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了解的建筑背后的故事
查看话题 >安平古堡和赤崁楼两地的建筑变迁整理
安平古堡和赤崁楼,大概是台南名气最大的两处古迹了。但许多到此一游的大陆旅客常感到失望:就这?几幢小楼,建筑特色不突出,面积也不大,一下就绕完了;而且一看就是近代人所建,令人出戏。号称真正荷兰人留下的东西,只剩一两面破墙。大陆上雄伟的寺庙楼阁太多了,到台湾来看这干啥?
必须承认,纯论现存建筑,安平古堡和赤崁楼确实价值不大。但两地作为台湾最古老的历史遗址,其价值并不表现在静态的古建筑保存上,反而表现在动态的建筑屡修屡毁、残迹不断堆叠的过程上。
关于两地建筑的变迁过程,网络上已有不少介绍,但大多简要而不详尽。这篇文章算是我查询了较详尽材料后整理出的笔记,供自己备忘,也供他人参考。
安平古堡篇
安平古堡原名热兰遮城,是荷兰殖民者1624年占领台南一带后开始修筑的城堡,作为殖民地行政中枢。这方面的介绍很多,在此不赘。



1661年4月,国姓爷的水师杀入台江内海,5月普罗民遮城投降。而热兰遮城则坚持到1662年2月才投降。这场战争太有名,也不须多费笔墨。

接下来的演变过程才需要仔细说明。驱逐荷兰殖民者后,热兰遮城成为郑氏王朝的居城,称为“安平镇城”或“王城”。入清后,又有“台湾城”“赤嵌城”等称呼。

清代,台湾城曾用作安平水师协镇署。后官署迁出,城堡成为水师军装局的库房。在漫长的岁月中,城堡日久失修,逐渐残破。

近代的破坏和新建物
200年后,列强再度来犯。1868年,英国商人和台湾地方政府因樟脑买卖发生冲突,英国使出炮舰外交,炮轰安平,正中台湾城内的军装局军火库,内城被炸成废墟。

1874年,日本也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为理由入侵台湾南部。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督办军务,在台南修筑二鲲鯓炮台。为了赶工,他下令拆除大量台湾城的砖块充作炮台建筑材料,使城堡更加残缺。

1895年,台湾终究成为日本殖民地。日本人彻底铲平了内城,建筑新的红砖台基,在上面兴建海关长官官邸和安平灯塔,四周则为海关员工宿舍。至此,城堡建筑十不存一。

1930年,安平海关搬迁。日本殖民当局恰好又在此时举办“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展览历史文物。于是当局拆除海关员工宿舍,并将海关长官官邸改建为展览馆,成为该纪念会的会场之一;又在砖台入口处立了一座“滨田弥兵卫纪念碑”,纪念1628年在此地和荷兰殖民者发生冲突的日本商人,以宣扬台湾“自古以来”就和日本有关。

1944年,日本的侵略战争败象已露,台湾也成为美军空袭目标,于是殖民当局在灯塔旁又加建了一座防空瞭望台。翌年台湾光复。
光复后的改建
台湾光复后,民国政府首先抹平了滨田弥兵卫纪念碑的碑文,改书“安平古堡”四个大字。此地的名称就这样确定下来。

由于台南海岸不断淤积,安平距海日远,安平灯塔于1965年拆毁,移到更靠海处重建。1975年起,台南市政府又对安平古堡既存建物进行大规模改建。1930年日本人建的展览馆大致不变,作为安平古堡史迹展示馆使用;最重要的变化是改建了二战遗留的防空瞭望台,变成较为美观的白色红顶尖塔,供游客眺望台南市容(有些文章说瞭望台是由安平灯塔改建,误)。结果,这座至今只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观光功能建筑,却成为古堡园区内最醒目的地标,甚至有些观光客以为这塔就是“古堡”,令人哭笑不得。

至于热兰遮城最后的残骸,如今只剩下外城的两、三段墙,被植物藤蔓所缠绕 。


赤崁楼篇
赤崁楼又写作赤嵌楼,原名普罗民遮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南地区兴建的第二座城堡。1652年,因荷兰人对台湾汉人横征暴敛,汉人郭怀一起义,不幸失败。翌年,荷兰人遂在汉人聚居的赤崁地区新建城堡,以便镇压。但短短八年后,普罗民遮城便落入国姓爷之手。

