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导读第一次课
吴土法老师:老家浙江义乌。想牙齿种好了再来上课,结果种牙齿要三四个月,只好先来上课。还有一个牙齿,想让它掉下来,却很顽强,如果讲得太快碰到它就有点疼。
先大致介绍《礼记》,再逐句读四篇。今天主要讲曲礼,有时间可以分门别类地归纳一下。
分为四部分:典礼,曲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做的细小的礼仪),通礼,变礼。
杨天宇《礼记译注》
第一章 礼记简介
《礼记》的来源与编纂
又称为《小戴礼记》、《小戴记》,四十九篇,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也就是当时的礼学论文,作者基本是孔子弟子的后学。编纂者是西汉时期的戴胜,是研究《仪礼》的专家,今文礼。刘邦打下天下以后,觉得需要恢复制定礼仪,但是先秦时候的礼仪不合适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也搞不清楚了。《仪礼》十七篇(实际是十五篇)流传下来,主要讲士礼。士(上中下)、大夫(上下)、卿、……。卿是一部分上大夫。仪礼绝大部分讲士阶级的礼仪,少量关于卿的,罕见关于天子。一个办法是根据士大夫的推测天子的典礼,一个是叔孙通那样重新草议,一个是搜集先秦时的论文,戴德是戴胜的叔叔,戴胜选了四十九篇,戴德选了八十五篇,分别为《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是出于国家政治的需要。
在礼学史上,曾有人提出四十九篇是从八十五篇中又选出来的,后来清代学者驳斥了这种观点。现在基本上可以肯定《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是在汉武帝汉宣帝时期编辑起来的,他们只是把别人的东西编纂起来,不是自己写的。
《礼记》的分类
最早对《礼记》进行分类的是刘向。刘向《别录》已经看不到了,郑玄的《三礼注》里还保留着。这可以证明《礼记》在刘向以前就编辑好的。
总的来讲,刘向把《礼记》分为九类。后来民国时期,梁启超分为五类。梁启超以后,吴老师的太老师曹元弼先生(清代遗老,清代最后一位经学家)分为三类,沈文倬住到曹元弼家学礼九年。顾颉刚称赞沈文倬为礼学研究第一人。曹元弼在《礼经学》中分为三类:论礼,论学,论政;各举四五个例子。沈文倬把其中礼类的全部举出来:《曲礼》上下、《檀弓》上下、《迁庙》、《衅(釁)庙》、《冠义》、《昏义》、《曾子问》、《礼器》、《郊特牲》、《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上下、《丧大记》、《祭洁》、《祭义》、《祭统》、《仲尼燕居》、《奔丧》、《问丧》、《间传》、《三年间》、《深衣》、《投壶》、《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主要是阐释礼的。
计划讲《曲礼》、《少仪》、《内则》、《玉藻》几篇。跟现在生活联系稍微密切一点,容易懂。
《小戴礼记》简介
《小戴礼记》纂集出来以后,礼记的学问流传,有人有意篡改,有人无意写错,到了东汉郑玄时版本已经很多了,把三礼的注释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其他版本不同的文字也收集在注中,这是做学问的态度,留待后人纠正。
郑玄,高密人。黄侃《礼学略说》。(吴老师:礼学应该回到山东。)
《三礼注》出来,有统治地位。魏晋时王肃,怪脾气,喜欢跟郑玄作对,王肃的女儿嫁给司马昭,是皇亲国戚,学官不支持郑玄。南北朝回过头来重视郑玄。南北两派。现在也有京派和海派。京派喜欢沉下心来写大部头,上海派喜欢谈天,有思想的闪光。南北朝时期重郑玄是一致的,以前以经为主,《礼记》是《仪礼》的传,为辅,南北朝时连郑玄的注也得到足够重视,大量注释郑玄的注。
汉代经学兴盛,汉代到唐代四百年,唐代经学重振,要统一起来。颜师古等审定五经的原文,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原文和解释都基本上统一下来,各种异说都统一了。《礼记》的地位更高了。孔颖达的原则是“疏不破注”,推崇郑玄。孔颖达的《礼记疏》保留了很多南北朝时期学者的观点,他们的著作大多不传。
宋代卫湜《礼记集说》一视同仁,并没有一味把郑玄奉为圭臬。朱熹抽出来《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立于学官。科举考试《仪礼》不考、《周礼》不考,只考《礼记》,从某种程度上《礼记》的地位比《周礼》《仪礼》还要高了。
元代吴澄《礼记纂言》、陈澔《礼记集说》 。
明代萎靡不振,清代复兴。朱彬《礼记训篡》、孙希旦《礼记集解》。孙希旦自己的观点很多,特别是义理上有自己的解释。沈文倬说从整体成就上讲还没有超越孔颖达《礼记正义》。清代胡培翚《仪礼正义》,孙诒让《周礼正义》都很好。张舜徽说《周礼正义》特别深邃。只有《礼记》的成就没有超越前代。
曹元弼认为三礼里面《礼记》是最难的,内容庞杂,很多篇章都没有中心。前面一句经文,后面解说,点校时需要注意价值不同。越复杂越有味道。
参考书目
