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0年读书总结:每一颗星都照亮过黑夜
你觉得世界上有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你很快就会明白,你会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你太弱了,又太固执了,所以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这是写读书总结的第三年,也是最不知该如何下笔的一次,权当2020上半年读书总结的后续吧,主要还是文学和历史向。
文学类
首先谈小说,伍尔夫曾经说过,同样是描写一位老太太,英国作家会把老太太变成一个“人物”,去突出描写她的古怪穿戴和举止,让她的个性统治全书;法国作家则相反,会牺牲个性描写共性,把老太太抽象为全人类的一个概括;俄国作家呢,则会穿过肉体,显示灵魂,除了灵魂还是灵魂。
这段评价自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不无道理,今年非虚构小说以重读为主,重中之重自然是跟书友们共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众所周知,陀氏对灵魂深处的挖掘可谓抵达了极限,因此在读到伍尔夫这段评价时深有同感。
陀氏几部作品在2020上半年读书总结中有过提及,写了最喜欢的两部《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的书评,其实今年读小说数量并不多,且大部分都已有过推荐,此处就不再赘述,另挑选几本供大家参考。
1、《莫斯科的小提琴》
普拉东诺夫大概是近几年最大的惊喜吧,他的文字让我觉得像是取众俄罗斯作家之所长汇集一处,既不缺乏广度,又在深度方面有让人可喜的挖掘。这部短篇集读完之后最喜欢的还是之前两篇《在美好而狂暴的世界》和《基坑》。普拉东诺夫的主人公们是思索者,可是他们却无言表达变革的力量;他们是受难者,却也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与同为孤儿的兄弟们的交往中收集着快乐的残片。他们“爱”着,不幸地怯懦地“爱”着,却从未体验过爱的幸福。他们为了生存而劳碌,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普拉东诺夫笔下的世界,是一个无爱的世界。
2、《七个被绞死的人》
我们每一秒钟都在渐渐死去,但我们是永生的。
安德烈耶夫笔下刻画的人物多为社会边缘人和浮世畸零人,故事罕见、离奇;其叙述风格在俄国作家中也独树一帜,呈现为一贯的紧凑、细腻、迷离,笔墨浓重,直指人心。生活的梦魇、人生的荒诞、天性的孤绝,以及纠缠于其思想里的许多“该死的问题”,促使安德烈耶夫始终探求无意义中的意义。安德烈耶夫试图把悲剧归于无意义的荒诞,然而深处总有那么一丝丝难以察觉的温情,这些体现在沉默中冰冷无力的忏悔、墙里微弱的希望、以及几人被实施绞刑前的互相安慰——这不是寂静,因为寂静只意味着不存在音响,这是沉默,沉默就是人们可以说话而不想说。
3、《斯通纳》
和书友交流的时候普遍认为这本应该算是豆瓣上很受欢迎的小说类型,斯通纳的一生又何尝不能代表所有人呢,在他内心深处,在他的记忆深处,是对困苦、饥饿、忍耐和痛苦的知悉。把一个人的自我完全托付给这些毫无理性和黑暗的力量纯属徒劳和浪费,这些力量推动着这个世界走向不知的终点。 学术界自古至今都是充满勾心斗角的是非之地,沃尔克这样的学生大概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吧。有几个段落简直写到骨子里去了,读完以后回头再看马斯特思的预言,百感交集——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你无法面对它们,你又不会与它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4、《小说稗类》
严格来说,这本应该归为下面文学评论一类,但是它不像文学理论那么枯燥,本书涉猎广泛,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可以体会到小说文本之间的奥妙,对写作很有帮助,文学理论中一些枯燥晦涩的问题被具体到作品当中,读起来有声有色。
“离题是一种美学手段”“闲中著色说”“武侠小说中的系谱问题”颇值得玩味。尤其犀利的点评是在对比契诃夫和托尔斯泰时:契诃夫坚持面对事实,不会“用莫名其妙的死亡结束莫名其妙的疯狂”,他的手法脱离了喻此指彼的超现实象征,故事也就不会安排欧莲卡去卧轨,她更深切的悲哀是:活在自己的执迷之中无法遁逃,生命正是六号病房。契诃夫的写实主义与托尔斯泰式的基本分野便在这里:契诃夫并非更多地掌握了人生真相,而是他花更大的力气去控制对道德或宗教的执迷,于是他能看见小人物卑微的原因,唯有走出执迷才得洞见谵妄。托尔斯泰再谴责自己和世界都无能发现这一点,他走得太高贵,也太执迷。
5、《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的作品结构堪称完美,有音乐般的美感,他自称为“性格与环境”的几部小说最具代表性,苔丝的形象比《裘德》中的淑更为立体。哈代太温情了,笔下的角色善良淳朴,苔丝和三个女伴喜欢着同一个人,但还是能照顾到彼此的感受,尽显可爱之态。哈代也太绝情了,当所有人物都解开心结,就在故事柳暗花明之际,他却不肯放过苔丝,以一个让人心痛的方式结尾。哈代太理解女人了,所以会让她们面对命运的不公时,不仅仅抱怨自己的无知,也会怀疑和质问一切——家世、宗教和道德。
6、《镜花缘》
