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今年小侄子上小学,一家人搬回了老房,那边的学区好。我跟他视频,他给我看家里,看有丁香树丛的窗外,说住在一楼真方便真爽啊。我说,我们就是看着窗外院子里景色慢慢长大的,现在轮到你了。
一楼比较阴冷,虽然整个楼都做了外墙保温。新疆每年10月中旬开始供暖,来暖气前的半个月,最是难熬,这个时候往往已经下了第一场雪了。有一天全家人冷得受不了,夜里开车回到新房,一进高层的屋子,顿感暖和松驰。当然来了暖气就都好了。弟跟我在电话里说起来,我们感慨,那个时候妈真是过得难受啊。她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又不得不回到乌鲁木齐照顾姥姥,即使盛夏,屋子里也凉嗖嗖,而库尔勒的干热其实最适合她的身体的。那个时候也没有任何办法啊。
我们说起这个事的时候正是中秋节的中午。结果晚上我就梦见了母亲和姥姥。我要从衣柜里挑一些衣服给母亲,想着我现在有这么多好看的衣服,尤其是正装小外套、大衣,她都能穿的,我还收藏了那么多淘宝店,可以随时挑适合她的买给她,真好呀,梦里就是那种可以给她买衣服的开心(她很爱美,那时候几个姨姨之间彼此送衣服,无论全新还是半新,她穿着都很雅致好看)。我把一条带条纹的阔腿裤给她,纯灰色的另一条我自己留着。接着梦里是姥姥和人并行走在学校走廊上,我叫了一声,她转过来,看到她身体整个地都瘦了,我抓着她的双臂哭,她问说,“回去看你妈了吧?”就醒了。这个梦实在太心酸,一个人憋着难以消受,就给弟打电话描述了梦境,听到电话那头他有吸鼻子的声音,我也没问是不是这些也让他难过了。我说在中秋节晚上梦到妈妈,怎么会这么巧,他说,你昨天不是提到她了吗?我这才反应过来。
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也是在善感的青春时代,流过许多泪。记得在地铁上,面对着门,车窗玻璃外光亮和黑暗一闪一闪有节奏地掠过,我走神,想着母亲、自己的悲凉,就会背着人群暗自流泪。朋友体恤我,每年中秋和生日都叫我去她那里,热热闹闹地做一桌菜,每次也是喝了点酒就上头,酒的作用下,会让人有点失常,我就会想起母亲,就躲去另外的房间落泪。
每当我自怜的时候,想到弟也许同样经历过我这样的心理,又也很心疼他。母亲离去时,他还在上大学,当日早上在上课,没见着最后一面,我看他哭着走进病房。我们好像也很少互诉失去母亲的感受?是怕说起来太痛苦揪心啊。不过,我们在成长期没有受母亲离去这个深重打击的影响,好在身心还是健康的。弟性格比我外向,乐观,心里不藏事,男孩的心大概也不像女孩这么纤细。爸爸比我们更艰难,他本来天性情感冲动,那时候每晚都喝酒,借酒浇愁这四个字,是很真实的。我收起自己的情绪,开导他。
后来就慢慢好了。我们都不怎么提母亲的忌日。我其实也总忘。每年到了那个月心里就想一下,“该是母亲的日子了”,有时会在那天买一束花,然而也有等到那天过去了,才又再想起来。也并不责怪自己。是潜意识里在回避伤感和痛苦吧。我和弟如果说起母亲,也是背着爸爸,怕勾他心思。后来也慢慢能平淡地跟爸爸言及一二了。不再心拧成一团。我们短短地说完,重重地“唉”一声,悠长地叹口气,仿佛就把忧闷和至深的遗憾一同叹出去了。
小侄子出生那年,初夏我请了假回去,特别想去一趟母亲的墓地,以报喜讯。新生儿降临,家里事也多,抽不开身,直到在临走最后一天,弟妹的妈妈说,既然有这个心思,都说起来了,就一定要去看。我们立刻就去了。夏天去往墓地,心情要稍好一些,不像清明时节或者寒冷的冬季那么苦涩,不过那天预报有雨,天阴,风卷着沉沉的黑云,周围的杨树刚刚生发出新绿,枝干还细。围墙、幼树、风动云移、铅灰色的天,这一幕,成为我们和母亲一种薄弱连接的背景。
有几年爸爸秋天都来我这,我趁着十一假期或者年假,带他去了一些地方玩。他有个老同事在沧州,几次盛邀,我就陪他去了一趟。进叔叔家,阿姨见着我,想到母亲,非常动感情,抱着我哭,好长时间也不能平静,饭也不能去做,陷在沙发里缓神,仍静静抹泪,盯着我看。这令头一回见面的我有些手足无措,心里也泛起酸楚。也足以见得父母那一代的当年情。阿姨说年轻时是母亲的闺蜜,同是毕业分配时从乌鲁木齐到库尔勒,所以比较合得来。我头一回得知了当年母亲在朋友间的昵称。母亲的离去,我又离家多年,让我很难再见到她的同辈友好,这样的机会于我来说,弥足珍贵,我像是拾遗捡漏,关于母亲的一切只言片语,我都牢记在心里。晚上阿姨做汤饭,揪棍棍面的手法非常的娴熟,新疆味道。她已经有了半老的模样。母亲在我记忆中永远是照片上皮肤白皙、温柔相向的那个模样,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她容颜老去时该会是什么样子。完全没想过。一个始料未及的“后知后觉”。如果母亲到了眼前阿姨这个年纪,她的面容会有什么变化?她还是那样一头乌发吗?就算有了皱纹,面庞还是那么白皙吧。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村上春树在小说里写。
2017年春节,我的假期稍长,终于决定回一趟库尔勒。每年春节发小们都会聚会,看得我心痒难耐。也因为年纪渐长,愈加看重旧日情谊,既然想见,就立刻行动。知根知底的儿时伙伴,即使多年未有联系过,再见还是亲切。聚会时两个老师也来了,跟我家住过前后幢的徐老师,也是一见到我就抹眼泪。那个时候,她和母亲经常互相串门,做了好吃的也直接端一碗过来。第二天同学带我去母校。一路上眼睛都在贪婪地吸纳着一幕一幕衰败的厂区,心情是平静的,因为此前无论同学还是家人都发来许多照片看过。车到学校门前,下车站定的那一瞬,毫无征兆的,排山倒海般的巨大悲意席卷而来,从心底升腾起来,这么多年来潜沉的、从未说出的,一切,一下子涌上来,如接天巨浪,我顿时有点失态,悲恸起来。同学默默走开,容我自己独自站立一会儿,真是感激。
