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教出乐观的孩子》摘抄(1)
1.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儿童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或许可以说,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2. 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注意这些概念的差别: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3. 将失败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很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父母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更加绝望,更难以继续努力。悲观的定义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目前悲观已经快速成为孩子们对世界的一种典型看法。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孩子们对世界的悲观认识的盛行。
4. 我一向主张的一个观点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也许可以进一步说,好的关系需要好的解释,好的解释才是好的关系。父母和教师积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乐观,消极的解释风格可能导致孩子悲观。
5. 从本质上说,悲观是一种心理防御方式,这种方式会产生巨大而毁灭性的后果,包括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生活的自然改变也无法使悲观动摇,反而在每一次挫折之后,悲观会变得更加坚固,并且很快成为生活的写照。
6. 自尊=成功÷自我期望。我们得到越多的成功,并且期望越低,那么自尊就会越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成功或是降低对自己的期望来提高自尊。对自尊的定义如下: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表现满意);对自己有权利高兴、感觉有价值、有权利追求欲望与需求以及有权利享受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有信心(感觉满意)。
7. 这种好的感觉根植于这个世界、根植于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成功交流。一直以来,自尊的两个部分之间的互动——“感觉满意”与“表现满意”,是提供自尊运动的理论基础。“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强调了什么样的自尊才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指出将自尊直接附加于儿童身上是错误及有反作用的
8. 亚里士多德有个超越时空的观念: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受,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除了正确的行动以外,快乐是无法从其他任何方式中得来的。
9. 无论年轻或年老,抑郁的人有四种问题:行为上的——他们被动、犹豫不决且无助;感情上的——他们忧愁悲哀;生理上的——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欲望常被困扰;认知上的——他们觉得生活无意义,觉得自己无价值。
10. 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他会问自己“为什么”。他的回答中总是会包括三个方面:是谁的错?要持续多久?我的生活中有多少方面会受影响?这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十分重要,因为第一个问题:怨自己还是怨世界——控制了自尊中感受的部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事件的长久性以及泛化性——控制他回应失败的行为。对自己感到泄气并不会直接造成失败,而相信坏事情会持续一辈子且会危害每一件事,则会直接使孩子选择放弃。放弃造成更多的失败,失败又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感。
11. 刻意缓和恶劣心情,会使孩子更难体会满意的感觉。吓阻失败的感受会使孩子更难得到掌控的感受。减少必要的悲哀及焦虑会使孩子处于罹患抑郁的风险中。鼓励廉价的成功,会造就出未来以昂贵的失败为代价的下一代。
12. 抑郁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普遍性,也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至少都发生过一次抑郁。
13. 像焦虑、抑郁和气愤这些消极情绪的存在是有其意义的:它激励你采取行动改变自己或是改变你的世界。焦躁最大的好处就是:绝大多数时候,它是你抵御风险、防止损失和侵犯的最前锋。
14. 心流(flow),是最佳的积极情绪之一,这是使生命活下去的一种状态。心流发生在你的方法被应用在最高峰且与勉强可达成的挑战匹配的时候。太少的挑战造成厌烦,太多的挑战或太少的方法造成无助与抑郁。没有挫折,心流就无法获得。没有被失败、重新振作、继续尝试等打断过的连续成功也不会产生心流。
15. 要使你的孩子经历掌控感,必须先让他经历失败、心情抑郁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没有任何步骤是可以跳过的,失败与心情抑郁是建构成功与良好心情的必要过程。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无须任何努力尝试就可获得的成功通常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如果剥夺他们的掌控能力,我们就会降低他们的自尊,就好像是在每一步骤中,他们都会感到渺小、羞耻。鼓励廉价的成功,会造就出未来以昂贵的失败为代价的下一代。
16. 当你批评孩子或当孩子的面批评自己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你在塑造孩子自责的解释风格,有两项规则你需要注意:第一项规则就是准确;第二项规则是应以乐观的解释风格来批评孩子。
17. 乐观的基础不在于励志词句或是胜利的想象,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我们都有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我称此为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explaining style)。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当孩子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三个重要维度需要考虑:永久性(permanence)、普遍性(pervasiveness)与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18. 如果你的孩子将他的失败、遭拒绝以及遇到的困难称为“永远”或是“从不”,那么他属于悲观型。如果他将失败等原因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将不好的事视为“有时候”、“最近”,那么他就属于乐观型。乐观与悲观的孩子,对好事的发生也会有不同的反应。相信好事发生的原因是永久的孩子会更乐观(正好与对坏事的解释风格相反)。
19. 相信成功是由永久性因素引起的孩子,下一次会更努力地去尝试;相信好事发生的原因只是暂时的孩子,即使成功了也可能放弃,因为他认为成功只是一次意外。如果你相信原因是永久性的,你会预测它对时间的影响。如果你相信原因是普遍性的,你会预测它对你一生中的其他事情带来影响。
