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无他物-关于双山的记忆展
这座城市的人还感受不到何为乡愁,只想尽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仿佛急于代谢的步伐都是曾有过的不得已,唯有新的入时的高级的摩登的才是安全的。

时光进入21世纪上叶,中国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对旧城镇的改造、土地集中利用成了社会发展常态。在如此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人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同样发生了大变化,无论是对物质的记忆还是对文化的认知皆出现了偏差,本土式的泥瓦楼房以及传统家具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瓷砖房、欧式家具、繁复的吊顶设计,“崇洋”的东西越来越多,更多的“功能主义”和“摩登时尚”的生活物品仍在不断出现。人们舍弃这些旧物,没有意识到舍弃的是记忆
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我正是这个转变的经历者。2009年,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片区进行了最早一批老房子的拆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周边村子正在以很快的速度被拆除。如赋使命,我意识到,需要有人以一种方式去保留对“家”的记忆

双山岛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距离市中心17KM,旅游业的发展,大部分原住民搬迁出岛,房屋被拆除。现在保留的仅仅原镇上的部分房屋,政府计划对外招商。因为长江大保护的政策,这些80年代建造的房屋得以保留。

展览契机:
之前在乡伴工作的经历,让我有机会去每个老房子中“寻宝”,那些被遗弃的东西,或许对于原来主人来说已经是垃圾,但是若干年后,当你回顾往事,这些点滴都需要用实物去承载
我曾经发现一套完成的水浒传108将,发现被遗弃的小霸王游戏机,一本相册,一盒饼干铁罐。大到一个家具,小到一片纸,这些项目上遗留的东西,足够支撑起展览。
此次展览改造的房屋在双山岛渡口老街,原来是村民朱照明兄弟家的


现在的老街部分是原来双山岛镇的位置,为了旅游开发做了统一的仿古外立面



区别于那个年代的红砖墙做承重的房屋,沿街的一些老房子为了经营需要,在建造时候局部用了梁柱结构获得了比较大的空间。在很多年前,这是一家开餐厅的人家,大门玻璃窗上残破的欢迎光临的古老字体见证了这段历史。地面是在90年代很流行的水磨石地面,并且有相当丰富的分割和图案。


材料上,利用了基本的材料,包括刨花板、木工板、阳光板去施工。
原来房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展品,入口的进去方式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了原来大门的痕迹。地面水磨石清洁后也有了质感,虽然一些污迹无法清理,但是作为使用痕迹得到了保留。西部没有使用的空间部分,通过一个长条形的框让其成为展览的一部分,阳光透过原来楼梯的窗户照进来,会形成不同的光线。
在入口和局部的顶部选择了青绿色涂刷,这个颜色本就是原房屋墙裙的油漆颜色,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颜色。



左右两个空间通过一块由钢线悬挂下来的整块木工板做柔性的分割,木工板上打孔,穿上可以活动的锁具,这样方便以后大点的展览把两个本来连接的空间还原。


展览中的重头在一整面由“旧物”组成的墙面
“我收集了很多双山岛搬迁后被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有的早已被遗忘。每一件物品在我这个90后眼里,与其说具备年代感,不如说是故事。种类上,有日常的生活用品,也有银行、邮局、学校里的物用设施,双山岛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类机构的服务设备完善,希望这些东西能够代表双山岛在城市化进程中原先的繁华”
我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从哪些空房子中再次收集了各种东西。正好张家港在就行文明城市的建设,这种收集的工作几乎是在抢救式发掘,工人一边打扫房屋,我一边再从垃圾堆中去捡出来。




“我把一封写于1978年对未来几十年国家和人类命运关怀的书信,作为展览重头;论及私人癖趣,也是展览的另一面,小时候阁楼里的隐秘物品,尤其是成长中的生理理解,都会在一些小的展品中体现,诸如97年的避孕套,ABC牌卫生巾,新金瓶梅光碟等,这些东西主观上是一个青少年成长中或多或少会经历的,虽隐晦,但真实。”




随着物件的收集,整体展览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其中有3个实物的展示,分别是鞋宣、信件和1978年的笔记


墙面的摄影展被布置成5个主题“人”“房屋”“居住”“生物”和“静物”


一副宾得67转宽幅拍的胶片作为摄影展的重点,可惜的是,2个月之后当我再次经过此地时候,老奶奶后面的房屋理所应当的被推平了。

人潮在前
岁月在后
当我们忙着向前
来不及听写
乡村便已悄然蜕变
我们开始拥抱变化
不断探索
也开始想要守住旧时光的温度
旧物一角窥见乡村发展
也见证了新的乡村生活点滴
相关阅读
© 本文版权归 xkqmydarl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