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来诗涉梁山、宋江举兵等事
马蹄疾《水浒资料汇编》中已有的,暂且不录 。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序中这样写道:
宋代的五七言诗虽然真实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却没有全部反映出来。有许多情况宋诗里没有描叙,而由宋代其他文体来传真留影。譬如后世哄传的宋江“聚义”那件事,当时的五七言诗里都没有“采著”,而只是通俗小说的题材,像保留在《宣和遗事》前集里那几节,所谓“见于街谈巷语”(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载龚开《宋江三十六赞》)。这些诗人十之八九从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经过科举保举,进身为大大小小的官僚地主。在民族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有爱国的立场;在阶级矛盾问题上,他们可以反对苛政,怜悯穷人,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不过,假如人民受不了统治者的榨逼,真刀真枪地对抗起来,文人学士们又觉得大势不好,忙站在朝廷和官府一面。后世的士大夫在咏梁山泊事件的诗里会说官也不好,民也不好,各打五十板(魏禧《魏叔子诗集》卷一《读水浒》第二首:“君不择臣,相不下士,士不求友,乃在于此!”);北宋士大夫亲身感到阶级利益受了威胁,连这一点点“公道话”似乎都不肯讲。直到南宋灭亡,遗老像龚开痛恨“乱臣贼子”的“祸流四海”,总想起宋江这种“盗贼之圣”来,仿佛为后世李贽等对《忠义水浒传》的看法开了先路。在北宋诗里出现的梁山泊只是宋江“替天行道”以前的梁山泊,是个风光明秀的地区(例如宋庠《元宪集》卷十《坐旧州亭上作,亭下是梁山泊,水数百里》:“长天野浪相依碧,落日残云共作红;鱼缶回环千艇合,巷蒲明灭百帆通”:韩琦《安阳集》卷五《过梁山泊》,苏辙《栾城集》卷六《梁山泊》,又《梁山泊见荷花忆吴兴》第五首:“菰蒲出没风波际,雁鸭飞鸣雾雨中;应为高人爱吴越,故于齐鲁作南风。”),不像在元明以来的诗里是“好汉”们一度风云聚会的地盘(例如《元诗选》三集庚陆友《杞菊轩稿》《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十七《分赃台》(参看李贽《焚书》卷五《李涉〈赠盗〉》条),朱彝尊《明诗综》卷五胡翰《夜过梁山泊》,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卷五载丘海石《过梁山泊》)。
1981年第1辑《中华文史论丛》发表马泰来《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论历史上的宋江》。论文称,在《忠愍集》中发现这首: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 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仍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睽车志》卷二:
忠愍李公若水,宣和壬寅尉大名之元城。有村民持书至云:“关大王有书。”公甚骇愕,视其缄云:“书上元城县尉李尚书,汉前将军关云长押。”诘民何自得之,云:“夜梦金甲将军告某曰:‘汝来日诣县,由某地逢著铁冠道士,索取关大王书,下与李县尉。’既觉惊异,勉如其言,果遇道士得书,不敢不持达。”公发书,其间皆预言靖康祸变,以事涉怪,即火其书,遣其人不复问,作诗纪之云:“金甲将军传好梦,铁冠道士寄新书。我与云长隔异代,翻疑此事大荒虚。”公后果贵显,卒蹈围城之祸。兆朕之萌,神告之矣。公始名若水,后改赐今名。其子浚淳记其事刻之石。
元诗选三集 ·庚集
(清)顾嗣立 编选
砚北生陆友(杞菊轩稿)
友字友仁,平江人。父业贾,友攻苦於学,为邻里所窃笑。及长,为诗有法度,尤长於五言律。尝至上都,奎章阁博士柯九思、侍书学士虞集交荐於朝。未及用而二公皆去职,乃偕九思归吴。辟斗室,匾曰「志雅斋」,自号砚北生。著《砚史》、《墨史》、《印史》,所为诗文有《杞菊轩稿》、《吴中杂志》。卒年四十八。友仁博鉴古,兼工隶楷,凡三代而下钟鼎铭刻、法书名画,一入其目,真赝立辨。经其品题,价增数倍云。
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忆昔熙宁全盛日,百年曾未识干戈。江南丞相变法度,不恤人言新进多。蔡家京卞出门下,首乱中原倾大厦。睦州盗起□连北,谁挽长江洗兵马。京东宋江三十六,白日横行大河北。官军追捕不敢前,悬赏招之使擒贼。后来报国收战功,捷书夜奏甘泉宫。楚龚如古在画赞,不敢区区逢圣公。我尝舟过梁山泺,春水方生何渺漠。或云此是碣石村,至今闻之犹 【 褫】 【 猇】 魄。
稗史集传
(元)徐显 撰
陆友,字友仁,姑苏人也。姑苏为东南都会,富庶甲于天下,其列肆大贾皆靡衣甘食,其子弟自幼读书,稍能执笔识姓名,即教为商贾事,以故文学日少。友仁生市廛闹之所,父以市布为业,独能异其所好,苦攻于学,邻里多窃笑之,虽其父亦不乐其子之习传也。及长,益亲贤士大夫,往来其家。邻里虽有大姓,贤士大夫不入也。于是复皆自愧,欲教其子以陆君为法。君善为歌诗,长于唐人五言律,工汉八分、隶、楷。又博极群物,时海内治平,富家巨室皆以古器物相尚,凡三代以下钟鼎铭刻,汉唐以来法书名画,皆从陆氏鉴定真赝,一经品题,价遂十倍。尝观光上国,奎章阁鉴书博士柯公九思一见服其识,而侍书学士虞公集亦善其书,遂相与言于文宗皇帝。未及任用而二公去职,君内顾无知己,乃与柯公南归吴,辟小室,仅可容膝,中庭植翠竹数竿,旁树湖石,峰峦秀异。室中左右图书,集古今杂录,前列乌几,上置天禄辟邪紫凤池、金铜镇纸,皆可爱玩。客至,出汉传,鼎爇古龙涎,汲虎邱剑池水,煮建溪小凤团,清坐竟日,自号“砚壮生”。著《砚史》、《墨史》。得卫青古玉印,并著《印史》,翰林诸贤皆赋咏之。所为诗文,有《杞菊轩稿》,年四十八以疾卒。 论曰:大、小二篆,变为八分,汉世多用之,而秦隶人之书未行也。晋王右军善隶书,而八分之法隐,学者罕习焉。唐所传者韩择木、蔡有邻,李潮而已。今观其书,去汉远甚。近世洛阳杨友直,蜀郡虞伯生,大梁赵子期、吴彦晖,京兆杜伯原,皆著名当代而所尚不同,君独追踪石经,欲与蔡中郎、钟太傅相上下,可谓神于艺矣。杜公尝与予书杜子美诗一章,方正严重,如通经巨儒,进止有法。君亦为予书八分小篆歌,如昆刀切玉,不见形迹,而刚劲之风,温润之质,望之俨然。今二书亡矣,而两君不复可见,故论著之,以慰怀思云耳。
…………
首发于2012年6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