不错的译注本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下两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京钱玄及其弟子《礼记译注》大开本
岳麓书社《十三经译注》
王文锦《礼记译解》 中华书局
沈文倬的论文,较为艰涩
《曲礼》精讲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范袓禹)
郑玄:礼主于敬。
孔颖达:心能肃静,身乃矜庄,口复审慎。
心定则其言安稳而舒畅,容态恭严而语辞安定,则君子之形象已俱,政教可以安民。
敖(傲)不可長,欲不可從(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傲慢不可滋任其长,欲望不可肆意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登峰造极。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
安:动词,安于。安:安定的环境/事物。
贤德的人能够对亲近的人也怀有尊重,对钦佩的人能够做到爱护(而不是妒忌)。对所爱的人也看得到他的不足,对所憎恨的人也看得到他的长处。积聚起来的财物能散发给穷人,安居在安逸的环境之中,不能忘记自己的抱负,要居安思危。
(重耳流亡,乐不思蜀)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
面临财物,无论多少,不要以苟且的方式以得到,是本分才要。有危难临身,不要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以求幸免。与人辩论,是在求得道理,不要为了单纯的输赢而求胜心切,对于自己该得到的东西不应该期盼着多得,这样是在夺取他人份额,当守本分。
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事情有可疑之处不要轻易下结论。正确的见解讲出来时不要说只有自己知道,谦虚,同时不让对方难堪。比如说我也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只不过早听来一会儿。
若夫坐如尸,立如齊。
若夫:不是“作为一个丈夫”,是发语词。
尸:祭祀时选一个人穿着死者生时穿过的衣服,边上放着死者的牌位,代表这个死者接受祭祀,为了找到“感觉”。往往是孙子扮演尸,昭穆制度,父是昭,其子是穆,孙子又为昭,同昭同穆的人扮演。祭祀前要斋戒,散斋七天,致斋三天,散斋时有重要事情可以去做一下, 每日洗澡,同时要把心“洗”得干干净净,致斋什么别的事情也不做了,专心回忆亲人,重新培养感情。
郑玄认为是站如磬折,恭敬之态。

微微弯腰。
禮從宜,使從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礼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施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出使到其他国家,要依从当地的风俗。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
礼是用来确定亲疏(九族、五服)、判断嫌疑,分别异同,明辨是非。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
说:通“悦”。节:上下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公侯伯子男),三公,卿,大夫,士。不能逾越。
不乱拍马屁取悦他人,不说做不到的话。依从礼,不能逾越各种等级的制度,不能侵犯侮慢他人,不能对别人亲热而失敬(不喜好亲密地跟别人打闹)。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践言:履行诺言,忠信。道:仁义之道。
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取人:取通“趋”。
就教学之礼中,学的一方来讲。学的人前往教的人那里。
只听说学的人前往教的人那里求教,没听说教的人亲自上门去教的。
就教的一方来讲,只听说主动来求学讨教,这样才有效果,没有偏偏跑到学生那里逼着他学的。
司马迁:礼缘人情而作。这样才符合教学的效果。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
用教育训导的方法来端正民俗,要依从礼才能完备。
西门豹纠正河神娶妻的民俗。
分辨争讼的是非曲折,要考礼来决断。礼就是法,做事情合不合礼,也就是合不合法。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宦:学当官的学问。学:学才艺和四书五经。
班:次也。在朝廷里排定每个人的次序。文官武官各排班次。
涖:莅临。涖官,上任做官。
祷:特殊的祭祀,比如国家出现灾害,或出现了大好事。事先没规定的因为某些原因去祭祀的。
祠:四季的祭祀。规定时机的祭祀。几年一次的例行祭祀。
