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乱政与清朝走向败亡(二)》陈再明20、12、19
六,立外甥载湉即帝位
儿子的死,并沒有引起慈禧太后多大的悲伤。因为她第一个念头就是如何继续把持朝政。她召集王、大臣会议,当参加会者听到皇上驾崩,都痛哭流涕,而慈禧则镇静如常,不耐烦地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要紧的是谁来即帝位″。慈禧召他们来是向他们宣布决定,她提出要醇亲王奕譞的4岁儿子,继承同治的皇位。大臣们只互相交换了眼色,马上随声附和她的决定。奕譞一听说叫儿子去当皇帝,就吓得魂不附体。她把外甥载湉做儿子即帝位,这就使她处于母亲的地位,可以继续垂帘听政,而皇后阿鲁特氏(毅皇后)就变成皇帝的寡嫂,没有资格听政。后来又逼她自杀而死,可见慈禧之苦心。
七,第2次垂帘听政
为了使载湉即帝位合法化,运定在清宫太和殿,举行了登基典礼,颁谕布告天下,年号光绪,为清入关后第9代皇帝,实现了慈禧太后的第2次垂帘听政。小载湉自从进入清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就完全被置于慈禧的掌心之中了。因此,慈禧太后为了把光绪帝培养成俯首贴耳的驯服工具,強行切断了小载湉与其生身父母的日常关系。慈禧太后在精神上“以威钳制″小皇帝。通过这些驯化,使光绪帝的头脑中渐渐地形成,唯独慈禧太后才有绝对权威的印象,从而俯首听命。
八,強为立后,珍妃受宠
光绪十五年(1889),选立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亲侄女,是慈禧強人所为的结果,这并非光绪帝的本意。而妃嫔之一的珍妃则为光绪所宠爱,因而成仇。珍妃貌美而贤是个有才气的女子(她入宫前曾受文廷式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她和光绪帝志同道合。珍妃入宫后,目睹光绪十六年(1890)亲政以来,一切大权都出自慈禧之手,慈禧乱政,视皇上如虚位,实在很同情他。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矛盾,仇和恨都集中在珍妃的身上。在慈禧乱政期间,敢于与慈禧分廷抗礼者甚少,而唯珍妃敢在"老佛爷″头上动土。
九,反对再战,逼帝签约
甲午战争,光绪在翁同和、张謇、珍妃的支持下,一力主战。和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派尖锐地对立起来。战败后,李鸿章出面签订马关条约,光绪认为丧权辱国,拒绝签署用宝,主张废约迁都对日再战。慈禧就公开跳出来反对西迁再战,逼光绪签约用宝。甲午战争是光绪帝″亲政″(是慈禧″训政″)后,一场大的中外战争风浪。清廷的腐败充分暴露出来,使他在“治国″思想上与慈禧太后发生了矛盾。
十,反对变法,幽禁光绪
《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革旧图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光绪帝决意变法,通过庆亲王奕劻转告慈禧太后。四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向中外宣布,进行变法维新。慈禧及其党羽视变法维新为"皇上任性乱为″,荣祿哭求慈禧太后劝阻。″百日维新″(4月23日一8月6日)使新旧势力的斗争达到极为尖锐的程度。八月初六晨,慈禧抓住了口实,派一群侍卫太监和一队荣祿之兵,将光绪帝押到中南海的瀛台看管起来。103天的维新变法,遂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