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暴力、语言暴力下的家庭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之前我以为看电影《隐形人》给我的心里上的唤起来自于男主角的控制欲,今天重新思索的时候发现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其实给到我的唤起和感触会更多。
电影里有几个镜头是已经隐形的男主角拖拽地上的女主角,抓她的头发,或者将她整个人往墙上/地上扔出去,还有拿着刀之类的物体,去攻击女主角...这些镜头在普通的暴力片中并不少见,但是只有受害者没有施暴者的镜头就会少很多,但这在我的记忆中其实时常存在。
父亲总是不在家,在家的时候也沉默寡言,他更多是做一些行为,然后会被母亲评价为懒惰的、不负责任的、暴力的、没有同理心的、不聪明的等等。他们也常常发生冲突,吵架或者打架,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会跑回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避开他们。久而久之,这样的冲突就好像是隐形了一样,只有受害者(听到声音的我),没有施暴者(看不见的他们)。
还有一个隐晦的解读,因为父亲不怎么在家,我对他的初步了解基本都来源于妈妈,他们打架的时候,我也会习惯性的屏蔽爸爸,转而关注妈妈的需求和情绪,她是不是受伤?是不是难过?而另一个主角——父亲,其实没有存在在我的意识之中,就好像只有受害者——妈妈,没有施暴者——爸爸。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父亲一定是错的,母亲一定是对的,只有妈妈爱我,世界上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的——争吵、暴力、冷漠和极端。
后来渐渐的和更多的人去接触,才发现有的小孩和我不一样,这引导我思考——是不是家庭也会不一样?家庭和家庭之间当然不一样,在一些亲戚朋友的家里,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包容、理解和爱。即使是再短暂的意识成长,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我开始质疑,是不是母亲也有问题?其实他们两个当然都有问题,包括我自己,在整个家庭的相处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回忆起我幼年时的妈妈,她好像一辆总是在高速运行的蒸汽火车,永远都发出响亮且刺耳的笛声,倘若在她的轨道上放置一颗石子,这石子最后必定会被重重的击入放置者的心窝里;她还好像一首不肯降调的高频音乐,只需要听5秒钟,就会让人头疼不已。
她时而又沮丧低沉,通常在服用安眠药或者彻夜不眠之后的早晨,脸上挂满泪痕,行动迟缓,她好像个布偶。
父亲是沉默和缺乏的,母亲是不稳定且情绪容易极端。
好在他们两个只是互相殴打,但并不对我施加暴力,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我还比较听话和懂事。毕竟那样的环境里,小孩子是比较容易早熟的,我懂得怎么样趋利避害,藏到母亲的羽翼之下,挑起他们的矛盾,转嫁自己的问题等等。直到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不那么听话了,父亲打了我几下,好像很舍不得所以打得小心翼翼,但是又怒不可遏——我必须受到惩罚。原来暴力和争吵是他们心中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而言之,电影的一部分让我想起了关于控制欲望(这是另外一回事);另一些部分让我想起来母亲在地上被父亲拖拽着、还有头往墙上撞的场景;女主角的胆战心惊和沮丧低沉,也让我看到了学习母亲情绪表达方式的我自己。
看完这部电影,简直就让我头疼。
母亲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把意见和攻击给区分开,倘若她和父亲之前产生任何的意见分歧,哪怕就是对于接下来开车走哪一条路,红绿灯多不多,都会争吵起来。我不知道这样的问题有什么可争吵的,简直是一个渺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而已,除非他们把“不听从自己的意见”就当成了“对自己有威胁,质疑自己的正确”,那么这是他们的大事,毕竟谁愿意整天承认自己错了呢?
父亲不知道表达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体会他人的需求(特别是母亲的)是什么意思,这种行为或者想法,他是全然没有的。
为什么面对一个陪伴自己二十多年、一个自己确定可以信任的人,一个在自己重病或麻烦缠身时,可以托付的人,还可以说出那么多伤害人的词语?好在他们两个现在是老了一些了,体力上不再充沛,也不希望街坊邻里来看家里打架的样子,但是我好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停止在语言上对彼此的攻击、羞辱和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