入清后,普罗民遮城被称为“赤崁楼”“红毛楼”“番仔楼”等名,清廷用作火药库。1721年,台湾发生朱一贵反清起义,起义军攻破赤崁楼,劫掠库中物资,赤崁楼因而残破。1749年台湾知县鲁鼎梅一度整修,欲供人登台游憩,但此措施未能持续,赤崁楼再度颓败。
晚清的破坏和中国式楼阁的建立
荒废的赤崁楼引起台南民众的畏惧,编造出“荷兰人的鬼魂作祟”的故事。同治年间,民众集资在城堡废墟上盖了一座供奉观世音的“大士殿”,以镇压荷兰鬼。这是第一座建在普罗民遮城原址的中国式建筑。
1884年中法战争波及台湾,刘铭传来台指挥,不知为何他担心西洋城堡遗迹会引来法军可能的入侵,下令连大士殿一起全部铲平。至此,普罗民遮城地上建物基本全毁。
战争结束后的1886年,台湾知县沈受迁在这块平地上大兴土木:他在北侧兴建蓬壶书院,在原城堡台基上则兴建供奉理学五子(朱熹、二程兄弟、张载、周敦颐)的五子祠、供奉文运之神魁星的文昌阁,供书院学子祭祀。另外又建了十多年前沈葆桢来台时有意兴建但未成的海神庙(供奉四海龙王),以及民众原有的大士殿。于是赤崁楼成为了热闹的教育和宗教场所集中地,楼阁林立,一时相当繁盛。
楼阁倾颓、城基重现
1895年日本殖民台湾后,赤崁楼建筑群先后被征用为医院、学校。1906年蓬壶书院大部分建筑毁于地震(今仅存门厅);1911年五子祠被台风吹垮,大士殿也受损。

1942年起,日本殖民当局大规模整修赤崁楼,拆除大士殿和五子祠残骸,使得被掩盖住的普罗民遮城残构重见。日本人还种了几棵椰子树,以增添他们幻想中的“南国风情”。



光复后赤崁楼的“小碑林”化
台湾光复后,赤崁楼仅余的两幢完整楼阁海神庙和文昌阁,大致维持原貌,但在1966年整修时将大部分木结构替换为钢筋水泥。因此如今也谈不上是“古建筑”了。
更大的变化是台南市政府开始将老城内散在各处的石碑、石雕集中在赤崁楼庭园内放置,数量仅次于南门公园,因而台南人开始称南门公园为“大碑林”,赤崁楼为“小碑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九座有赑屃基座的福康安纪功碑。
1788年弘历的宠臣福康安镇压台湾天地会林爽文起义后,弘历令台南、嘉义为福康安立生祠,并竖立十座刻有满汉文的纪功碑,九座在台南,一座在嘉义。福康安生祠在日据时期被拆除,石碑迁至台南大南门,1960年又迁至赤崁楼海神庙前。

除此之外,还有石狮、石马及各种碑铭,露天放置在楼阁旁。




这些石碑、石雕都露天摆放,承受日晒雨淋。常有人主张为长期保存文物,应设法安置到室内。台南市政府曾有类似规划,但也不知何年何月会实践。
此外,赤崁楼庭园内还在1979年设置了郑成功受降塑像。荷兰人的像原本是半跪的,据说招来荷兰旅客抗议,如今改为低头站着,基座文字也由“受降”改为“议和” 。

至于现存的海神庙、文昌阁两幢楼,海神庙现已没有龙王神像,丧失宗教功能,成为纯粹的史迹文物展示馆(有些文章说四海龙王像迁到大天后宫内,但又有别的文章说大天后宫的龙王像来自另一座龙王庙,此处只能阙疑)。文昌阁则仍保留魁星神像,至今仍有许多考生参拜。



一些感想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殖民者在全球各地建筑的堡垒少说有几百座,其中有很多至今保存完好。也就是说,即使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从未被破坏,在世界上也不是多了不起的文物。何况两地如今只剩几块砖墙?
但如我开头所说,两地的历史价值并不表现为静态的古建筑遗留,而恰恰表现为动态的后世毁坏与新修建物、残迹不断堆叠的过程上。
在亚洲、非洲、美洲的许多殖民要塞,之所以保存完善,很大原因是因为殖民者从未被战胜过,或者只是从这个西方国家转移到另一个西方国家手中。台湾作为东亚最早被西方殖民者占领的地区之一,原本也可能落入相同命运,却被国姓爷这位不世出的英雄强行扭转。击败荷兰人后不满五个月,他就像流星般逝去,彷佛他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到19世纪末,台湾又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最初的战利品,又随着其败亡再度成为中国领土。这段近世以来中国人、西方人及日本人在中国海疆四百年的反复拉锯史,其各个阶段都能在安平古堡和赤崁楼一砖一石、一草一木的变迁流转中窥得。我觉得这比印度或西非某座完好如初的殖民堡垒更有价值。
说得狂妄一点: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科尔多瓦清真寺,虽然建筑的艺术价值足以辗压安平古堡、赤崁楼,但也都只留下一次易主的痕迹(圣索非亚被加上宣礼塔并破坏壁画、科尔多瓦清真寺被加上教堂殿宇)。就其历史的曲折程度而言,还未必胜过台南这两处小地方。
© 本文版权归 9 de Juli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