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源之与胡适之
1910年7月30日,第二次庚款留美考试发榜的日子,十九岁的安徽少年胡适和今天刷着教育局网站的大部分考生一样焦虑。十天前的那场考试里,他国文和英文两门发挥得尚可,但动物学、物理学等却“都是临时抱佛脚预备起来的,所以考得很不得意”。于是,“自信考的很不好”的胡适决定等到晚上再去史家胡同的张榜处,并从榜尾——而非榜首——开始寻找自己的名字。事实证明,胡适的这个策略相当明智。无需太久,他便在倒数第十六名(55/70)处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胡适,一九,安徽绩溪,中国新公学,五十九分。
寻到自己名字后,胡适“抽了一口气,放下灯”便打道回府。而如果他再往上看七个人的话,或许还会看到另一个名字——
殷源之,一九,安徽合肥,江南高等,六十分。
百年过去,未及格少年胡适之早已是大名鼎鼎,而那个比他尚高了七名的殷源之却已无人识得。若非前些日子二十元购得的一本英文旧书,笔者或许亦无从听闻这个名字,更无由得知当初同榜分列48名和55名的这两个少年后来迥异的人生遭际。

这是一本卡耐基钢铁公司(Carnegie Steel Company)出版的《便携指南》(Pocket Companion),扉页签有:
Y. T. Ying. 民国三年一月十五号购自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校”
出于对“麻省理工学校”几个字的好奇,笔者用谷歌检索了“Y. T. Ying”和“1914”两个关键词,查到一本藏于澳门大学的1914-1915年度留美中国学生通讯簿(The Chinese Students' Directory)。其中第49页上记载着,“Y.T.Ying”即是殷源之,系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士。

由此观之,在本科这个层面上,MIT理工男殷源之似乎与最开始在康奈尔学习“种菜种树”的胡适之不分伯仲。无怪乎胡适1914年暑假在美东畅游时还特意找了一趟自己考场上的战友,并在日记中写道:
是夜,访皖人李锡之、殷源之二君,皆麻省工校学生,庚戌同去国者也,倾谈甚快。”
可回过头看,殷源之与胡适之二人命运的分野也正始于1914-1915这一年。就在胡适毅然从康奈尔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并由此成为杜威哲学之代言人的时候,殷源之却选择在结束本科学业后直接回国,接手北京中华大学教职。自此以后,“殷源之”这个名字便再也没有出现在胡适的日记中。虽说比老乡胡适之更早抢得北京教职市场的坑位,但北京中华大学——一所1913年才成立的民办学校(要注意,并非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武昌中华大学)——对学界生涯而言无疑算不上一个很好的起步平台。
果不其然,就当老同学胡适之1917年风光无限地从哥大返回北大任教时,殷源之却只得从学界转向业界,出任河南巩县兵工厂审检课课长兼枪厂主任。平心而论,巩县兵工厂虽然听着不是那么“高大上”,但实则名列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似乎也是个不错的去处。可问题是,殷源之本人虽是工学学士,却并算不上什么兵工专家(他在麻省理工的本科毕业论文是《用温居里量水机量气体之实验》);而在北洋武人主导的巩县兵工厂,科班文人出身的他更是有些气场不合。不过,在军工行业至少有一点比学界好——不差钱。从网上一篇殷源之外甥女的回忆来看,这个时期的殷源之不光抚养着8个小孩,同时还承担着两个弟弟的学费开销,非财力雄厚恐不能为之。
但是,在兵工业打工终非长久之计。数年之后,同榜第28名、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老同学竺可桢向殷源之伸出了援手,使后者得以重返学界,担任浙大工学院机械工程学教授。而也正是这段经历,为我们留下了现存唯一一张殷源之的照片。

抗战开始后不久,殷源之受已任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长的另一位老同学周仁(67/70)之邀转任工程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后者此举,当有利用殷氏此前兵工经历之意。然而,工程研究所在中研院的整体框架中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人力、财力均很薄弱。而其主要工作——电力制钢与合金钢制作——则又因原料所限而无法充分开展。上述种种因素,无疑限制了殷源之所能取得的成绩。而直到抗战结束后,这些情况也未得到显著改观。从工程研究所另一位研究院周行健1940年代末写给殷氏的几封信件来看,该所的当务之急仍然是找钱、找人,以“力求本所之复兴”。
可惜,工程研究所的复兴终是没有到来。1950年,中研院被新政权全面接收,参与此事的竺可桢在日记中为老同学记下了最后一笔:
子竞在余处中膳。谈及工学所近况,现殷源之被精简,只留周行健与柳大维两研究员而已。过去预算太少,实不能办任何事业。”
后来,失业的殷源之据说在合肥工业大学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回到了自己的故里,并于1983年寂寂离世。而就在这一年,他的老乡兼同学胡适之的名字又重新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了《历史研究》之上。
从“成功学”的角度,殷源之和胡适之的故事似乎告诉我们:(1)找工作,第一个平台很重要;(2)找院所,经费充裕很重要;(3)一切不顺的时候,有靠谱的老同学很重要。
可我更想说的其实是——高考出分后,分低的同学不必过于忧心,兴许你就是那个“逆风翻盘”的不及格少年胡适之;而分高的同学,自然也未必会成为殷源之,但请一定要“善待”那些成绩单下方的小伙伴们。
-
主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31 03:28:11
-
两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9 19:47:54
-
Ta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07 14:20:20
-
萧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9 10:01:06
-
紫竹院带刀侍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5 23:47:41
-
zil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12:55:05
-
蓝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1 22:18:42
-
胡田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9:26:08
-
нялх тэмэ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7:39:18
-
erio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6:24:48
-
free far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5:43:09
-
查克同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5:37:38
-
上山擒虎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5:05:38
-
soni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4:58:05
-
ウーロン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4:31:23
-
斯文的玫瑰 转发了这篇日记
感觉还是理工和文史专业在豆瓣的出镜率,竺可桢钱学森杨振宁例外。死一个理工科院士和死一个文史哲的教授,在豆瓣荡起的波澜绝对不是一样的😏
2020-12-19 14:29:48 -
斯文的玫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4:21:22
-
红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11:53:40
-
大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01:17:33
-
Minsk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8 23:16:14
-
西窗夜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8 19:51:27
-
林樾同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8 19: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