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0·我的十佳阅读体验
今年我读了32本书,算是比较多了。2019年上半年一直在做义工,跑了不少地方,基本上每天都写点东西。下半年稳定下来以后,开始准备考研,写作时断时续。2019年读的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进入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在2月份到4月份看了一些西藏文化方面的书,把2019年在豆瓣上写的文章整理到公众号(ID:B-story365)上,6、7月份考研复试结束在林芝一个月,之后回到拉萨就没再出去过。在这段时间内,我开始大量读书,主要以小说为主。
现在就说说这一年我阅读体验最佳的十本书。
No.1 《2666》
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800多页,读之前我也没想到自己可以读完。我发现我现在的阅读速度真的是非常快。这跟我能静下心来专注精神有关。“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能读完归功于这本书写的非常流畅,但它又不是一部通俗小说。波拉尼奥讲故事很细腻,他对场景的描绘让人身临其境。我读他描写墨西哥文字的时候,有时会神奇地发现自己身边也有类似的场景。波拉尼奥的文字还有很强的启发性,在读他的书的过程中,不自觉就想就身边的某件事也拿起笔来像他那样写。另外他的故事里还有很多哲学思辨,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加入宗教哲学内容像是硬贴上去的,让人读不下去。波拉尼奥不是。这本书的内容有地方口味重很血腥,但不妨碍我喜欢它。
No.2 《传家之物》
这本书同样也800多页。不过门罗专注写短篇。我每天看一篇短篇。和上面那本一样,也是用了一两个月看完。门罗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可以刺痛人心的瞬间。我之前说,门罗的文字是蔷薇丛中隐藏着猛虎。那朵花看起来好看,但你不知道它以前经历过什么。就如一个平常的家庭,一切都很好。门罗最后会说,你看到了吗,他们虽然过得很好,但是你知道吗,这个家庭里的丈夫曾经不注意,开车在自己家里撞死了自己的小孩。门罗就是这样,每一篇都会揭露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之前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我感觉门罗的小说技巧参照了古希腊戏剧的“突转”和“发现”。她把故事最令人震惊的情节放在了一个不起眼但是很关键的位置,读的时候本来以为这小说平平淡淡,但突然就“突转”了,这时候产生了震撼的艺术效果。有时候是“发现”,发现了真相或者发现作者只是假设这种情况,不是真的,这更让人反思。这本书是值得多读几遍的。
No.3 《蛙》
这本书我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我以前只读过莫言的短篇小说,觉得他很幽默,但也认为他的文字很啰嗦。他当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并没认为他有如此大的成就,只不过运气好罢了。不过读完他的这本《蛙》,我改变了看法。莫言是山东人,和我是老乡,同为一个地方的人,有一些相同的生活经验。让我佩服的是,他可以鞭辟入里地写尽当地的陋习,人性的丑恶,社会的弊病,政治的灾难。和莫言同时代的作家我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莫言思考的问题是最深刻的,而且他写的东西和当下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我读的书也不多,不过大概有一个判断。就拿《蛙》这本书来说,这本书的结构有创新,四封信和一个话剧剧本构成。主题的选择立意深远,讲计划生育,其实就是在讲生命,然而中国的社会特殊,其实也在讲政治,讲特殊年代下政治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作者笔锋一转,写这个时代的幸来反衬以前的不幸,其实是把那些活下来的人更推向了深渊。另外,莫言讲故事的方式是东西方结合的,也很容易让国外的读着理解。
No. 4 《霍乱时期的爱情》
今年新冠肺炎肆虐,拉萨当时也有一例患者。他在拉萨治好回去以后,我想以这个故事写一些东西。我到了当时因为他被封闭的客栈寻找素材,问到了一些那期间有趣的事。我也想看看其他大作家是怎样写疫情的,就选择了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之前只看过马尔克斯的几个短篇小说,印象最深的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觉得他的逻辑很好。马尔克斯确实是大文豪,他的小说写得很完美,甚至挑不出一点刺儿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爱情形态大全,爱情有什么模样,这本书里就写到了什么模样。他虽然因写《百年孤独》以魔幻现实主义扬名,但《霍乱时期的爱情》却一点不神秘一点不魔幻,反而更像人类永恒的现实。因为他里面写的爱情,在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在轮番上演。
No.5 《东京奇谭集》