容礼: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身份表现出最合适的仪容动作。各种仪容动作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君子:既有德,又有地位的人。
所以君子能态度恭敬、自我节制、谦虚退让来彰明礼仪。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礼是区别人和禽兽的。
郑玄注:“聚,犹共也。鹿牝曰麀。”禽兽不知父子夫妇之伦,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后以指两代的乱伦行为。
大(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
太上:原始时期。其次:原始时期以后。务:致力于。施报:施恩报恩。
从单纯的贵德到想着施报,是一种退步。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有来有往。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用现在的思维来看,可能好笑。看《左传》里的预言,一般是根据你行不行礼,如果不行礼,人家就预言你的国家时间不会长。当时的氛围是谁不讲礼,是无法立足的。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者,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负贩者:做小生意的人,地位低。比如背着水果在路上贩卖。
慑:迷惑,怯惑。
学礼可以使人气势壮大。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气血未定,体犹未壮,故曰“弱”。
《礼记》没有女孩子相应的冠礼,朱熹家礼有写女孩子的笄礼。
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还没有家室的,“奔者不禁”。不是私奔,而是行礼可以简单化,随意一点。这里的“三十有室”没讲清楚是三十岁仲春之月的这个“奔”,还是三十以前也可以结婚。如果是三十才可以结婚,则跟其他书有冲突了。
在娶妻之前要行冠礼,诸侯要讨许多老婆,生许多孩子保证血脉,往往二十岁之前就行了冠礼。而老百姓不讲究这些。
四十而仕,只是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还不能做长官、主管。吴老师以为只是说说,有许多年轻有为者也可以做长官。五十则可以独当一面。艾:有白有青,人到五十头发半白。六十岁则可以不必亲力亲为,仍掌权。郑玄:六十不与服戎,不亲学。一般人也不参军了,可能军队里的长官还在。七十岁把工作交给别人,退休,家里祭祀宗庙的事也传给嫡长子。传:zhuan。宗法制度,学术界一般说是西周开始,甲骨文研究人说殷商已经有了,但不管怎么说是西周完备。天子之位是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去做诸侯,别子,鲁国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齐国封给姜尚,姜尚再传给嫡长子吕伋,本不是他的东西,对于吕伋的嫡长子又更是他爷爷的东西。到了一百岁,就基本依靠别人的照料了。
七年曰悼:七岁的小孩叫悼。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于其國則稱名。
致事:把所掌管的事物交还给国君。在朝廷上告老。
几:小小的茶几,可以摆在旁边靠一靠手臂。
去外地办事可以带上老婆照顾自己。
当时男人乘车一般是站的,女人坐安车,安车小,是坐着的。出使其他国家的时候可以坐安车,可以炫耀自己年纪大了还在当差,是国君爱才。但回国之后就不许自抬身价、摆老资格了。同样的称谓在不同的地方意义不一样。国君对你好,不是你摆架子的资本。
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如果邻国来请教国政,那么国君必然告诉“老夫”级别的人,这些老的贤人就把以前的制度讲给他们听。说明老人的价值。这句的主宾不明确,有多种理解方式。也可以解释成如果是邻国国君问老臣,老臣必须告诉国君,由国君来告诉邻国国君。
(讲昨天下午睁不开眼睛,在火车上没有休息,下火车后跟刘老师、程老师吃饭,聊到很晚,又看礼记的介绍,两天两夜没睡。今天一觉睡醒精神好多了,又从“人生十年曰幼”讲起。)
謀於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長者問,不辭讓以對,非禮也。
杖可以策身,几可以扶己。从:就也。
吴老师问路远怎么办,是否要远途带去;应该长者家里也有几和杖,但去长者家里拿他的几和杖也不合适。孙希旦说这是弟子见老师的礼仪,如果是客人则不需要,如果是去请教就要把自己当做弟子。儿子行冠礼请嘉宾,嘉宾心里其实是乐意的,但一定要推辞一次,表示谦虚,第二次就爽快答应,如果推辞三次是真正不肯做的。长者问也是这个道理,不推辞是不礼貌的,再三推辞也不礼貌。
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
