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沉溺海底
早上和妈妈说了一早上 好难。。。。
叔本华
著名的唯心主义 悲观主义哲学家
叔本华的生平
人要么孤独 要么庸俗
不快乐的事物背后有一种隐喻:我希望快乐

叔本华作为现代/近现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同时期的其他人关心什么?
黑格尔:19世纪更重要的一个思想脉络,更被社会忽略,更不可知,精神现象学,我们对于心灵大脑的认知,到底是不是和以前的认知是一样的
马克思:
密尔:公益论,已经进入幸福伦理学的研究,以数量为主的幸福伦理,就是自己过得最好的就是幸福
尼采:
19世纪,社会意识整体作为一种形态,已经进入哲学领域,从研究个体到研究社会
叔本华的悲观和幸福主义有什么关系?
19世纪开始已经有了对理性时代的批判,叔本华延续了这个脉络
19世纪后半页:理性批判&社会批判 两大脉络
学界思想开始研究社会本质,但是很多道理不能为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19世纪,开始思考 心灵、感觉、经验、自我《精神现象学》
超级天才叔本华
原名:亚瑟·叔本华
叔本华因为突然继承财产而财务自由,受过良好的教育
叔本华的母亲将他引进知识分子圈子
歌德在最厉害的德国人里排名第七 仅次于巴赫(第六)
《浮士德》人类的灵魂追求——歌德
马耶尔——印度教的观念,通过叔本华 进入到西方哲学(自我 无我)
《论视觉和颜色》是叔本华与歌德合作进行的学术研究
黑格尔给叔本华带来了阴影,黑格尔的课人头攒动 ,叔本华则无人问津,后期疯狂抨击黑格尔

现象内外

物自体:自然界从不存在颜色,自然界只有光谱,颜色的形成和眼睛没有什么关系,高级视觉皮层产生的感受,其实绿色的树不是树的根本,我们对树的认知是树的现象,其实基本上所有人都不知道树长什么样,康德认为,整个世界可能存在物自体,就是物体本来的样貌,而我们自己所感知的仅仅是现象
康德认为,我我们受到局限,不可能知道物自体是什么样,我们受到感官的局限,我们感知的现象世界是有结构的,时空和因果就是现象世界的结构,而不是物自体的结构
时间概念,是我们人才有的概念,金鱼、花花草草其实也没有时间概念
时间概念是人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稳定,有联系性的感知
时空与因果是现象世界的结构,而不是物自体的结构

世界确实远远大于个体,也比每个个体重要得多
只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可怕的,利己的世界
这是康德的问题,但是柏拉图很早之前就给过一个答案”柏拉图的理念“
实在与现象的区分,凡若干个体有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或者”形式“
它们有着被认识的普遍性,但是最特殊的地方,就是这个普遍性具有不变的特征
这种稳定性对于人的巨大的作用,而人是纯粹经验的作用,离开经验,我们每个人都会非常的惶恐
叔本华 = 康德+柏拉图+印度哲学
柏拉图的答案与康德的问题→由叔本华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个结构的答案,就是叔本华哲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更好的意识
经验意识因为要收到因果、时空限制,是一个低级的意识
一旦我们客观的考量世界万物,那一刻所有主观性等等都被抛在脑后,我们不再潜心研究时间、空间链接的结构,而后可以看到物质本身的样貌,这就是在突破表现接触到了永恒
这样听下来,感觉叔本华真的挺乐观的呀。。。。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意志与表现》
四重根——《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叔本华的第一本书
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存在的依据或者是理由,这个东西存在一定要依附某个依据或者理由
存在即合理:存在之物 存在一定有他的依据或者理由 如今已经成为某种道德的相对主义的枪
黑格尔的这个理,是复合事物的充足的理由律,和符不符合道德/伦理等等一切的”理“
叔本华的答案(其实存在了问题)
四重根:四个主要方面的因素:1因果律/2经验/3数学/4动机
因果律只是表现的结构,并非物自体的结构
1、自然法则是原因的必然性
2、客体依附于主体感知而存在(有点类似与因果律的感觉)
3、非经验的空间与实践
4、人这种主体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1、表象
表象的存在方式不同于物自体的存在方式
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能想象存在与思想之外的事物
4个理由:A/存在依附于主体(有一个主体在判断,这个东西存在)
B/怀疑主义与唯心主义二选一(当你不是怀疑主义者,怀疑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世界有其本质规律,那你就一定是个唯心主义者)
C/世界是实在的,必然是唯心的(世界的真理是存在的,实在可以被理解为世界有其因果结构时空结构存在,时空结构和因果仅仅是我们对于表象的概念,而不是物自体)
D/主体与客体
2、意志
自我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我对于自我现象的认识就是”意志“
意志行为即是身体行为 世界本身也是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