是母亲工作过的地方、处处留下过她的身影、我们的乐土呀!一批一批的学生,从她的课堂里毕业。我去她的办公室做作业。翻她的抽屉,看她没收班上淘气学生的东西。用她批改作业的红墨水笔。看她用细尖的钢针笔在蜡纸上出题,用油印机印考试卷时帮她翻纸。跟着她去图书室借喜欢的书。她上下班骑一辆红色的自行车。她有一张坐在办公桌前捧着备课本摆拍的照片深具气质。她有时对我厉声厉气。她站在图书室门外的篮球场上,冬日的天空清脆冰蓝,她穿着米黄色的呢子大衣,配着浅色丝巾,温婉白净,眼睛明亮,寒风吹拂着她额前乌黑的发丝……
母亲刚走时我会做一些梦,也不算密集,渐渐地,梦少了,梦到一次,真是开心啊,白天做着事,心里反复回味那幸福的片断。唯愿就在梦里,心里微苦,却又幸福,她在着,让我恍如处在人生实境。幸好那些年一直在坚持写博客,差不多把关于母亲的梦都如实记录了下来。这些梦拾在一起,好像在梦里她对我始终淡淡的,没有话语,只有神情,而我对她,则满心全是“求不得”的怅惘。
母亲节,看到有人发了一段老舍的话,“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
在《心灵的慰籍》里,特丽·威廉斯也写过相同的心声:“我心中有一种感觉挥之不去,那就是,失去了母亲,你就永远不再拥有做孩子的奢侈”⋯⋯
看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一段白描之后,突然有一句,“原来,没有亲人离去的土地,是无法叫做家乡的。”
⋯⋯
这些都是阅读时,不经意间忽然跳入眼睛的句子,针刺我一般的句子。
琼·迪迪恩的《奇想之年》,整本就是一部“失去之书”,看她细细地描写失去伴侣之后的悲痛、打击、迷失、自怜、无能,直视自己的内心,非一生中的至爱无以写得如此细腻。我好奇她是怎么保存下来这些记忆的,也许,写作正是一种对自己的艰难而又必要的治疗,“是否只有通过做梦或者写作,我才能发现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书中有一段,母亲去世后,迪迪恩的一个朋友曾经给她写过一封信,“原是马利诺会牧师的他准确地感知到我的感觉,他写到:‘不管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不管我们有多少岁,(父母的去世)会动摇我们内心深处,引发一些让我们吃惊的反应,还可能唤起一些我们认为早已遗忘的记忆和情感。这段难以预料的时间人们称为哀悼期,这个时候的我们就像身处一艘潜水艇,静静地躺在海底,感觉着大洋深处的潜流,它们忽远忽近,和回忆一起扑打着我们。’”
对于我是什么呢?痛苦在随着时间变稀释,变淡,然而对母亲的想念是终生的,如同幸存者般,需要时时面对内心的黑洞,一种永远的残缺感和失去感,只要想起来,就会椎心。
我这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热爱自然的人,曾经采写过那么多稿件,细细描摹过那么多花朵、种子的形态结构,而母亲离去这么多年,却从没有好好为她写过一篇文字,确实不应该,说起来也是反常的。这是私事,有时候也不太愿意过多地讲自己。然而,如果想做一个诚挚的写作者,就必须要坦率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要敢于写出来。写最想写的,这也是一种勇气。我喜欢朱天心说过的一段话,“敢把自己跟别人的差异写出来,这是一生的事情。诚实是一生都要养的,如果退让的话,你就是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普通的人,安全、幸福的人,但不是写作者。”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来了,《北方有棵树》,很想在序言最后把这本书郑重地献给父母,然而,阴差阳错,书里没能放进自序,无比遗憾,好在在题献里还能写一句。我成年这么久,感觉唯有写成了一本书这件事,可以告慰父母。书马上就要上市了,真想跟母亲一起分享这个喜悦啊,这么想着,这种巨大无边的缺憾又开始咬噬内心⋯⋯
就写一篇这样的文字,一篇事先没有任何规划、自然流淌出来的、写的时候没有任何卡顿、用很短时间就写出来的这样的文字,以释放心里对母亲深挚的怀念,以及给她带去我的好消息吧。
是枝裕和与树木希林相知相重,树木希林葬礼上的悼词是是枝裕和起草的,文字令人读得泪目:“我总觉得人往生之后,会存在于万物。我失去母亲之后,反而觉得母亲存在在周遭的一切事物中,会在街头擦肩而过,会在陌生人中忽然发现她的身影。这样想着,就慢慢超越了悲痛。”
是这样的。
你没有在想。
你无时不想。
花椰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岛屿的鸟——读《飞鸟奇缘》 (17人喜欢)
- 此刻我必须创造 (102人喜欢)
- 有一天(二十二) (24人喜欢)
- 事物的状态 (15人喜欢)
- 《森林报》的版本和物种名 (6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