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境界一般人达不到》
昨天看Youtube上一个解说《红楼梦》 的视频,说的是最近有藏家公布的吴氏癸酉本石头记是最接近红楼梦大结局的版本,里面后几十回大有撼动当代红学根基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整部书影射大明王朝兴衰历史和内部斗争以及外部入侵这样一部历史。这里有几个观点很有意思:
1、“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影射的是明光宗朱常洛, 登基一月就因为纵欲而死,而秦可卿葬礼的奢靡和排场也让这个角色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那个不过问家事,整天只一心修仙求道的贾敬干脆直辣辣地就是谐音嘉靖皇帝,修仙炼丹求道,后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
2、“玉带林中挂”暗指林黛玉最后的命运是上吊而死,林黛玉这个角色映射的是煤山自缢的崇祯帝。最后贾家被抄家,人群作鸟兽散, 有恶奴带盗寇趁火打劫,影射明末内忧外患。林黛玉带领一众家丁负隅抵抗,和崇祯帝在风雨飘摇气数已尽的明末进行对内平叛对外御敌是影子戏,看话本找历史对号入座。

3、宝钗至冷至淡,自小服用冷香丸,性怕热,佩戴有金锁,需得有玉的男子才能相配。宝钗随母亲进京,客住在贾府大观园东北角,她的房间朴素至极,完全不像少女的闺房,空落落冷清清的如同雪洞一般,影射宝钗是东北方向的金人。
这个版本的石头记非常有丑化和踩低宝钗的倾向,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对宝钗或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刻画和描写。

有一回,大观园里看戏,有一出戏里演的鲁智深出家,唱到《寄生草·漫揾英雄泪》这首词阙,宝钗慢慢地吟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一句句慢慢地从她脸若硬盘,唇红齿白,嘴角噙香间流落而出,眼如水杏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是一位养尊处优,家世富贵的大小姐,她却并没有富贵千金的任何脾性和贪嗔痴。
她为人周正,四平八稳,不出头也不炫耀,不爱俗常女子喜爱的华服脂粉,不爱装饰自己的房间,铺陈摆设一应素淡寡味,让人猜不出她的喜好和偏爱。这样的宝钗是神秘的,也是让人好奇的,更是让情敌黛玉又惧又敬又忌的。

在咏柳絮一章回里,多情哀怨又顾影自怜的黛玉奉上的是一首《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对比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将个人哀怨与命运的无限堪怜写尽了对个体悲哀的红颜薄命感。再来看看宝钗的那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毫无灰色基调,只感觉到一种充满轻盈向上,又同时兼具阳刚之气男子风的豪迈与志向,力道与力量,轻盈与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感觉跃然心间。

所以说,宝钗这样的女子,不像一般的女子,她的境界一般人达不到。美而不自知,富贵而不奢,不强求不嗔怒不拧巴。她深知矛盾的根源,却能用智慧化解,她从不畏惧冲突,因为冲突之前早已看到一切的发生。
似乎毫无所求,无欲则刚。唯一一次的发脾气是因为宝黛拿她取笑,将她比作丰腴的杨贵妃,在这一对被人津津乐道意难平的小情侣面前,宝钗像是一位超然物外的智者,这一对倒像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所以说,宝玉配不上这样的女子,高鹗续写的后续中强行利用调包之计将宝钗嫁给宝玉是很别扭的安排,只是强行成就了宝黛爱情悲剧的闭环而已。
她对绘画诗歌的极高造诣并不是成为她用来装点门面,到处摆弄的优势,而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真诚的对姐妹的指点和帮助。
她对他人情绪的照顾,对冲突的柔性化解,对矛盾的深远见解,并不是别人所说的虚伪、嫁祸和冷血,而是一种利他心的体现。她的世界是温和起伏的,中庸中蕴含着冲突,云墨淡影中缓缓流淌着“道” 的终极真理和大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宝钗就是整部书中“道”的体现者和化身。她没有什么名利追求,所谓的选秀落选也并不是以表姐元春为榜样而成为深宫大院里的一位贵妃,光耀门楣。
宝钗的至冷至淡,至真至纯,至高至远是那么多可爱的女子幻化为一身的集合体。宝钗的境界寻常女儿达不到,很多男儿也望尘莫及。用她自己的咏白海棠诗来描述她就是:“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她早已看穿一切,却不愠不火,她将自己活成了“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