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0读书笔记
几乎什么也没做的2020年即将过去了。去年这个时候我踌躇满志地写完一整年阅读的“战利品”和年度总结,展望下一年,怎么也没想到2020年会以这种平淡与痛苦交织的方式走向尾声。也许“平淡”和“痛苦”都显得不够共情——前者对前半年的中国来说好像有点残忍,后半截对这一年无甚成就的我,又好像加戏得有点频繁。
前几天我和航子聊天,给她截图看了我2019年和2020年阅读内容的变化。去年的日本文学和推理小说标签被社会和社会学占据。这种变化当然不是我自己决定“我要把读书的内容变高级一点”(更何况推理小说和社会学本就没有高低),反而更像我自救过程留下的印记,深深浅浅,忽明忽暗。而我怎么会忽然滑入“需要自救”这个境地的,连我自己都不甚了解,只是在蓝老师突然对我说“你要不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和妈妈说“下次再觉得想不开不要瞒着一定要告诉我们”的时候有点恍然。
其实深入其中,只是觉得难受,并不觉得异常。过度关注内在世界带来的感受颇为飘渺和虚无,钝化了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蓝老师说我”只有身体活在现实世界,大脑在其他地方“,粗暴但挺准确。或许潜意识的我比沉迷内心思索的我更敏锐,促使我去找那些能解救我的书,又或者这些书才像桨和帆,让我在一望无际的内心世界里越走越远。孰是孰非,谁能知道呢。
废话已经太多了。2020年,如果非要给我的读书理出什么主线,那么其中一条就是内心世界的思考、毁坏和重建;剩下的一条,就是俄罗斯文学。
我思考的起始点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世界上有许多人喜欢表现得让别人觉得他们很了不起,这些人最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总是忽略了真正的自己、原来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去年前年,读书读小说读网文,我很不喜欢读非虚构写作。我喜欢读别人的故事,因为想到自己会让人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一直没有长大过。但是人就是这样存在于世界上,不好的感受就是那样横亘在前进的路上,无论从哪个角度逃避,最后都会有痛感。在这样的痛感的驱使下,在这样一句话的驱使下开始了思考。
很难说考虑美妆护肤、明星八卦与思考自身存在的“高低雅俗”的界限是哪里。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界限,因为探索自己的内心并不为世界增值,即使是“自己的内心”,也是“不会给予答案的迷途”。
但是我却没有把它读完。我今天终于把它读完了:
有一天你也会有和我一样的经验,说不定比我的经验更痛苦,事后更后悔。“不过,润一,就算发生这样的事,对你来说也不算损失。单看那一件事,当然会觉得不可弥补,可是,只要你感到后悔,并且因此而深刻了解做人重要的道理,就不枉费你有那样的经验。往后的生活也会比以前更好、更有深度。因为你会成为比以前更成熟的人。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可以对自己感到绝望。只要你重新站起来,获得重生的你变得更成熟的部分——总有人会明白的。
同样地,当人不处于身为人应有的正常状态,内心才会感受到痛苦和煎熬,让我们知道出了问题。因为内心感到痛苦,我们才能在心里好好认清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读完才知道有的书,开始了就该读到结束,也许这样反而思索的烦恼会少一些。这应该不是解答问题的终极答案,但充满关怀。
在这样的情形下,读到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我在疫情之前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承认自己只是被畅销和书名吸引并不羞耻,承认自己佩服塔拉也不羞耻。塔拉在这个家庭的每一步都是逆风前行,她冲破了思想控制、情感控制,在真实但有条件的爱里反复试探靠近,又反复受到恐吓和制裁。但她其实不怎么需要怜悯。即使在最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她的行为也包含着强烈的意志力,不管这份意志力的方向是正确还是错误。一旦她找到真的方向,找到合适的土壤,如此迅速地,她就拥有了世俗意义的「优秀」,超越许许多多正试图怜悯她的人。这个方向就是了解世界的真理,了解历史的真实,拥有解读世界的能力,就是教育。
