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每一个“买定离手”的人生抉择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记得多年之前,做过一次并不权威也不专业的性格测试,只记得结果显示我的性格中一点儿“娱乐”的成分都没有。直到现在我仍然有一项技能:把有趣的事情转述成无趣的、一本正经的样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正好相反,是一本把无趣转换成有趣的小书。作者把深奥、枯燥、乏味可陈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疗程展现得活泼、生动、意味深长。蛤蟆先生作为故事的主角,也是心理咨询的个案,与心理咨询师苍鹭一起,帮助读者初步认识心理咨询,并学习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观点以及心理学知识点。

在文章之前,展示一下“一张纸读一本书”,以此证明自己的理解是利利索索的,只是文章会写得絮絮叨叨而已。

如果给你一个人生坐标轴,你会把自己定位在什么位置?
如果你一时间回答不上来,再来看看其他相关问题:
你为什么会把自己定位在这个位置?
人生坐标是什么?
人生坐标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形成之后还可以改变么?
人生坐标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影响有哪些方面?
……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人生的开端讲起。
出生时,儿童自然带着快乐、深情的底色,也会感到愤怒、悲伤和恐惧。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父母的扶助和养育。为了持续不断地得到父母的抚养,儿童会发展出一套适应父母的性格特点、行为模式和养育方式的状态。此时,儿童便从自然型的儿童转变为适应型儿童。父母千差万别,儿童就会相应地发展出不同的性格,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例如书中蛤蟆先生的父亲非常严格,是典型的挑剔型父母,他常常表现出自己的愤怒、批评孩子。因此,蛤蟆先生用顺从行为回应,长此以往形成了同意、取悦、依赖他人的状态,常常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当蛤蟆先生处于这个状态时,便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中。每个人都有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与儿童自我状态对应的是父母自我状态。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父母的一切,不自觉地在人生中使用父母对待人生的所有方式方法。当严厉、挑剔、批评的状态占领高地时,人就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自从出生起,我们就开始向父母学习价值观和道德观,其中包含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以判断是非对错。书中蛤蟆先生认为自己从不会对其他人发脾气,自己是没有父母自我状态的。当苍鹭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蛤蟆先生思考之后,蛤蟆先生终于意识到自己有父母自我状态,只是他批评和审判的对象是自己!
“没有一种批评比自我批评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我们会惩罚自己,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中,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之间,存在成人自我状态。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人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成人自我状态表现为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等行为。每个人都可以有成人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须的。”只是成人自我状态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学不到任何新东西;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都在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学习不到任何新东西。”
自我状态和人生坐标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生坐标是在童年决定的,一旦在童年决定用哪一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支撑形成了每个人存在的底层架构。随后,我们开始构建一个世界,并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问题又来了,我们真的能左右什么事情的发生来证实自己是正确的么?明明每件不如愿的事都是被迫接受外界环境,都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我们明明没有选择!
苍鹭用例子说服了蛤蟆先生,也说服了我:“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而我曾经的亲身体验也被苍鹭讲了出来:“有些人生活得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会说:‘我早就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是的,我和蛤蟆先生一样,秉持着自己很差劲很愚蠢的信念,不断地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中切换,不断地证实着这个信念。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自证预言”,比如为了证明自己第二天会过的很凄惨而在前一天醉酒等等。自证预言指导我们“选择”了必然后果与信念和预期相符的行为。
至此,我们可以把“悲伤型儿童状态”点在坐标轴“我不好,你好”的位置,把“挑剔型父母状态”点在坐标轴“我好,你不好”的位置,很明显,“成人自我状态”处于“我好,你也好”的位置上。

(原来肾宝广告说的是心理学观点啊:你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直都想歪了呢~)
至此,前文提出的问题都回答完毕了。
当然本书的核心是展示标准的心理咨询模板,正如推荐语所说,这是一本心理咨询入门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心理咨询以咨询师提问、来访者受到问题启发,不断思考,经过探索童年、释放愤怒、回顾人生来理解、体会自我、发现、觉察自我状态,了解人生坐标,从而改变行为,暂且称之为“被治愈”吧。
探索童年,不是为了控诉父母,责怪父母、释放愤怒,从唠唠叨叨的“我们有选择”的观点来看,无论父母有着怎样的养育方式,我们都存在着自我教育的权利,我们都有选择适应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状态的自我;探索童年,是为了寻根溯源,了解既已形成的性格来源、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觉察自我状态,理解自己的人生坐标,选择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要知道,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无论以往,无论将来,每一个“买定离手”的人生抉择都是你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