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大起义,农民在进化,敌人也在进化

汉桓帝及汉灵帝时期,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也像权臣一样开始腐化。
桓帝、灵帝各自都不同程度地扩建宫殿,扩建类似上林苑这种娱乐用地,因而皇室也加入到兼并行列中来。
所不同的是,外戚、宦官、豪强兼并的对象最先是小自耕农,后来是小产业者,后来则彼此厮杀,到皇帝参与进来时,大鱼吃小鱼的食物链加长了。
而生物学告诉我们,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必将死亡、降解,最后又成了食物链最低端的养料,这样才能形成闭环。
皇帝本身其实可以超然物外,允许豪强的存在,但严防豪强影响国家机器,让豪强、中产阶级、自耕农、奴隶形成闭环,最终都成为帝业万年的燃料。
皇帝本身不该依赖某个阶层,因而需要各阶层的均衡,需要金字塔结构中各阶层比例的稳定。
不过,这种理想状态,在建国之初是容易实现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本性决定了自然状态下“穷的会更穷,富的会更富”,“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嘛!
因而就更需要皇帝代表的国家机器更好地做好分配,“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像桓帝、灵帝这样自甘堕落,成为一个普通的大号豪强是没有出路的。
到东汉末年,实际上的社会结构已经成为豪强与赤贫的二元结构,中间的中产阶级和自耕农已经不足以成为决定性社会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暴力革命已经在所难免。
张角之前的两次暴力革命。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只一年,章邯一出,陈胜身死,后续的斗争本质上变为六国旧贵族与豪强的反扑,最终以农民性为底色、也能兼容并蓄利用旧贵族的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两汉之交的农民起义,赤眉、绿林是最强大的两支,最终推翻了王莽的统治,但尽管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刘姓宗室作为领袖,他们自身从未建立起农民性的革命纲领。
张角率领的黄巾大起义显然吸取了前两者的教训。
在起义前,张角凭借太平清领道成为宗教领袖,在赤贫阶层之间收获了广泛的声望之际,还麻痹了统治阶级。
同时,通过宗教分会的形式,建立了三十六方这种扁平直达的组织机构。
最后,当起义条件成熟时,在宗教基础之上,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革命纲领。
可以说,经过十年谋划,张角对发动起义的筹划远比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周密、纯粹。
而且,张角这边还很灵活,他派人与宫里几个宦官也搭上了线,渗透到帝国的方方面面。
秦末大概不允许张角有这个猥琐发育的条件,如果张角生在两汉之交,大概会比赤眉、绿林做得都出色,可能就没刘秀什么事儿了——虽然两汉之交的豪强势力已经不容小觑,但两汉之交的豪族普遍还认识不到自己的力量。
但很遗憾的是,东汉末年,社会形势又大不相同了。
皇帝只是个空架子,张角真正的敌人是豪强大族。而豪强大族们从两汉之交的动乱中也吸取了教训,黄巾起义对他们而言,是大混乱、大洗牌,也是大机会。
刘秀建国后,对帝国军队的一项改革是削减乃至取消了郡国兵,那么当黄巾起义起来时,镇压起义的主要力量是中央军。
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位出色的帝国将领被派了出来,他们面对黄金起义军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中央军也在急剧消耗。
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必然是中央军逐渐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帝国财政崩溃,帝国覆亡指日可待。
但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为了保护自家碉楼的豪强自发组织起来,不跟国家要粮,不跟国家要枪,加入到对农民军的镇压中来。
起义军的各部势力因此被牵制,终于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张角兄弟的主力、颍川张曼成主力被各个击破。
和陈胜、吴广、绿林、赤眉一样,张角最终也难逃失败的结局——农民在进化,统治阶级也在进化。
但张角兄弟先后身死,只代表黄巾起义核心的失败,燎原之火已经在腐朽的东汉帝国大地上烧了起来,无处不起义。
然而,这一切又助攻了豪强。地方官和豪强集团,充当了黄巾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在灭火的过程中,豪强的军事实力得到提升,摆脱中央的意识得到鼓励。
张角死去了,留下遍地的大小军阀,而且,大概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不小心开启了一个五百年的大分裂时代。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写简明中国政治史,这是一个有时好玩、有时严肃的公众号,每早六点,厕上一观,可通天地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