凊:两点水,清凉。早晨问安,晚上铺好被子。整年、整天都关心父母,使他们舒服。身体舒适。
醜:众。夷:侪。平辈人不争。和兄弟姐妹争吵,父母亲还高兴个头哇?要让父母的心理舒适。
(下课。
昨晚杜老师问我怎么样,我说这些老祖宗他们还认真地学习,不容易。
恰杜老师进来:吴老师,这个聘书,献给你,咱照个相吧。这是儒学院的名义,学校的程序复杂。吴老师了不起,周礼正义四套吴老师都读烂了,天底下就这一个。
又上课。
吴老师:刚才你们杜老师的话我纠正一下,我博士的时候一口气买了四部,只翻烂了两部,幸亏那时买了四部。这是笨的人,只好一遍一遍地看。只看经文还以为懂了,看正义又不懂了。慢慢从天上下来,就觉得像小说一样有味道了。
礼这个东西和其他东西不一样,不像训诂一句话懂了就懂了,礼是综合的东西,要整个懂了才能真正懂。宫室、服饰等等都要知道才能懂。我先生大地主出身,师母是上海的大资本家的,不关心别的,潜心学问,但是成果也是六十岁出来的。我先生生前交代给我的问题,我前几年才逐渐悟出来。我运气好才悟出来,运气不好就可能带进棺材里。没有第三条路的。)
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游稱其信也。
卿、公、大夫、士是一个系统,还有一个系统是命数,讨几个老婆骑什么样的马都是根据命数的。命数是公开的,赏赐的车马放着不用,是因为不能超过父亲。也有解释说只接受头衔干脆不接受车马。吴老师以为第一种解释为佳,不能连要都不要。比如杜老师送一本书,或者校长奖学金,不能要都不要,要了父亲也是高兴的,只是做儿子的要为父亲着想,摆在家里不用。“缘人情而作”。
真正周天子自己掌握的土地是王幾,方千里,正中方九里是王城,谓之国/国中。王城外面五十里,谓之近郊。至百里,谓之远郊。距王城二百里,谓之野,这些地方的人叫野人。三百里至五百里,谓之鄙。郊里面是六乡,野里面是六遂,类似于今天的省,其产出是属于周天子的。鄙封给弟弟、儿子和特殊的臣子,叫做采邑,大夫的叫家邑,卿的叫小都,公的叫大都,产出归他们所有;空的地方是公邑,派人管理,叫县鄙,种的粮食也属于朝廷。
六乡里面:五户一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六遂里面: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执友:知心朋友。交游:一般的熟人。
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对父亲的知心朋友类似于对父亲一样。
课堂作业:礼的学术体系,没有学术体系则不能形成学科。搜集曲礼相关资料。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
出家门必定告诉父母。反:通“返”。出游要有行程,学习要有重心/正也。
恒言不稱老。
平常说话不说自己老,不使父母觉得自己更老。
礼包括礼仪、礼义、礼物等。遇见老友,握手是礼仪,递烟是礼物,表达对朋友的热情友好,是礼义。礼不可能没有义的,是心里的友好靠动作表达出来。
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礼仪上表示尊敬,没有要求几分钟就培养起父子感情来。
肩随之:并排走,稍稍退后一点。
建国大典,走上天安门城楼,大家不是完全并排的,前后是表现礼仪的。
羣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一般一个席子是四个人坐,五个坐不开。肯定是一个人坐一个席子舒服,所以让年长者自己坐。
以上是待人接物的礼仪。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尸。
主人站东序,客人站西序。庭到堂有三阶台阶,主人走东阶,客人走西阶,堂比庭高。
西南角叫奥,父亲住在这里,去世后在这里摆菜。坐有种解释是坐下。

闑:门橛,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枨:门限,古代门两旁所竖的长木柱,用以防止车过触门。閾:门槛。
礼经所涉各类宫室一般是由门、庭、阶、堂屋四部份组成的。其中,门即门屋,中间为门,两侧为塾;门前至堂廉为庭,庭中有碑;升堂有阼阶、西阶二阶;堂屋分堂与房、室两部份,堂在前,房、室在后。堂上有两坫、两楹、两序、两夹;房、室在堂后,室有户有牖,房仅有户无牖。东房半以北为北堂,北堂下有北阶,西房则无。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弟子)
读仪礼要先懂宫室。

尊者坐在一块席子的中间,儿子则有意不坐了。从门里走进去,堂途客人走西边,主人走东边,三揖三让,庙门口一次(将进揖),拐弯的地方一次,然后分别走东西两路(当陈揖),当碑再一次。每曲让。至于阶三让。
宴请朋友筷子、食物的量儿子不要去做决定,让父亲做决定。
男以男尸,女以女尸。女尸必须是异姓的(而奶奶已经跟爷爷姓了),孙媳妇,但庶孙的妾不行,因为地位最低。
聽于無聲,視於無形。
未听父母说话就能揣摩到他们想说什么,父母未举动之前儿子就先想到他们有什么需要。
