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
忽然想到最近比较流行的关于电影的“三个时代”的提法。用到这部电影中也百试不爽。读懂了小说(电影剧本)创作者所处的时代,就明白了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读懂了电影故事所讲述的时代,就明白了电影中人物的动机以及如何与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交相呼应,毕竟在一个隐喻受人追捧的时代,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想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创作者想让你想到的;而理解了电影创作者(导演)和观众所处的时代,就明白了解读这部电影的人想说的是什么,毕竟,解读电影的人和创作电影的人,屁股坐的位置不同,想推销的东西也就不同。(据说这种分析方法最早来源于戴锦华,我也是在B站上看有人解读姜文的《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才对这种方法印象深刻。此处也拿来引用一下。)
小说创作者所处的时代
电影由老舍1943年发表的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电影片尾的文学顾问也特别的表明了“舒乙”。小说发表于1943年。当时老舍随文协西迁重庆。在此之前老舍生长在北京,随后去英国深造,回国后在“齐鲁大学”教书,再然后辞职,再然后抗战爆发,辗转到重庆。
胡金铨在《老舍和老舍的作品》这本书里似乎没有对重庆生活的具体描写,但是从老舍自己的文章中看,这段时间应该不算是惬意,一个是抗战处在关键时期,物质条件比价匮乏;一个是老舍和家人分离,想必生活也不会如意。至于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北平也好,济南也罢,老舍本来就不是孤家寡人孤芳自赏的性格,相反,老舍在哪儿似乎都有很多朋友。但是从这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来看,通篇也难找出一个说得上是好人或者模范人物的角色,老舍的心境可见一斑。
电影故事所讲述的时代
这部作品的背景也是设定在重庆。而在电影中则以三个人物为主题,组成三个段落。有人说是“文人电影”,下面的回答也截了几张个人认为是比较由代表性的图。
而故事的背景是一个农场,有农场主任丁务源,农场股东,股东的太太小姐们,农场的园丁。另外比较特殊的就是农场不速之客秦妙斋;农场后来的主任和他的妻子。
人物不算多,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但是人物的刻画,就像很多评论说的,“比较脸谱化”,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这是“文人电影”,或者我自己觉得游离在“话剧”和“电影”之间。另外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导演的访谈。导演为了突出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了黑白画面,并且大多用中远景。中间穿插了大量对景物的特写。摄影机尽量保持不动,也很少跟随人物移动,基本一个场景一个机位,就像话剧的一幕似的。但是这部电影的优点是靠着范围等演员对动作细节的把握,在简单的场景中丰富了人物的内心和故事内涵。使得电影比较“饱满”。
而且电影设定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但是并没有突出当时的时局。这也比较耐人寻味。
故事发生在农场,更多的是代表了对农场这一利益的种种算计。而对股东们来说,虽然农场不会他们最重要的生意,但是股东之间的算计也是隐藏的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这样明暗交替的线索,进一步充实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电影创作者以及观众所处的时代
还有很多人在探讨里面的关于人情世故的表演,但是细细的想,其实人情世故集中在第一段“丁务源”的戏份里;第二段“秦妙斋”身上体现出来的流氓特质,还有自己吹嘘的艺术家特质,或者说披着艺术家外皮的流氓特质,其实也是很值得回味的片段;第三段,尤大兴的片段。脱离了人情世故,也脱离了艺术家和流氓的辨别,回到了更为古典的改革以及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态度上。但是电影里面体现的还是人民群众的盲动,但是又没有真正的回到“人情世故”。
从大家的关注点上,也可以窥见目前社会的一些热点,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人际关系。
这部电影并没有《像子弹飞》那样曲折的故事,高潮迭起争锋相对的斗争。每个段落要讲什么观众基本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那吸引人继续看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个人观点是大段大段的留白。给了观众自由发挥的空间,而对于大家目前热衷的人情世故,显然也是对症下药。
而真正打动我的,应该是尤大兴的妻子明霞出场的时候。尤大兴和秦妙斋,一个就像是威风凛凛准备宣誓自己主权的狮子,一个就像是明知自己不敌但是为了苟活不得不寻找狮子弱点的饿狼,而明霞则是狮子背后,先天残疾的母狮。

****************************************************************************************
很多年前有人提起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在不同场合,不同的文章中都有过不同的回应。在自己还是小学的时候,觉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
毕竟我国的小学和中学文学鉴赏门槛实在太高。近代的鲁迅、巴金、沈从文、郁达夫等等;当代的汪曾祺、余秋雨、莫言、阿城等等;就算你没有在那本厚厚的读本中看过他们的文章,在每天的课本里随便翻一番,也都能看见绝大多数人的身影。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就更不用说了,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历史中最最优秀的作品足够滋养一个小毛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就像《庆余年》中穿越到古代的大学生,靠着背课文也能惊艳当时所有的文人墨客,甚至惊为天人!
而这样群星璀璨的课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让我对“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有点置若罔闻。就像出生在今天的小孩子,以为晚上有各种各样的白炽灯、霓虹灯是天经地义的一样。直到逐渐看了其他人的作品,我脑子里蹦出来“老舍”名字的时候,才明白这样的称号无法随便给予其他的作家,而当我想去找一个形容词把老舍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时候,最后竟然停留在了“人民艺术家”这几个字上。除此之外,还真是别无选择。
现在还有谁称得上“人民艺术家”呢?
问出这个问题的人真的是太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