前半部分非常精彩,类似格列佛游记的奇闻逸事让人大开眼界,黑齿国、君子国、无肠国、小人国,各个脑洞大开,还有众多素材于山海经中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可惜后半部分完全陷入了掉书袋的节奏,另外书中的人物都太过理想化,无论是唐敖、多九公、林之洋的三人探险小队,还是唐小山寻父直到红文宴,都只像是文人纯粹的幻想。 为人在世就如做梦,名利二字原是假的,平时听人谈论,也就冷淡。无奈到了争名夺利关头,心里不由就觉发迷,倒像自己永世不死,一味朝前奔命。将来到了昏迷时,怎能有人当头一棒,指破谜团,或者那位提一句,也就惊醒。
7、《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可以说是去年读到最好的小说,这部同样是野心很大的作品,马哈福兹试图把历史和宗教的变迁囊括于书中,仿佛是站在上帝视角俯瞰文明的发展,每个故事都像是大变革的缩影,使得全书寓言意味太过浓厚,叙事上反而有些薄弱,不如埃及三部曲精彩。背叛和死亡是永远的轮回,秩序和反叛的对立,贪念与堕落,献身与救赎,科技和终结。 我并非故意伤感,但我确是伤感的,我是属于这样一代人:即使是在欢乐的时刻,也往往是忧心仲仲,这一代人中,只有玩世不恭或是脱离人民的上层人物才会感到幸福。
相比小说,下半年的重心在文学理论/评论/文学史方面的书籍,读书读到现在觉得很有必要将理论类的东西完整地梳理一遍,这样在到达一个瓶颈的时候可能会有融会贯通的效果。
8、《古典传统》
人的真正职业并非罔顾需求地扩张权力和积累财富,而是丰富和享受他唯一不朽的财富:灵魂。
需要扎实的阅读基础,熟悉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古典主义的经典尤为重要,重点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对文艺复兴及其前后的影响。虽然已经读了贝奥武甫、玫瑰传奇这些相关作品,但黑暗时代和中世纪时期还是有些吃力,好在这部分涉及具体文本分析的地方不多,了解一下故事梗概和背景也可勉强阅读。到了莎士比亚一篇,具体分析才多了起来,将莎士比亚与奥维德、塞内卡、普鲁塔克等古典作家一一进行对比。论述品达和贺拉斯对文艺复兴之后抒情诗影响的观点层次分明、感情充沛。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以国别分类,读惯了文学史的到了此处应该会倍感亲切,相比之下,象征主义则显得有些收尾过急。
9、《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对当代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有着清晰的阐释,结构—解构主义这条线比较完整。当代西方文论的三次重大转变从重点研究作家到研究作品文本再到研究读者和接受,伴随着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尤其是非理性中克罗齐、柏格森对直觉的推崇,弗洛伊德、荣格对无意识领域的开拓,卡西尔对隐喻思维的重视,苏珊·朗格对作为前逻辑方式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注意,海德格尔对先行结构的强调和要用思与诗把语言从逻辑和语法中拯救出来的努力,伽达默尔合法的前见的提出,姚斯对审美期待视域的解释,德里达要涂去概念的逻辑表达方式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挑战与突破,这种非理性转向给当代西方文论带来了重要的变化和更新。
10、《宗白华讲美学》
读完再一次为宗白华的博学多识折服,对古今中外的美学都有很深的造诣,诗和画的分界体会到了《拉奥孔》的精髓,空灵与充实和尼采《悲剧的诞生》中论述日神酒神部分融合得也是恰到好处,宗白华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和西方模仿自然此类理论不谋而合。艺术境界的达成,既要缠绵悱恻,又须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得其环中,超旷空灵则宛如镜中花水中月,超以象外。当然,他偶尔有失公允,如对晚唐诗人颓废、堕落到不可救药的评价带有偏见,这和当时大环境不无关系,刚读完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正好详尽地解释了这部分。最后,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简直可以当作微型的艺术博物馆。
11、《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隐喻不仅仅用于语言和文字,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隐喻,甚至整个概念系统都是通过隐喻构成和界定的。隐喻建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作者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用语做了解构,例如上与下的方位隐喻(我很高兴,I’am feeling up. 我很低落,I’am feeling down.)、将事件情感看成实体和物质的本体隐喻(将通货膨胀看成实体)、时间就是金钱这句俗语的多层次建构等等。隐喻的结构及其复杂的连贯性体现了严谨的逻辑和高超的技巧(思想是食物基于思想是物体的本体隐喻和头脑是容器的方位隐喻)。最后扩散到了哲学和神话范畴,给这些原本就与隐喻息息相关的领域赋予了新的意义。
12、《审美阅读十五讲》
