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高邮蒲包肉咸鸭蛋 他乡的瞧不上
我喜欢那种“闻”上去闲适的小城——街道“闻”起来带一丝破旧、巷子“闻”起来有逼仄的趣味、语言“闻”起来有些许生分感。
后来,到了扬州,也便有了高邮之行。
至于为什么是这里?怎么写出高邮的心情?与一个名字有关——汪曾祺。早些的日子,特意温习了一遍汪老的《梦故乡》,那些作品记人事、写风景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行云流水,滋味不同。
待在高邮的时间不长,约莫3个小时,头一件事便寻汪老的故居而去。汪曾祺故居在人民路附近的一条巷子里,唤作竺家巷,不太难找。高邮的各种大街小巷在汪老的作品里常常出现,各式铺子都有,以小吃店与杂货店居多,美食的氛围自此形成。

氛围的形成总得有些代表,高邮有一道传统小吃,叫蒲包肉。他曾出现在汪老的小说《异秉》里:“熏烧”除回卤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蒲包肉似乎是这个县里特有的。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
人民路上就有家卖蒲包肉的店家,蛮有名。有名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店家把和汪老儿子的合影作为招牌贴了全店,生怕人们不曾注意。门口来买蒲包肉的人是络绎不绝,泼辣的太阳也挡不住的热情。你还别觉得这样的店有坑,来买的人都操着一口流利的高邮话,说明都是附近的居民,也有开车特意来买的,我寻思着错不了。隔着玻璃的窗口,很多人聚集在前买蒲包肉,普通话也失去了地位,只得不停地重复:“买两个蒲包肉。”高邮人讲话,一是嗓音高,二是吐字快,说起话来,像机关枪一直噼噼啪啪地全部爆完。我觉得还蛮有风味的。
如果你没要求店家给你蒲包,他只会拿个袋子给你把肉装进去,这么拿着,觉得少了仪式。据闻这蒲包来自水乡的蒲草编织,不仅取其清香味,还有降火明目的作用。蒲包肉做法不难,《走读江南》高邮特辑有提及,还请了《异秉》里王二原型的儿子还原了制作过程,大体上便是把猪肉切碎,放入葱、姜、糖等搅拌均匀,再装入垫好豆腐皮的小蒲包中扎紧。然后然后把蒲包放入锅中,加入酱油、料酒、五香粉、桂皮、花椒、八角等焖煮一段时间即可。
蒲包肉在当地算地道的下饭下酒卤料,直接吃掉一个是有些腻。颜色接近午餐肉,但嚼起来的感觉完全不同:午餐肉肥肉较多,略显油腻;蒲包肉则肥瘦相宜有嚼劲,口感微甜。

如同蒲包肉一般,咸鸭蛋也是汪老作品里频繁出现的食物,特别是《端午的鸭蛋》。
“未识高邮人,先知高邮蛋”、“‘一鸭三蛋’闯天下”、“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高邮的鸭蛋有多“强”?还得从高邮麻鸭开始谈起。
产好鸭的地方自然不止高邮,但因受其生存环境、饲养方法等因素影响,鸭必须也分个三六九。有资料载,如北京鸭属肉用型鸭,是做烤鸭的首选;绍兴鸭产蛋率高,属蛋用品种;高邮麻鸭则属于蛋肉兼用型的。况且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这一切要归功于高邮湖的水质和湖里那些“天然”的饲养活体。高邮湖水域内盛产鱼、虾、蟹、蚌、螺蛳、贝等,就给了高邮麻鸭极佳的食物结构,使得麻鸭产蛋率高、蛋体大,除了双黄蛋,更有甚者会生下三黄、四黄等不可思议的“奇蛋”。
高邮市里是比较容易买到咸鸭蛋的,街边无论小摊或是商铺都能卖上一卖。双黄蛋是有标注的,相对也贵一些。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颜色是通红的,吱的,红油就冒出来了。蛋白较为软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入口嚼了还粘牙。就这么地对比之下,我在自己家乡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还叫什么咸鸭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