20. 有些儿童可以把困难锁入盒子内,即使某一重要部分出了问题时,仍然可以继续他的生活;有些孩子则会将困难灾难化,当他生活中的一条线断掉后,整块布就散了。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对失败解释持有普遍性看法的孩子,当他们仅在一方面失败时,就会完全放弃;相信特定解释的孩子,也许在某一方面有了无助感,但是仍会坚定地走完全程。面对好事时,乐观者相信成功的原因会强化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但是悲观者相信好事的发生是由某一特定因素导致的。
21. 教孩子在事情不顺利时埋怨他人就如同教他撒谎一样,后果是可怕的。以下两个行动目标,对孩子会有帮助。第一个目标:当孩子做错事,不要轻易就算了。我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培养不会说“抱歉,我做错了,下次我会做得更好”的孩子。当孩子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时,他们必须对事情负责,然后进行改正。 第二个目标:不要总是埋怨自己。我不愿意看到孩子在事情不顺利时,不管是否是他们的错,总是埋怨自己。抑郁的儿童和成人,不论事情是不是他们的错,永远都怪罪自己并且觉得愧疚。长期怪罪自己也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症的机率。我的目标是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当错在他们时,他们必须负起责任并且尽力修正其行为;当问题与他们无关时,他们仍然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22. 改进孩子的解释风格,第一个目标就是要确定他负起了实际的责任;第二个目标是让孩子责怪行为本身而非普遍性自责。当你批评孩子或当孩子的面批评自己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你在塑造孩子自责的解释风格。你要遵循两项规则:第一项规则就是准确;第二项规则是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你应该以乐观的解释风格来批评孩子。
23. 孩子抑郁时的思维方式与不抑郁时的思维方式并不同。抑郁时,他对自己、世界及未来都会产生黑暗的影像。他将无望的未来归罪于缺乏能力,他相信被自己碰到的东西都会变邪恶,这种心理状态就会提供无止尽的原因来解释为何每一次成功其实都是失败。
24. 生活中的坏事,比如父母争吵、失去宠物或是兄弟姐妹生病,都会增加孩子抑郁的风险,而对三四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尤其重要;悲观,相信坏事是永久的、普遍的及个人化的,而好的事件是暂时的、不普遍的及有特定原因的,这样的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最高,而这对五六年级的孩子来讲,尤其重要。
25. 孩子的悲观使他具有患抑郁症的风险,并且一旦抑郁发生后,引起后来的抑郁的最大风险因素就是以前的抑郁。于是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孩子对每一次新的挫折所作出的反应就是:再次抑郁。
26. 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得来的悲观性批评,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你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但你可以改变自身的悲观,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经历,你也可以直接教导孩子习得乐观的技巧。
27. 将失败归罪于能力差是十分悲观的,因为能力是永久性的。
28. 对失败的悲观解释会使孩子害怕去尝试,在面对失败时,会造成他们无助及消极;而乐观的解释是将失败视为挑战,用行动来反映与制造希望为基础的。
29. 我相信,打破儿时或青少年时期生活惯例的一项重要事件,不管好坏,可能会使孩子重新定义自己是谁、自己有什么价值,从而显著改变他们的悲观或乐观。研究这种罕见事件极端困难,也正因为他们极为少见,所以霍文效应的证据比父母、老师或基因影响乐观的证据要弱。
30. 母亲的过世是永久性的(她不会再回来)、普遍性的(孩子有许多事都依赖母亲)。从那时起,就成为他们看待损失的标准,所有的挫折很快被灾难化为永久及广泛的损失。
31. 教孩子了解他们的思维是可证实且可改变的,不必相信进入脑中的第一个想法。我们都有发生在意识边缘的“自动思维”,虽然这些想法十分短暂,难以察觉,但它们会直接带来悲伤、焦虑和气愤。
32. 注意力还是很困难的。抑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意力分散。学校中学生的正常注意力时间很短,轻微抑郁的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则更短
33. 思维是可证实且可改变的,孩子不必一定要相信进入脑中的第一个想法。我们都有发生在意识边缘的“自动思维”。它们就是我们整天对自己所说的短暂、很少能感受到的那些话。虽然这些想法十分短暂,难以察觉,它们却会直接带来悲伤、焦虑和气愤。
34. 容易抑郁的孩子时常表现出两种人际交往风格中的一种:他们不是因不能立即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欺负人,就是因不想引起麻烦被人欺负而自动退缩。难怪,消极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
35. 下面几项因素都会增加孩子抑郁的风险:父母抑郁、母亲去世、有轻微抑郁症状以及家庭生活不和睦、父母时常争吵等。
36.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指出:“自己对自己讲话是完全正常的。”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注意对自己所说的话,事后,你们才可以一起来评估这些对话的正确性。 你如果想教孩子乐观的认知技能,首先必须要将那些技能融入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孩子的乐观,一部分是从他们的父母及老师那里学来的。所以,你必须首先做孩子的乐观榜样
37. 乐观的第一个技能是被称为“捕捉思维”。即在你感受最难过的时候,要尝试指认出闪过脑海里的那些想法,这些想法虽然不太能被感知到,但会严重影响你的情绪与行为。这项技能被称为“捕捉思维”。第二个技能就是,对这些自动思维进行“评估”。这就是说,要明白对自己所说的话未必是正确的。第三个技能是,在坏事件发生时找出“更正确的解释”,来挑战自己的自动思维。第四个技能是,化解灾难性的思维。捕捉自动思维、寻找证据、找出其他的选择和化解灾难性思维,就是宾夕法尼亚预防计划的中心认知技能
38. 一般来讲,悲观的想法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及有偏见的认可塑造着经验。有偏见的认知使人们只看到与他们对自己及世界看法相符合的证据,而将反驳的证据弃置一旁。有偏见的认知更加强了悲观的看法。
39. 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与阿伦·贝克(Aaron Beck)共同建立了认知治疗,发展了“ABC模式”。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负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与要好的朋友吵架、心爱的人离去等。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时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但是埃利斯认为想法——B(beliefs),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
40. 当孩子找到自己的内在对话后,就该介绍ABC模式给他了。重点是,他的感受并非无中生有,也不是由发生在他身上的事(A)所决定的,而是事后对自己说的话使他有了某种心情。他如果突然觉得生气、悲哀或是害怕,是因为某种想法(B)触发了感受(C),一旦他能够找出那个想法(B),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