作者有野心在西方文艺理论的道路上另辟蹊径,并且直言西方文本分析的水平不够,很多说法不拘一格,甚至敢于从鲁迅的观点中寻找瑕疵,提出不同的声音。错位的说法可以约等于陌生化加制造矛盾,对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叙事模式嗤之以鼻。最喜欢武松打虎过程中神性与人性的说法,这部分非常有趣,完全可以想象课堂上学生哄堂大笑的场面。《祝福》中论述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可能是整本书中研究最深入的一篇,之前和书友进行过《祝福》和契诃夫《苦恼》两篇的对比,这里也有所涉及,鲁迅把原因归结为封建礼教,而契诃夫更多地是关注人性本身。另外前段时间看b站上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课也有引用书中的内容。
13、《如何阅读小说》
安德烈·布林克的分析完全从文本出发,有意割裂作品与作者、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侧重于对语言和叙事手法的研究,讨论形式远大于内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运用的是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解构主义的方法。对《包法利夫人》《百年孤独》这些文本的研究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想到《米德尔马契》也能挖掘出如此之多的信息。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是现代主义,尤其以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的东西,其实只是数世纪以来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悠久、充满探索精神的传统而已。这一传统决不是一个线性发展过程。因为,正如我将试图阐明的那样,后现代主义就像一条企图吞食自己尾巴的蛇,它总是游戏嘲讽般地、半严肃半开玩笑般地试图回到自己那貌似天真的时代。
14、《写作与救赎》
本雅明的文论鞭辟入里,精神内容的一切传达都是语言,语词传达只是人类语言的一个特例,只是司法、诗歌以及其他任何支撑着它或以它为基础的事物的一个特例。无论如何,语言存在绝非只与人类精神表达的所有领域,其中总在这样或那样的意义上蕴涵着语言并存,而是与万物并存/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主宰着全人类之发展的形而上学律令与主宰着那个独特民族的形而上学律令实则是互为依存的/未来哲学的任务可以被设定为:去发现或者说创造这样一种知识概念,即通过将经验与先验意识完全联结起来,它不仅使机械经验,同时也使宗教经验在逻辑上成为可能。这绝不意味着是知识使得上帝成为可能,但是却绝对意味着,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知识使关于上帝的经验和教义成为可能。
15、《中国文学史》
非常喜欢这本文学史,不是老生常谈的那些东西,从先秦到明清,每个作者选取的代表作都很有见地,点评三言两语就能切中要害,独具个人风格。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有不少本书的影子,可惜火候差的太远,只触碰到了皮毛,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郑振铎的功力都非木心所能及。除了古典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之外,对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偏僻的领域,例如变文、昆腔、鼓子戏也均有涉及。当然这本书也有文学史的通病,很多篇章尤其是才人辈出的唐宋部分几乎成了条目简介,只能从整体上体会一下全貌。
16、《杜甫诗歌讲演录》
不可不读的杜诗入门书,更侧重于传授学术研究以及分析文本的能力,所以即使对杜诗不够了解读完也会大有收获。前几章对杜诗文献的真伪之鉴格外有趣,把严肃的学术研究描写得如推理解谜游戏一般有趣。在具体的杜诗文本分析中,很注重结合儒家兴观群怨和知人论世的美学观点,将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杜诗主题结合,得出了许多有新意的结论。至于列举的一些宋清时期杜诗注本,个人最喜欢《杜臆》,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和以杜证杜的首创之功对杜诗的整体研究更加全面客观。
17、《小说与小说家》
算是一本名著导读,布鲁姆的文采和博学多识不必多说,只是个人觉得私心太重,他的激情在文学评论中如果能收敛一些可能会更好,以及,布鲁姆总是太注重文体的发挥,这种批评方式让他对缺乏类似后现代主义精巧叙事结构的现实主义作品嗤之以鼻,他太喜欢把作家拿来对比了,以至于将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奥威尔《1984》这类作品来和《万有引力之虹》的美学理念对比、还有加缪和贝克特的形而上相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恐怕有失公允。另外书中的一些观点实在无法苟同,例如谈论《卡拉马佐夫兄弟》时,布鲁姆认为宗教大法官更适合由德米特里之口说出而非伊万,显然没有更好地理解作品。
18、《西方文学十五讲》
