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5#读丰子恺《无宠不惊过一生》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封面上的小字我们都早已烂熟于心,但先生是真正的践行者。

蚕妇吟
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大姊索诗
清·袁枚
六旬谁把小名呼,阿姊还能认故吾。
见面恍疑慈母在,徐行全赖外孙扶。
当前共坐人如梦,此后重逢事恐无。
留住白头谈旧话,千金一刻对西湖。
一拿起丰子恺先生的这本《无宠不惊过一生》就爱不释手,用了一个小半天和一个晚上读完了,一早起来又意犹未尽,重读了其中的几篇。
然而,想写一篇读后感却并不是很容易,脑子里来来回回起了好几个头儿,却总觉得写不下去。因为这本书于我有太多的感悟,深入脑髓,沁入心底,却不知如何表达。
思量半天,我想先从文字本身入手吧。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太美妙了,准确,洗炼。读起来非常享受,我油然生出一种感受——“舒舒润润”,文字的表达非常舒服,这源于先生广博的知识,他写生活,写作画,写人物,写感悟,古诗文信手拈来,中英、中日文字和文化的对比和差异随意切换,他把一天的生活比作一个乐曲,进而用乐理知识对一天的天气、事务、意外、福祸进行一一阐释,懂音乐的读书人可能会有更深的感悟。
他对场景的把握,对细节的描摹,总是让人印象很深刻。
《忆儿时》一篇中,他写到小时候家里春天养蚕抽丝的情景,他说,最使自己快乐的是“那时候家里非常的空气”,丝做好后,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他写小时候父亲吃蟹的场景,“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像画一样一一呈现,读起来既不觉得琐碎,又让人觉得很亲切。
文字之外,先生的思想让我感悟颇深。
他有清醒却不弃世的豁达。他从《晨梦》中“真实的我”与“虚幻的我”的切换,写到一句俗语“人生如梦”,他说,意识到这个问题,给人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保暖的愉快,恋爱的甘美,结婚的幸福,爵禄富厚的荣耀……”都是虚幻的,都将在醒来的那一刻坍塌,对此,先生是“痛感而承认的”,然而,在正念凝聚心头的时候,他“毅然起身,披衣下床”,抛弃妄念,找回“真我”。
他在《渐》一文中写道“渐的本质是时间”。他说人、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因为“渐”,使得人毫无察觉,以为今天的自己还是昨天的自己,这一刻的自己还是上一刻的自己,“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然是我,我没有变,……”
因为人生太漫长,导致瞬间或短时间的变化看不到,也就对人生没有通盘的把握,会迷惑于局部,他接着举例说人在乘船坐车的短时间能做到礼让、恭谦,是因为人能在短时间看清事情的缘起和结局,因为看得清,所以也就想的明白。他认为,“大人格”的人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能“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可以看出,先生深受佛家思想影响,也秉持着清醒不弃世的积极态度。破除“渐”的迷惑和在晨梦后“毅然起身,披衣下床”行为是相一致的,他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看清人生的本质,积极而为。
他的文字,他的思想,澄澈质朴。书中,他对亲人子女的挚臻之情,对周围人事物的通达之感,无不一一跃然纸上,极其细微,又无比宏大,读这样的文字,于脑是一种舒润的享受,于心更是一种澄净的涤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