我在读这样的自传时总是忍不住将自己与之相比较,并且想问自己为什么无法拥有这样强韧的意志力,做不到这样的成就。最后我给自己留下了一句话自省:“在解脱痛苦的自救行动里,没有一步是是容易的。”
这是我自己写的,希望它能成为我冲破藩篱的枪,但这么一年下来看,我还没成功。
疫情到来之后,围绕疫情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包括以瘟疫为背景的《面纱》和纪实作品《血疫:埃博拉的故事》(《鼠疫》去年读过了),还有因为方舱小哥而声名大噪、传得玄乎其玄其实根本没有遭下架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各有其精彩的部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人会被大环境影响。我在这个时候,几乎已经不怎么思考“个人”,全身心都被武汉和疫情牵动,为了这些事情产生喜怒哀乐。
人类的命运相连很神奇。疫情破坏了我所认知的过往的世界。我以为爱会治愈,实际上滋生了更多的荒唐和仇恨。福山在Twitter上转发方舱小哥读他大作的推时,肯定不会想到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上演的桩桩件件几乎都需要他再写一本《历史的终结》补丁3.0版;而我也不会想到上半年还在被宏大叙事支配的我,下半年就目睹和体会到这么多微小又确切的颠沛流离。而与这些相比,我个人的烦恼似乎又更渺小了。
时间在逐渐恢复的秩序里向前冲进五月的时候,我开始读《内向高敏者》。实际上,我的低潮就是从5月开始,横跨了整个夏天,一直到染上冬天的寒意才停下。
没想过要给自己下“内向高敏者”这么精确的定义。我是非常认可精神暗示负面力量的人,始终觉得一旦我如此自称,那么属于“内向高敏者”的困扰就将真正成为我的困扰。
我承认我不爱看这本书,也对所有教导我该如何生活的书都拥有警戒心理。但我也承认至少有三次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是因为我真的受到困扰,前来寻求答案。
对我这样的人而言,方法论远不如心态翻转来得有效。所以前几次我得到的帮助,怎么说,只能管一星期用。我寻求了一些其他的帮助,花了一些时间来扭转心态,逐渐接受了现在的自己。到了这个时候,这本书对我而言变得更有益了。我受到了新的启发,也发现了一些和我养成的疗愈方法相似的策略,比如写日记,比如做计划。
这本书给了更多,像我这样有点不合时宜有点笨拙,但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怎么生活于世的方法。
而我提到的“心态翻转”的力量,其中之一是一张专辑,直接开启了另一段奇遇;另外则是一本书。
这本书就是我完全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翻开的《为何你总是会受伤》。这样的名字我在书店看到都会快步走开。我是完全不相信畅销心理书的那种人。也许因为学过心理学的皮毛,所有畅销心理书在我心里,不过是歪解心理学名词+耸人听闻案例的移花接木式的现代跳大神。
但我看完了。也许对我来说,简单地说“这可能是心理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存在的无价值”也足够将我从苛责和痛苦中解救出来了。能完成这个意外的使命,也足够了。我也经常真诚地想知道为什么有人就是可以乐观无忧地活在世界上。重要的一点是,我并不想用自己长期陷入忧郁和焦虑的事实来某种程度上获得自己存在与世界上其他人的不同之处的优越感或独特感,也觉得自己离抑郁尚有一段理智可以控制的距离。我相信我还没有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我还在笑、还在坚持关注身体健康、还在尝试感受生活的细节。至于寻找解决的方法,扭转困境,那也许是其他书籍的任务。所以我还是谢谢武志红老师。
到此,我在书籍中寻找的力量都已经到位,只差了最后一本,而恰恰是最后这一本书,可以说直接颠覆了我所有的心理认知,像鞭子一样抽在我身上,甚至留下疤痕一样显著的鲜明的回忆,以至于现在我的心中也时常浮现这样一句话。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我是那位青年,我真的是。我和他一样迷茫但是倔强,和他一样明明痛苦,但不肯接受抚慰。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听起来真的很老套、真的很鸡汤,是不是?