西方文学的历程有条比较粗浅但是清晰的脉络,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每个关键节点都选取了代表性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加以概括,荷马史诗、圣经、神曲、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卢梭、浮士德、巴黎圣母院、简·爱、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家。西方文学像一条澎湃激荡的河流,中国的文化像一座肃穆沉静的大山,中国的文学虽然也在变,但从宏观上讲,还是比较稳定厚重的,而西方文学却时有惊涛骇浪。
19、《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著作也已经读了很长时间,暂时将这本放入美学作品当中,使用现象学的方法处理存在问题,所谓的真理本身包含着对事物的遮蔽,真理是程度的问题,而不是非此即彼。海德格尔把科学摆在次要位置,仅仅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之一,而对此在的定义可以说是整部书的起点。此在不同于人在生物学上的概念,由存在者的存在规定,以领会自身的方式存在,与其他存在者相比具有优先地位。此在具有本真和非本真性,非本真性是此在大多数时间里的一种正常状态,他的存在状态是烦(关心担忧照料),烦显示完整存在状态。世界同样被定义成存在意义上的概念,而此在在时间上生存有比在空间中生存更为深层的意义,此在是时间性的,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最终走向死亡,非本真性状态逃避死亡,本真状态下向死而生。
20、《非理性的人》
存在主义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大课题,与此有关的书籍层出不穷,这本属于出类拔萃者,不仅对存在主义的发展和代表人物有着深入浅出的介绍,文字当中也有一种充满热情的张力,阅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被他感染。信仰和理性的对立,乃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和合理性的东西之间的对立。存在主义所表达的也是一种彻底现代化的心声,它既不具有埃克哈特安详宁静的神秘主义色彩,也不具有德国唯心主义理智的陶醉狂放与恍惚朦胧。在此,这种内向性已经达到了直面它的对立面,即具体的生活现实,先前的德国哲学在其面前只拥有些胡思乱想的抽象概念;也就是说,已经达到直面历史的危机,直面时间、死亡与人的焦虑了。
历史类
近期计划写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西,所以读此类作品较多,《晋书》已经读了三分之二,《南史》《北史》也在随时翻阅,年前flag想把《南史》读完,真的太高估自己了。部分仍见2020年上半年读书总结,此处补遗。
21、《北魏平城时代》
北魏的建立沿着什翼健—刘库仁—拓跋珪这条线基本可以有个清晰的了解,北魏建立之后,为了巩固皇权,确保政#权的延续而废除了以往的兄终弟及传统,离散诸部并确立了太子监国制度,同时吸取太后干政的教训,借鉴西汉的经验采取了残忍的子贵母死制,然而事与愿违,这些不仅没有杜绝后患,反而使得父子相残,甚至产生了乳后擅权的特例,之后冯太后的权势更是倾天,这是全书上半部的主要内容。之后对京畿平城的发展和构造有相当详尽的研究,道出了定都平城的优势,相比较而言这部分更有价值。最后的宗主督护是从政治结构和行#政制度入手来论述北魏的基层组织,这是一种以宗法和家族来维系的社会关系,和坞壁颇有相似之处。
22、《拓跋史探》
感谢@文若 赠书,继《北魏平城时代》之后读的这本,内容结合得比较紧密,互相参考很有价值,相比之下,《平城时代》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田余庆老先生对史料的挖掘则更加细腻,从细节出发把控全局,探讨了离散诸部和子贵母死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推断出了六镇之乱、崔浩之死与离散诸部的前因后果,由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田余庆对道武帝的残忍和文明太后的擅权之路颇有微词。而后最让人耐人寻味的还是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作为历史上各自强盛一时的民族,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碰撞和融合,这种共生关系构成了北魏长期稳定的民族基础。
23、《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洋洋洒洒百万字,涉及到三国这段时期大大小小数十场战役,涵盖了军事、地理、政治变迁多方面内容,对研究三国战争有很大帮助。上卷曹魏篇是精华所在,有史料本身就比较充足的原因,下卷吴蜀两国相比之下太简略并且有很多重复的部分。曹操的几次关键抉择无愧伟大战略家,蜀国的国力迫使诸葛亮不敢冒险只能稳中求胜,从结果来看,姜维防守策略的改变是一大败笔。一些小瑕疵就是常常出现一则史料运用多次的情况,对史料的反复引用推断出来的结论有待商榷,例如凭马谡死后“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一句断定当时汉中有十万军队,略草率,十万可能是虚指,也有可能包括军民,类似这种推断缺乏说服力。
24、《秦谜》