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懼辱親也。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
訾:诽谤。不在暗处做事,不到高处,一个是危险,父母亲担心;另外还有干坏事的嫌疑,使父母脸上无光;别人看到会责备父母没有教好,会攻击父母上梁不正下梁歪之类的。
许:应许。不能应许为朋友而死。
不私自聚敛财产。
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
纯:衣帽的边缘。
孤子:成人到讨老婆之前,父母早亡。当室:嫡子。嫡子受于父母多,哀亦深,丧期过了也不能用纯采。成家以后自己也是父亲了。
幼子常視毋誑。
视:示范。诳:欺骗。
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傾聽。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小孩子不穿皮衣服、长裤子。裳:裤子、类似于现在的裙子。小孩子体热,穿裘太热;长裤则容易摔倒。倾:倒,歪着头。从小培养对长者的孝道,像捧东西一样捧着长者的手。剑:像佩剑一样挟于身旁。辟:斜,侧。咡:口耳之间。掩口,恐气触人。
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先生:比我先生,又有德有学。老人教学者。自称弟子。
趋:小步快走。
作揖:拱手拉出去,磬折。与心平,叫时揖;高一点,叫天揖;低一点,叫土揖。男人丧期时右手在外,平时左手在外。女人反过来。天子见同姓诸侯,作天揖;见有亲戚关系的异姓诸侯,作时揖;见没有关系的诸侯,作土揖。上朝时,站正,跟文臣和武臣各作三下。作揖的中心思想是谦让,揖让。
大多数是士大夫当完官回到本乡,做老师。
退:退到一边,不打扰先生。
这里讲“先生与之言则对”,要不要谦让呢?吴老师认为可能是一般的小事情,不需要谦让,比如问今天吃了吗你要到哪去。如果问学术上的事情则需要谦让一下。
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
长者:年长,不一定是老师。乡:通“向”。
为远视不察,有所问。长者可能有看不清的地方,年轻人眼睛好,可能询问年轻人。
随长辈上丘陵,视线要与长者的视线一致,以便回答其询问。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为惑人。不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不引起别人的猜忌或误会。着火了?敌人打过来了?
將適舍,求毋固。將上堂,聲必揚。
毋固:黄氏:不要向主人要他没有的东西。随其有无。孙希旦《集解》:将到未到,还没有走进去,怎么求东西?固应该是鄙野,无礼。要求自己不要无礼。行为要合礼,不要失之鄙。
警内人也。大声问某某在吗。列女传邹孟母: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毋囘。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
年长者把鞋子脱到户内。可能是两个年轻人,也可能是三个人,有一个年长者的鞋在里面。他们在里面说得很响,我可以听到,就进去。听不到里面说话的声音就不进去。礼要处处为别人设想。不干掩人之私也。
扃:门栓。给祖宗吃的第一道菜是血,吃了就知道牺牲符不符合要求,健壮不健壮。第二道菜是耳边的毛,有规定不同级别的祖宗毛的颜色不一样。生的给祖宗吃过,当场切好拿到庙门口的锅里去烧,鼎就摆在锅旁边,烧好放进去就扛过去,再拿出来摆到zu(类似茶几,俎?)上给祖宗,客人来每个面前也摆一个zu,扛鼎的木头就叫做扃,双手向心在面前捧着。捧扄大概就是拱手,稍微高一点。
视必下,怕看到了不雅观的动作,让人难为情。拱手进去,不要环顾四周。
合而勿遂:做出关门的动作,但并不关住。后面有人要来的时候,不能拒人于门外。
毋踐屨,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后面进来的人不要踩到前面进来的人脱下的鞋子。不要跨越别人的席子,从下而升,绕到自己的席子上,不要踩到别人的席子。提起裤子,走向席子的下角。不先举,见问乃应。不要先问人家怎么样了,等别人问了再回答唯或者诺。
定海黄以周,曹元弼的老师。吴土法《周代宫室考释》2006《浙江大学学报》
(吴老师:我喜欢晚上上课,早上要睡懒觉的。十二点以后聪明起来,三点睡。表演一遍,不懂也懂了。我的喉咙很大的,就是牙齿不好也是很大的,就是不清楚而已。)



合门订正为閤门。
碑,平时用来看时间,祭祀的时候栓牺牲。堂前没有墙,用堂帘。
两观:小房子。法令、政策挂在观上,老百姓都可以走进去看。开动员大会是在皋门附近。盘庚和周公:神说可以打赢的。神是最好骗人的。跟百官商量在治朝。燕朝是和级别高的卿大夫等商量国家大事,或者和族人商量事情。士没有朝,大夫一朝,因为大夫有家臣。
