种欲望,一种是我要成为一个这样的人,还有一种是我要拥有一个这样的人。

但是这样的两个欲望,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某种程度它是冲突的。你不能拥有一个男性,你只能成为一个男性——对于男性而言。
那他如何处理冲突呢?他会把客体的「我希望拥有一个男性」这种欲望从内心排除出去。他本来是有这样一个欲望的,但是要把这个欲望排除出去,那他就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所以这也是作者认为,我们社会有一个普遍的「恐同」心理的原因——我要证明我是一个男性,那我的方式就是通过拥有一个女性来证明。
所有「我的欲望是一个女性」以外的这种客体,就会被视为一种威胁——对自己男性身份的一种威胁。
也就是说,男性的这种身份认同,是通过排除女性以及非男性这样一些客体,来确立自己的主体位置的。但是,对于女性来说是不一样的,女性她没有被视为说有自己的一个主体的欲望,她的作用就是来满足男性的这种客体的需要。
03
性的双重标准
第3点要分享的来自第三章,作者从前一章延续讨论,在上面那种情况下,会发生一种危机。
因为男性的母亲也是女性,如果说他把所有女性都放在一个客体的位置——对他来说更弱势的一个位置,那认同母亲也是这样的一个位置,对他自己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他们就会想一个解决办法,把女性分成两类:一类的女性可以去生殖,去生育;另外一类是可以有性的关系,成为满足他欲望的客体这样的一个类型。
因此,我们文化当中会有很普遍的对女性二元的一个划分。比如说,可以成为妻子的人,可以寻欢作乐的人。
但在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女性觉得好像剩女或者妻子是一个更高的位置。但事实上,无论哪种类型都是对女性的一个异化。

每一个女人都有一个女性的身体,有一个女性的灵魂,有可能会有生育的欲望,有对性的追求。当把女性分成两种类型时,每一个类型的她都不是完整的,都是在满足从男性角度出发的某一种功能。所以这会让女性很难被作为完整的个体来看待。
同时男性也会有一些困惑。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一起出游,这个男性非常欣赏这个女性,那他欣赏的方式是什么呢?欣赏之后他会怎么做呢?就是他非常尊重这个女性,从头至尾都没有去碰她。
在他看来,这个人如此珍贵,所以就不可以和她有性的关系,因为性的关系是和一个娼妓,或是和一个为那个用途而设置的女人才可以发生的。
如果代入一个也很欣赏他的女性,那她可能是会感到不满足的。同时,男性也需要用很多的心力去控制自己那一部分欲望。
所以,这种性的双重标准和对女性的分离支配,其实对男女双方都造成了困惑。
04
女校文化
最后是第4点,作者分享了女校文化所解释的一些东西。
很多父母觉得把女儿送到女校去,可以培养她的淑女气质,但她看来恰恰相反。
在女校的时候,所有的领导位置都是女性去承担,而这些通通不被认为是女性气质的一部分。相反,在男校或是男女同校的时候,女性常常是在辅助的、配合的、支持的那样一些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位置。
作者通过对女校的观察和解释,认为对男性价值的评判标准,从男性和女性的角度来说是一致的。
一个多金多资产的男性,在男性和女性群体同样受欢迎,但对女性来说就不一样。受男性欢迎的女人,可能被视为温柔的、漂亮的、贤惠的,这样一些可以满足男性欲望的一个女人。
但这样一个女人在女性群体里不一定受欢迎,就像我们常见的一个可能有点污名化的词,所谓「绿茶」——在男性那边很受欢迎,但在女性这边是受排挤的。
在男性面前表现出的那种顺从的、支持的、辅助的,在女性这边是得不到同等价值的评价的。甚至因为受男性欢迎,在女性群体里会遭到排挤,因为像是一个潜在的竞争者。

以上就是关于《厌女》这本书的4点分享。
在最后一章也就是作者后记,作者说谈这样一个话题其实是不愉快的,因为里面提到的一些现象都令人不舒服。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她解释了很多我之前有一些困惑但没有仔细想的一些东西,读后很多地方豁然开朗。同时也觉得,对自己以及对其他女性的身份有了更好的理解。
再补充一点,现在「女性主义」这个词,或者说女性群体、女性主义这样一种主张,在很多社交媒体上会受到一些攻击,好像是说女性主义寻求的女性的利益,是在抢夺男性的利益。
我想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有这个部分。就像我们看到的,如果蛋糕就这么大,女性希望得到更多,那既得利益者的男性就需要让出来一些,的确会有些痛苦。
但我觉得这本书解释更多的是一种「厌女文化」。
所谓的「厌女症」,它对于男性和女性都是一种伤害。我们不是在彼此对立去斗争,我们更多是在和「厌女症」本身,和「厌女症」这样一种文化、一种现象去做抗争。

-
Story Tell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4 18:10:15
-
映心堂于玲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4 1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