虽说是以侦探推理的方式来揭秘历史,但书中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基本都有考古文献的支撑,例如夏姬墓的出土就证明了夏太后在秦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从而论证了秦始皇即位时夏太后的特殊地位。昌平君的部分通过出土文物和史料相结合,抽丝剥茧地推断出其姓名和履历的过程尤为精彩,读完以后觉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并且已经成为了主流观点。当然也有侦探小说的通病,语言不够精炼,有故意吊人胃口之嫌,而且有些推断是以现代的标准揣测古人的想法,结论可能有待商榷。秦始皇身上疑点重重,近年来为其翻案的作品层出不穷,此书贵在阅读门槛不高,老少皆宜,基本兼顾了历史的严谨和有趣,能将历史写得如此清晰有趣实属难得。
25、《科举史》
对科举制度的诞生、形式、变革和崩溃都有比较深入的探讨,影响了中国古代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自然不能一言以蔽之,科举总体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朝廷求取有用之才,这是朝廷本身的需要,二是朝廷以此将平民选拔为官吏加以优待,这是朝廷给予的恩惠。如果以五代为中心将时代分为前后,唐以前可以说是贵族政治的时代,宋之后则是士大夫政治的时代,这和科举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到了清朝末年,政治权力逐渐让渡给民间,科举制度被废除,这其中有西方文明冲击的因素,但科举制度内部本身也在走向崩溃。
26、《两宋史纲》
简单精要,对两宋有一个不错的总纲式概括。宋太祖“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法,和真宗、仁宗两朝过度的宽柔,浸假造成政治上一种变态的离心力:以敌视当权为勇敢,以反对法令为高超,以言事得罪为无上的光荣。政府每有什么出乎故常的施为,必遭受四方八面寻瑕抵隙的攻击,直至它被打消为止。这种危害贯穿着两宋朝始终,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27、《宋史纪事本末》
如果有一定的古文基础,这套就是最好的宋史入门书之一,基本囊括了两宋重大事件,并且按时间线和事件顺序进行梳理,读完以后两宋的脉络会清晰很多。当然也有瑕疵,因为它完全取材于《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对于史料几乎是不辨真伪地引用,所以自有偏颇之处,更让人头疼的是在时间点等细节之处存在很多疏漏。不过瑕不掩瑜,仍然是了解宋史的重要渠道,结合中华书局的《宋史》一起读效果更佳。
具体书目见豆列2020读书,大概二百多本吧,明年共勉。
-
贾伟超(亦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2 20:13:42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20 09:40:26
-
卷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28 19:18:21
-
22.6.8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07 13:21:53
-
小麻菇炒番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1-19 02:03:30
-
听钟未眠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30 17:34:42
-
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9 21:03:31
-
小y的厨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9 19:18:24
-
羽電奇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6 22:09:57
-
滴滴滴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5 16:11:57
-
欧码杉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09:29:52
-
小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1 17:52:38
-
明亮的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1 08:25:32
-
sunn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1 07:14:34
-
aura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0 18:54:20
-
纽瓦克海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0 10:29:16
-
我要生气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0 10:26:10
-
滚刀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0 00:43:47
-
修修洒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9 23: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