(吴老师:礼学中心,点校,但不只点校,希望它不绝如缕。义乌都是做生意的人。曹元弼其实是好多弟子,我先生年轻的时候,研究礼是没饭吃的,其他人都转行了,王欣夫文献学,黄侃,南京洪诚训诂学。陆宗达纪念他,师兄弟。我先生顽固不化,还有南京的钱玄先生,一直研究礼。我先生分到的工作是放鸭子。一手拿书,一手拿杆子,很安详。我和我先生的关系像父子一样好。我师母给我很好的糖,一定要塞到我嘴巴里。我先生说,我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和利。对他来说水塘边空气清新看看书不是很好的嘛。他重要的文章很多是在牛棚里写出来的。我先生生病,请朱维铮代为答辩,朱维铮狂人,不许别人提意见,去了不跟我握手,“博士论文给我看了再说”。第二天再去客气了,“有什么事情跟我说”。对沈文倬很敬佩。)
大夫、士出入君門,由闑右,不踐閾。
君门:天子和诸侯的。闑:门橛。閾:门限。两头门。
出入时左右的变化?东边。
朱熹:君出入常由右门,左门平常都关着。客人走西门,臣子不是自由宾,靠着闑右走,也就是右门的左侧,国君走右门的中间。
大夫和士出入君门,要从门橛的右边走,不踩门限。
践閾:僭越;弄脏。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複就西階。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每门让于客。下宾也。敌者迎于大门外。敌,主人和客人地位差不多。地位低的人不出门去迎。级别高的人去做客,一般是有许多人跟着。客人有客人的助理,即介;主人有主人的助理,即宾。主人站在门的东边,客人站在门的西边。天子有九个宾跟出来,宾的级别不同,依次传辞。介亦然。辞让,作揖,“请请请”。主人先客人一步引导客人。
三让怎么让?有待研究。
身份越高,站得越远。公站在车舆(车上可以载人载物的部分)的旁边,侯伯站在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先秦时代是一根曲木,在车的中间)的前面,子男站在车子的衡旁边,衡在马脖子处。主人去迎接,离得远更显客气。所以让身份高的人站得稍微远一点。
迎接天子要去皋门外,地位低的甚至在路寝迎接。
事实上席子早已铺好,当着客人的面说再去整理一下,是表示特别的尊敬。
让和辞应该是差不多的。做的事情相同,谓之让;做的事情不同,谓之辞。辞分三种:第一次是礼辞,正常的辞,一般都要礼貌性地辞;第二次是固辞,一般来讲如果愿意的话第二次就答应了;第三次是终辞,这个事情就没戏了。
肃客:引导客人。
就主人之阶,表示臣服,是最大的敬意。
杨向奎:“礼代表着文明。”主要是就先秦来讲的。把当时最先进的包括自然科学,都吸收到礼里面。现在广告里的蚂蚁酱,珍珠粉,什么人能吃什么人不能吃。周天子吃上好的玉屑补气。杨丽萍的头发,淘米水洗,先秦就用淘米水,规定什么人几天洗一次,洗澡两块毛巾擦身子。这是物质方面被吸收进礼。还有心理方面,现在演电视演夫妻,都要先培养感情,先秦就很懂很懂,祭祀时,二三十年过去了,感情模糊了,没有感情祭祀的味道就变了,于是斋戒,好像听到父亲的叹息和脚步,这样才有效果。礼还想办法让你从悲痛中走出来,刚死前面几天可以整天整夜地哭,后来就规定几天哭几次,这是帮助人们从悲痛中一点点走出来。
主人与客让登,在东阶西阶旁边,主人导引客人先登,右脚先走到第一阶,然后左脚上来跟右脚并排,然后右脚上第二阶,左脚再跟上,宾客是从主人站到第一个台阶时开始跟上去,宾先把左脚迈上第一个台阶,然后右脚跟上与左脚并排,然后左脚再上,右脚再跟上。跟主人相差一个台阶。这就是拾级聚足,连步以上。
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
趋是表示尊重的走路方式。徐趋,急趋,只是相差一点点。为什么帷薄之外不趋?因为尊者看不见。不见尊者,不为容也。尊者看不到,不需要表达态度。为什么堂上不趋?因为堂太小了。为什么执玉不趋?因为玉太贵重了。祭祀天神是要用玉的。火里面烧牺牲,很香的,香味飘到天上,天神就知道了。级别高的就会扔一块玉进去一起烧。好的东西经常带有玉字,玉体。
武:迹也,脚印。中人之迹尺二寸。接武:前一脚的脚印和后一脚的脚印可以接起来。布武:每步散开来,各自成迹,尽情地走。室比堂还要小,也是接武。
(吴老师:不管郭沫若几个老婆,学问总是好的。我们不是学他娶老婆,是学他的学问。不过他的文字注释比较少,文字上要看得懂一点的话,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唐兰。丁山,研究甲骨文很厉害的。你们学校当年,很阔的啦。)
並坐不橫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不横肱,不妨碍到别人。给你东西,你要是站着,我就不跪着给你,不然两个人都麻烦。
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鄉而扱之。
粪,弃除也,打扫卫生。最开始拿着工具去时,扫帚放在簸箕上,就可以双手捧着,表示恭敬。古人袖子很大,用袖子遮住,可以使灰尘最大程度地不飘到长者身上去。吴老师:好像很难弄唉,我在家里也不扫地。箕的口子向着自己。吴老师:我也不知道怎么弄的,你们自己试一下吧。
奉席如橋衡。
桥衡:井上桔槔。像杠杆一样的井上汲水的凭借物。一头高一头地。
請席何鄉?請衽何趾?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撫席而辭。客徹重席,主人固辭,客踐席乃坐。主人不問,客不先舉。
请教铺席子是干嘛用的?坐席/卧席?睡觉用的话脚趾朝哪边?