去年看了两本村上春树的书,《且听风吟》和《萤》,都很喜欢。我以前看到过村上春树的文字,当时觉得他极具创造性。今年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开始读村上春树,从《神的孩子全跳舞》开始,几乎把他所有的短篇小说集都读完了。他的短篇小说,参差不齐,也有可能我不够博览群书,我感觉他的小说有几篇写得让人费解,好像没头没尾,也不知道在讲什么。当然,大部分都写得不错。村上的短篇小说,也是很能够给人启发的,看完他的小说,也有立马拿起笔来写一篇跟他类似的小说那种感受。看他的短篇小说,我不认为村上春树是大师,虽然他的一些篇章文字极其纯熟,文笔极其出色。他连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一直没有得到。我觉得他的小说还不能像门罗那样揭示出全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痛楚。我很喜欢这本《东京奇谭集》
这本书是意大利藏学家图齐的游记,讲述了他1948年在西藏的游历经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比较平静,图齐对当时拉萨的生活场景的描述很细致,也讲了自己的感受。他是藏学家,同时也是一名佛教徒。从他的游记中可以看出来,他对西藏和宗教是抱有敬畏心的。他文章里写到:科学的澄澈和它明晰的原理使我们神魂颠倒,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嘲笑缺乏科学依据的信仰,而自己却在被单一的思维所欺骗,忘记了自己也正在迷信着什么---科学。我们傲慢的态度掩盖了一个事实---科学才是最嚣张的迷信。还有一段他和一位在山洞修行的圣人的对话。他对那位圣人说,“躲在大山之中,墙壁后面,你感受不到任何世间的疾苦。”那位圣人回答说,“如果我不是真正了解他们,我不会过这样的生活。”这本很值得一读。
No.7 《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
我之前写过文章介绍过这本书,现在就直接把以前的介绍贴过来。
这本书的思维很清晰,用史料中的真实事件、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把西藏的历史梳理了一遍。从藏族人产生的神话时代一直写到民国。看完这本书,对西藏的历史会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比如猴子变人的传说、第一代藏王的产生,其间发生了种种事件,作者将每一代藏王的身世经历都有一个简单的描述,然后到了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代,又讲了他是如何艰辛创业,成就吐蕃王朝的。唐朝的时候,吐蕃很强大,唐蕃还有连年的征战。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远嫁西藏,都是政治姻亲。唐朝后期因深受战争之苦,唐蕃结成了永世和好的盟约。那块墓碑叫“唐蕃甥舅会盟碑”,至今矗立在大昭寺门口。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明清时期,西藏本身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元代及元代以后,西藏归属内地中央政权,内地皇帝对西藏是什么政策和态度。从一些故事片段里,大致都能找到答案。关于西藏历史的书,读起来会很枯燥,特别是人名加宗教派别,总让人感觉剪不断理还乱。这本书的好处就是在读故事中大概了解了历史。马丽华也是对西藏吃的比较透,敦煌莫高窟里关于西藏的文献、古今中外史料基本是都有涉猎,其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读起来也不累。
No.8 《经典中医启蒙》
这本书是作者的一个讲座整理出来的,内容很浅显。不过对我这种门外汉,读起来却是相当受益。以前对中医不了解。这本书消除了中医在我面前的神秘感。作者本身就是一位良医。比如他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些《皇帝内经》在治疗病人上的应用。还有,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没用,但它身上带的信息可以治病,比如锅底灰或者脏抹布。用药如用兵等观念也给我启发,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我们要对大自然有敬畏心。
这两本书是藏学家廖东凡在西藏采风来的作品。没看书之前,会被这两本书的书名所吸引,看过书之后,可以揭开西藏这两个地方神秘面纱。其实所谓神秘,只不过我们没去了解而已。等身处那个环境,多去了解交流,就会发现,你所想象的世界,和脚下的世界,没有太大差别。
No.10 《青蛙和蟾蜍》(全四册)
我以前就看过这套绘本的几个故事,现在完整的全看完了。关于这套书,我把作者的简介贴在这里吧。
艾诺·洛贝尔是美国当代最尊重儿童智慧的作家,他的作品除了温馨、趣味之外,对于传统被认为是高层次思考才能接触的哲学论题,例如:勇气、意志力、友谊的本质、恐惧、智慧等,都能够用具体的形象,说闲话的语气,数落出来,让读者常常会发出“啊!”的感叹。
艾诺·洛贝尔的作品,每一篇都可以作为儿童哲学的教材。他1933年5月29日生,1987年12月4日离开这个世界。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在纽约时报登了一则启事,大意是说:“如果你想念我,请不要设立什么基金会、奖学金、纪念碑之类的,请您看我的书,因为我就在里面”。艾诺·洛贝尔是出版社最受欢迎的人物,不只是因为他的书籍畅销而已,主要的是听说不管是写作或做插画,他的稿子都非常的干净利落,他是一个非常好合作的人。
艾诺·洛贝尔曾经说,创作对他而言非常不容易,但是想到每天在这世界上,都有人坐在那里读他的书,欣赏他的故事,他就非常地高兴,他热爱为孩子做书。
One Da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说 | 夜葵 (2人喜欢)
- 小说 | 侦探 (1人喜欢)
- 拉萨波罗蜜多 (8人喜欢)
- 拉萨小寺庙citywalk游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