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独立思考怎样成为空中楼阁
作者 邓涵之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候选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英美大学对基础知识的重视超乎想象
我在一所英国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项目,因此,为系里的本科生上研讨课(seminar)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四年以来,我一直在教本科二、三年级的两门国别经济课程。最近临近期末,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则是当堂返还学生写的论文。我所在学校的绝大部分专业都是社会科学,所以课程作业的结构很类似,几乎都是写综述——通过对某一话题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回答一个相关问题,如“评价经济史上关于’大分流’的解释”“理解哈贝马斯的‘公民社会’概念”“介绍迪韦尔热定律,并讨论它的解释力如何”。因此,学生日常学术训练皆以文献阅读和综述写作为主。
作业的评分倒是非常简单,一个等第而已(英国分一、二、三等和不及格)。然而这个等第的构成和计算却十分麻烦。为了让学生了解评分标准,我把系里教学指导手册建议的几十条关于“什么是好文章”的洋洋洒洒的标准归为了五大类,在一开学的时候就告诉了学生。
第一是“论点”,即观点清楚、全面、切题、有说服力,进而显得有深度和创意;
第二是“证据”,即引用的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是翔实可信的,并且体现出了对文献或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
第三是“结构”,即文章结构清晰、每段主旨清楚,全文的起承转合俱在;第四是“写作”,即写作流畅好读,没有冗余表达或语法错误;
第五是“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样式、文字的字体字号页边距,是否好读好认、是否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
所以学生拿到的一个等级,是我在考虑了一大串评判标准并且进行量化之后,判断这篇文章应该落进的某个区间。这样于我也方便——如果只有等级而无评判标准,难免会有学生抱怨给分不公。如果一一核对所有标准并且展示给学生看,学生自然也会明白:她的某篇文章只差一点点拿到“一等”,是因为在某一个小段落里表达过于冗长而且离题了,或者是因为她引用参考文献的方式没有遵守我们的规范……仅此而已。于是她也就知道她下一次改进的方向。
因此,我把长长的反馈列表发给学生之后,会留很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检查自己的纰漏。给出的一些建议甚至琐碎到难以让外人理解,例如“自然段的开头缺乏引入性的句子,导致非常难读”“全文对冠词the的使用基本都是错误的”“某个观点下面有一些不该出现的细节,这些细节反而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
把基础知识与行为规范的细节守得很死,这是过去几年来我按照系里要求,从事本科生教学的一个重要准则。
对大学教育的常见误解
这似乎不太符合许多人对英美大学教育的第一印象。在我们经年累月的见闻中,大学教育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大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的。似乎一个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绝对不要放PPT灌基础知识,而是要鼓励大家自由阅读,上课时就带大家坐成一个圆圈,然后问,就某个话题大家是同意A面还是B面呢?理由是什么呢?
然后大家自由发言、互相辩论,老师在其中充当调解人,也不判谁对错。到了期末写作业时,老师要看的先是学生作业的独立创造性和批判性,“言之成理即可”,大家其乐融融。有意思的是,这一标准在国内中学语文或文综高考题也常常出现,但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拿满分呢?
与之相反,如果一个老师上课总是抽学生回答关于文献和基础知识的问题,甚至希望学生记忆背诵一些学者观点,一到写作业,不是先说创造力,而是先强调基础知识、写作习惯、格式规范,甚至以此来“要挟”学生要扣分,好像很容易被认为是在扼杀年轻人的想象力,试图复辟填鸭教育,培养读书机器。
然而以我对英美本科教育的了解,大家熟知的许多著名学校,在本科教育的基础阶段,恰恰更加重视后者。而在本科低年级就去鼓励学生打破陈规、解放天性,是许多人对于大学教育的一个常见误解。
基础不扎实的“独立思考”是空中楼阁
因为说到底,对于任何社科专业的大学教育,我们对那些脱离了基础知识和文献阅读的所谓“独立思考”,是没有底气的。
我曾经参加一堂低年级本科生的读书讨论,大家来谈谈读过著名政治哲学读物《利维坦》,讨论霍布斯的国家诞生理论,理解了什么是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从而交出垄断暴力、形成国家……在讨论的最后,大家自然应该说说看自己觉得对“利维坦”的学说持有什么看法,于是我又听了听大家的意见——的确很有意思,因为大家批评得都挺在理的。
我后来就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自己都特了不起?能够对四百年前这么经典的政治哲学著作提出这么多批判性意见?大家都笑了。
我说,我觉得这当然很好,唯一的问题是……大家提到的这些问题,在过去的四百年有很多人都想到了,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读到的伟大的政治哲学家洛克、卢梭。
大家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说实话,洛克与卢梭都已经替大家想到了,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想让大家继续认真读一读《政府论下篇》和《社会契约论》。读过以后大家再来看看,自己对霍布斯的评价里,那些所谓的“批判性”还剩下多少。那所谓的“独立思考”如若不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和思想体系的梳理之上,便极容易成为自命不凡的“空中楼阁”。
不走到知识积累的边缘,哪算得上创见?