客有饮食之客,有讲问之客。如果不是来吃饭的,是来讨论事情、谈天的,就面对面铺两块席子,两块席子之间相隔一丈的距离。好好的席子再跪着整理一下,是表示敬意。虽来请问,犹以客礼待之,异于弟子。客人按住席子表示不需要再整理了。
徹:通“撤”。主人给铺了两层席子,不敢当,要撤掉一层。
客人坐下,主人才心安。主人要先问客人是否无恙,为何事而来。
將即席,容毋怍,兩手摳衣,去齊尺。衣毋撥,足毋蹶。
怍:颜色变也。年轻人资格嫩,也要保持优雅。
抠:提携。衣:这里主要是裳。齐:裳下辑也。提起裳,使下辑去地。尺:一尺。
拨:发扬貌。蹶,行遽貌。不要走得太快。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书策:书就是策,编简。坐,亦跪也。
(吴老师:我把中华礼仪文明分为四部分,典礼、曲礼、通礼、变礼,我想构建看看,弄了二十年了。曲礼不等于这篇文章,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要做的礼节。)
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坐必安,執爾顏。
虚坐,非饮食坐也。坐在席子的后边儿。《玉藻》:徒坐不尽席尺。吃饭的时候尽可能坐在席子的前边儿,怕吃东西掉到席子上,弄脏席子。
执尔颜:守住你原来的样子。
長者不及,毋儳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毋雷同,必則古昔,稱先王。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剿:擥也。谓取人之说以为己说。
必则古昔:说话要有历史依据。则:依据。
起:抠衣前请。业:谓卷篇也。益:谓受说不了,欲师更明说之。
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应辞唯恭与诺。不要答应了而不去做。
侍坐於所尊敬,毋餘席。見同等不起。燭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燭不見跋。
尽量坐到我的草席离先生最近的地方,方便与先生讲话,也使别人插不进来。
火把来了、食物来了、尊者来了都要站起来。
上客:尊者。尊者见之则起,故侍者宜从之而起。然食与烛至起,则尊者不起。
民以食为天。
跋:本也。烛尽则去之,嫌若烬多,有厌倦。不能让火把烧尽。
尊客之前不叱狗。
不敢以至贱骇尊者之听。
指桑骂槐?是不是在这样骂我?
讓食不唾。
先生要年纪大一点,君主就不需要年龄大。
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
志疲则欠,体疲则伸。撰杖履者,君子自执杖在坐,着履升堂,脱之在侧,若倦,则自撰持之也。视日蚤莫者,瞻视庭影,望日蚤晚也。礼,卑者贱者请进不请退,退由尊者。今若见尊者为上诸事,皆是欲起之渐,故侍坐者得请出矣。
侍坐於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
更端:别事。离席对,敬异事也。君子必令复坐。
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間,願有複也。”則左右屏而待。
屏:屏退也,隐也。在旁边等着。
毋側聽。毋噭應,毋淫視,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斂髮毋髢,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裳。
嗷:大喊大叫。淫视:四处乱看。怠荒:放散身体。倨:傲慢。跛:不要一只脚飘着。箕:两条腿分得很开伸出去。伏:趴着睡。髢:散着头发,很凌乱。袒:劳动起来很热也不要脱得太光。褰:去除。
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解屨不敢當階。就屨,跪而舉之,屏於側。鄉長者而屨,跪而遷屨,俯而納屨。
一只脚跪着,一只脚穿鞋。面对长者,先跪下来,把鞋子转过来,再俯下身子穿鞋。
離坐離立,毋往參焉。離立者不出中間。
离:两个人。后一句没有坐,可能是在路上。孔颖达:当己行路
两个人就算站在路中间,是他们做得不对,也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去,一定要绕行。
郑玄:“礼,两也。”
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
椸枷:衣架。巾:毛巾。栉:梳子。给东西不能直接给。
堂主要是男主人活动的地方,而女子一般都在房。
给你东西的时候放在筐子里,然后你再拿筐子;或者把东西放到地上,你再从地上拿起来。
先跪坐下来,再(没记下来)
《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宴请族人时男人在堂上吃,女人跟族里的女人一起在房里吃。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吕大临等):(没记下来)
嫂叔不通問。
互相也不服丧。防微杜渐。变礼,嫂嫂掉进水里,也是要救的。叔叔不能站在岸边看着嫂嫂慢慢慢慢沉下去吧?
