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人害怕接打电话,老年人的看法有偏差
文丨萱小蕾、图丨网络
▼

许多年前,有一阵子在家呆了几个月了,每天看书,写稿投稿,抱着电脑跟朋友网友聊天,手机不响,也没朋友找上门。
母亲觉得诧异,总是问:“男朋友呢?没联系吗?分手了吗?同学朋友呢?都不联系了啊?你们年轻人怎么这么人情淡薄啊……”
我从电脑屏上抬起头来对母亲说:“我们都在网上联系了,每天都有聊天呢……”
母亲半信半疑地探头看了看我的电脑说:“这样不出声怎么行啊,以后小心变哑巴了!”
我力图解释网上联系也一样,母亲却摇着头表示这样不好,责怪我这样太不真实了。
因为她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出声的交流会缺少真情实感。

我以前对母亲这种想法持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觉得她有点“事多”。
比如她会计较小辈节日没有打电话,这个小辈主要还是指我的或我姐的男朋友……
会委屈地觉得:我对他不够好吗?走了都不联系?都没个电话?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吗?
听起来也是有理,但是这看法明显是有偏差的,他们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害怕接打电话?
要不是我亲身经历,我可能也不理解,但我还真是对接打电话自然地抗拒,抑或是觉得跟长辈电话联系更有压力。
我本来就是个不擅长跟长辈聊的人,不会说好听的话,接通后一本正经不知道说什么,拿着电话便是语无伦次。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交际障碍,大部分时候跟合适的朋友在一起,聊天说话又会相对正常。

当时也想要体会一下母亲那代人的立场和感受,所以在母亲的置疑里,我思考了一下自己的“默声生活”行为,觉得自己这样的确有些越来越孤僻。
或者说从小自己就这样,不喜欢跟人说话交流,有些人情淡漠的样子,给长辈们的印象也是老实木讷,不怎么讨人喜欢一般。
刚开始写作那些年,更是封闭,现实中几乎不跟人来往,不喜欢见人,更怕跟长辈没完没了地聊天或回答他们的提问。
后来连同龄人或朋友的都电话都怕,接起来会失语,或是经常觉得没啥事就挂了吧,网上说好了。
越到后面越严重,开始直接怕电话铃声响,响了能不接的就尽量不接,有种心理障碍了一般。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平时用手打字聊天时,一会就是一大段文字,可是在电话里,却常常前言不搭后语,沉默又尴尬。
其实这种情况无处不在,上班时,同事间怕惊动上司或打扰其他同事,所以只能小声说话,后来便换成网络交流。

过节时问候朋友,不想打电话,就网上发个祝福的消息。
工作汇报时不用纸张,也不用去看老板脸色,发一个电子邮件到邮箱就可以了。
甚至有些人分手,也为了避免最后见面的伤心尴尬或麻烦,只需在网上通知一下对方分手,要哭要吵也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典型的不敢面对行为……
这样的默声,有好处也有坏处。特别是相对孤僻内向的人,更喜欢默声交流,他们会发挥的更好。
但是节日群发祝福消息这种,就多半不讨人喜欢了。那些祝福大多千篇一律,好多都是网上转发的内容。
一次两次或许还有人觉得新鲜,每次都这样,就会产生看都不想看的心态,自然也记不住是谁发来的祝福了,或是记住了也是坏印象。
这样的时候,打个电话对人说声“节日快乐”,想必马上会让对方记住你的心意和热忱。
当然,这个也分人,如果是打给我这种人、还会更有压力。打给老一辈的人,他们会更在意更喜欢这样的方式。

如果在网上谈情说爱,只是发文字,没有语音,没有视频,那么的确没有听到对方的声音有亲近感。
文字表达的是书面的东西,有时候会有虚无感,就算幽默,也只是会心一笑。
而声音里的语气,却会让你真正感受到对方的心意。
当然,面对面交流沟通,就更能表达情意了。
因为语调和表情配合使用,才会让彼此更完整的表达信息,声音,形体,行为或气味等信息越清晰,才会让人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而印象,就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最要方式。

所以,当你感觉自己很久没有跟亲朋好友通过电话或见过面,那么现在就拿起电话联系他们。
见个面,吃个饭,聊个天、有声有色地增进一下感情吧。
不过不管是哪种方式,还是要看联系的对象是谁,只要你们的方式能达成共识,那就是极好的。
只是对于老人长辈,既然他们在意有声音的联系,那也得克服一下自己的不适。
习惯和记得给他们一个可以陪他们“聊”一会的问候和祝福,如果是实在做不到和不喜欢,那也就只能请他们谅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