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书心得之二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两种模式切换如何有助于我们获得新知识呢?
首先,我们要使用专注模式来获取信息,这是学习的第一层次,这一点在《学习的本质》中也有论述,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是吸收知识,在这个阶段,我为自己设置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刚才学到了什么。
其次,在专注模式之后利用发散模式来奖励自己,在发散模式运行期间,大脑会用一个新角度看问题,也会把新观点整合到已知的相关信息上。关于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怎么相互切换,作者提出了几个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去健身房、参加运动、慢跑、散步、游泳、跳舞、开车兜风、涂鸦、洗澡、听音乐、冥想和睡觉。这里的核心在于使用正确的方式来休息,并不是花时间去干一些会让大脑更为疲惫的事情。【PS:会休息比努力更需要我去学习】
接下来我们还要再返回专注模式下,继续去学习新知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发散模式传达的新想法和新模型整合起来,会产生一种已经掌握之前所学的感觉。【PS:这是一种有益的错觉,需要通过练习来固化】
两种模式切换为何有助于我们获得新知识呢?
要思考背后原因,应该引入两个新的概念: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工作记忆是大脑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类似像电脑的内存【这里的比喻不够恰当】。长期记忆就是通过重复和训练,已经形成稳定神经网的这部分记忆,类似于电脑的硬盘。【同上】。
工作记忆的强弱和我们的智商相关度较高,一般来说可以同时记住并处理7个记忆单元。长期记忆则为短期记忆提供“组块”,就像是记忆一串数字,如果数字之间对于我而言具有某种意义,那么我就能记的更快、更多。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需要的是把工作记忆变为长期记忆,这就需要我们去重复,有效重复就是采用间隔重复,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斯宾塞记忆曲线,间隔重复的核心在于保持大脑的的清醒和精力的充沛。
工作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的过程,就需要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不断的切换,让大脑内的神经链接不断的被刺激激活,并形成稳固的神经链路。
自问自答
Q1:有时你会确信自己已经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如何才能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过程,拥抱其他可能性呢?是否有必要永远让自己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可能?
A1: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一方面和自己对质,一方面获得朋友们的反馈。本书教给我的是将问题放在一遍,让思维自己飞一会。有必要以开放态度对待新可能。
Q2:为什么有必要凭借自制力让自己停下来很重要?跳出学习、学术的范畴,你还能想到哪些让“停下”显得很重要的情形呢?
A2:停下来就是为了让自己从问题上跳出来,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写方案、考试复习时。
Q3:学习新概念时,你要在一天之内就再次复习,以免刚接触的新概念随风而逝。但结果往往是有太多的事情挤在那里,要过了几天之后才开始复习,你能否制订出一种行动计划,来保证自己及时复习?
A3:对于考试类的知识,使用题库类APP是个好办法,它会记录错题。作者推荐了一种记忆卡片的方式,来让我们通过碎片时间进行复习。早起半小时复习也可以抵抗其他事项的干扰。
Q4:如何知道自己长期记忆已经建立起来了?
A4:能实现脱口而出,提笔就写,解决问题。
Q5 :睡眠在长期记忆种的作用是什么?
A5:充足睡眠会让大脑更有活力,当我昏昏欲睡时,明显感觉大脑是不听使唤的。同时睡眠时大脑会自我清洁,清除脑中的毒素。还有一点就是大脑在没有意识的主导下,潜意识会接管我们获取的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