有事情的话跟佣人讲,让佣人传话。
江永:有当问者,使人传之。
江永对礼的理解比较完备,可以一读。可能是以前的学者中对礼的体系理解最为完备的。《礼书纲目》中的礼学框架非常好。
諸母不漱裳。
诸母:庶母。上衣是可以洗的,但不能洗下衣。绝对不能让她洗内衣内裤。
诸母贱,可使漱衣,不可使漱裳,裳贱。尊之者,亦所以远别。
“诸母是不公开的。”
对嫡妻格外尊重,估计上衣也不让洗的。
父亲死了还有可能把父亲的妾拿来做自己的老婆,兄弟死了可能把兄弟的小老婆拿来做老婆。甚至有人把爷爷的小老婆拿来做自己的老婆。这些女子年纪都很轻的。父亲五六十岁时讨来的小老婆不可能五六十岁吧?大概比儿子年纪还轻的。底线是父亲的妻子、兄弟的妻子等都不可以。底线防得严,也说明问题比较大。
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
梱:门限,标记着内外。
办公的事情不在家里讲。有人自己在外面做清官,老婆受贿,内外勾结。
男子的职责在于官政,女子的职责在于女红。女子不能麻烦男子外面的事情,不能要求男人为她在外面做事情。具有现实意义,这样当官的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不过既然这样明白讲出来,说明当时也有很多腐败现象。
问沈文倬先生:左传里很多违反礼的事情?答:只记了违反的,多的那些没有记。
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
缨:收过聘礼后,挂上五彩的带子,闺房别人不能进了。除非有瘟疫、火灾等大事。
大故:宫中有灾变若疾病,乃后入也。
十五岁之前不许嫁,许嫁之后做笄礼,表示成人。小时候带香缨,许嫁之后要换一个戴。
有从人之端也。
《正义》:缨有二:一是少时常佩香缨,二是许嫁时击缨。
(没记下来):五彩丝做成的香囊。钱玄《礼记今注今译》:五彩丝做成的带子。
母亲大概是可以进去的。
许嫁应该是受过聘礼了,婚姻基本已经确定了。
《仪礼·士昏礼》:六礼。
纳采:“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男家请媒人去女家,女家答应议婚,男家派使者送上彩礼求亲。
问名:“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男方派人去女方家里问清楚女方的姓名。姓氏问清楚要去祖宗那里占卜问吉凶。
纳吉:“纳吉用雁,如纳采礼。”祖宗说是相配的,派人通报女方家里。一般送烟抽?
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订婚。男方派使者送订婚的聘礼。许嫁应该算在这里?
(吴老师说在义乌去兄弟姐妹家里,拿工资的跟要饭的差不多的,出钱是看不起他们。)
请期:“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女家决定什么时候,推辞,女家推辞,还是男家决定。
亲迎:男子亲自上门迎接新娘子。浩浩荡荡去,坐着自己的车子,带着备用的车,即副车。还要带上新娘子坐的车和副车。
新郎到堂上领走新娘子,到大门口,新郎拉马车上的一条绳,摆好茶几,新娘进去,新郎亲自驾车,轮子转动三圈,然后换成其他人驾车,新郎先回家做准备工作。《仪礼》没提而《礼记》提到,女儿出嫁和家里有人死去一样,家里要点蜡烛到天亮,钱钟书《管锥编》提到有个清代诗人到日本去发现现在还有这个习俗。女儿出嫁是亦悲亦喜,有点生离死别的味道,可能这辈子再见不到几回了。
典礼:①正式场合的②有众多人参与③有许多节目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女子子:自己的女儿。
要面对三种女人:父亲一辈的、自己同辈的、女儿一辈的。兄弟也有许多层次。
父子不同席:①父亲和儿子不同时坐在一张席子上。②女儿也叫子。吴老师以为是第②种解释,因为前后文都在讲男女大法的。而父母跟子女是最亲的关系,需要特别说清楚可能疑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