所以,在大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我们不是要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要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前教会学生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已有文献、重视理论源流,这些基本功在低年级要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中国教育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道理在于学习和记忆知识,会改变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一个坐拥Wi-Fi、随时可在线搜索所有唐诗的人,和一个背诵了上百首唐诗的人,当他们在写文章和口头表达时,谁能从脑中调用出更多的可用知识?
英美教育亦讲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本科教育的基础——把独立思考放在一边、去理解已有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就是向上攀爬、爬到巨人肩膀的过程——这个过程看起来比许多人想象的要辛苦得多。
而我们在大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是要多带大家爬一爬,别怕辛苦。而没有爬到顶的人,往往在半路就开始洋洋自得:“我有一个创见……”这是我作为老师最害怕的。都没走到我们知识积累的边界,哪敢说什么好的创见?
所以我也一直提醒自己,对于低年级本科生,不要去夸他们“思维敏锐”“直觉很好”,因为这其实不那么重要;而鼓励学生把枯燥和漫长的知识积累、记忆、解释和体会阶段做到很好,苟日新、日日新,这才是教师日常留心的事情。
更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文献阅读写作的基础阶段,把简单和琐碎的事情做得越好的学生,当放手让他们在课程结束时尝试做一些原创性论文时,往往也是做得最好的——他们写综述的能力和写出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显著相关的。
如果没有精读过一门课程规定的材料,认真体会过作者形成困惑、采集证据、验证机制、说服读者的过程,只是大致过一遍作者背景、理论派别和基本结论,甚至连这些基础学习都不看重,学生自然根本不知道好的思考理路乃至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应该是什么样子。
乍一看这学生见识很厉害,从大分流到工业革命,从生活水平核算到索洛增长,从进口替代到东亚奇迹,从制度经济到经济地理,好像什么都知道,其实很多时候稍加追问,立刻就能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当然,有时我也会对学生说:“我知道大家不是都会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但是知识一定是会让大家受用的。想象一下,如果在一个律所或者投行,拿着一份格式混乱、满是语法错误、逻辑不清、牵强附会的报告去应付你的客户——相信我,你的客户应该也会让你返工无数次的。”
本科教育的“第一步”
写完这篇文章时,我想起七年前我的学生时代在复旦有过的一次社交网络上的讨论。当时某老师的《鲁迅精读》期末考引起了很大争议,原因是很多中文系学生认为题目过于琐碎(例如默写鲁迅《野草》24篇的全部篇名),难度太高。他们认为,都到二三年级了,为什么题目不能更开放一些呢?当时的助教写过一篇很长的回应,我选了一小段。
“中文系的同学在专业学习上缺了什么?……能考上复旦的学生都特别善于文本解读,当然也有不少过于天马行空不接大地一眼扫过文本就能滔滔不绝的“演说家”。对于本专业学生,应该有更扎实的文学史基础,这至少是专业学习的要求。如果想拿个更好的分数,这也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读书而言,更是受益无穷。
有人可能说开放题目有助于开阔思路,对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这我不敢苟同,如果复旦的学生需要这样的考试方式来刺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想象力的能力,那是不是有点可悲?从以后继续读书而言,最缺的其实不是想法,而是基础知识,你连现代文学哪些重要的流派、社团都不清楚,你怎么进行研究呢?
论述题不是空谈,空谈也拿不了好成绩。总是出论述,容易让学生浮躁起来,因为出题方式对学生总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打上了“自由思考”的旗帜。关键在于,复旦的学生现在真不缺这个,缺的是不自由的思考。自由思考的课很多,而不自由的思考的任务,应该交给专业基础课来做。而学习专业基础课,我们也应该试着让自己’老实’一点。
其实所谓的理论学起来更难,但是似懂非懂、不明觉厉是很容易的,当然不扯理论只谈感想见解就更容易了。大家不愿意背基础知识,只是因为懒罢了。大家都希望考试准备的少、能写的多,这是共性,每届学生皆如此,只是千万别因此就觉得,好考的试就是水平高含量高的。出几道论述题的,不一定能代表复旦的精神或者水平。”
当时这位助教的回应,是我当下感受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人文还是社科教育,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之前,能向所谓的“填鸭教育”做一些回溯,这才是本科生教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