这些话很像阴天里云上的太阳。你知道它存在,然而只有真的看见它,才能意识到太阳散射的光芒到底有多刺眼,到底有多让人不能直视。对我来说也是一样。我只有真正听到有人对我唱“I should love myself”,真正看到“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才像视网膜接收到光线那样真正接收到其中的含义。
我写过对自己充满自信的耀眼的雏鹰,写过坦坦荡荡过自己人生的明星,这些在我笔下熠熠生辉的人,无非是我心中的投影。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但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这样的人。我的生活在一场场加班里支离破碎,只剩生存,剩下的力气却都用来责问自己为什么摆脱不了现状。我在自责的漩涡里兜兜转转,什么都丢进去了也泡不开,直到突然意识到这个漩涡,只是阴影。
《被讨厌的勇气》,如闻惊雷。
那之后的所有生活,都显得平静很多。当然,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摆脱过度思考(也许)带来的影响,也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同我一样,但我确信自己已经好转很多。感谢各种各样的书,感谢命运让我遇到的音乐和阅读。感谢蓝老师在每一个失意的钻牛角尖的迷航的夜里以体温和拥抱陪伴。认真生活很好。
再空一点篇幅来写俄罗斯文学。其实今年读的文学作品范畴比俄罗斯文学要大不少,包括博尔赫斯、特德姜还有一些文学经典的作者,都是佳作。但我最喜欢俄罗斯文学。
首先还是《金蔷薇》,直接打开了我读俄罗斯文学的大门。当然也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但这样享誉全球的经典名著在我心里并不直接归入俄罗斯文学里。
用三个字表达《金蔷薇》的读后感:纯,简,美。 读之前我是很难理解一本书怎么样“用美的语言讲述写作的观点”,又怎么样“体现对人民对国家无限的爱和关心”还能保持美,我不喜欢在文艺作品中看到政治形态的痕迹,这是我一个普通读者的有色眼镜。但好几段文字里,我确实感受到这种爱的美。
作家在其中一段里写:“我们走的这条道路是通向黄金世纪的道路。这个世纪是必然会来到的。当然,遗憾的是我们活不到那一天。但是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因为这个世纪的风已在我们周围飒飒地吹响,使我们的心跳动得更加剧烈了。 ”
看到这返回去查了一下作家生平,去世时离苏-联-解-体尚久,就理解了他字里行间的对新时代的无限憧憬和期盼。那个已经彻底消散的世界里生活的人所思所想就这样真实地展现在眼前。也许你可以讨厌政治,讨厌这样一个国家,但面对纯然的期盼,很难不被打动。
而《金蔷薇》里盛赞了《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这样一本书。我看过蒲宁的生平再读的《阿》,即使查阅了资料,我至今也搞不清楚本书的自传成分到底有多少,只知道医生的女儿确实只和蒲宁谈了几年恋爱就分手了。即使这个故事是完全写实的描述,也是蒲宁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人的文学成就和他的生活态度、生活状态都没有关系。惊才绝艳的作品也可以出自一个招猫逗狗醉生梦死的落魄贵族之手。他可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但不影响他的作品很好。
以前我是怕读美文的,我宁愿看平淡无奇的语言,也不想经受看大段大段景色描写神游天外的折磨。蒲宁某种意义上治好了我的景色恐惧症。他的风景描写在本书的任何角落都有痕迹,是很豪横地挥洒自己对景色的描述的。但他的风景是很“活”的。我记得在看《鼠疫》的时候我说加缪的文字特别动态又特别电影,蒲宁也给我这种感觉。景色不是僵化的,而是流动的。视线所及,庄园、老树、天空渐次出现,逐渐成画,再动起来,很神奇。他快乐的时候,火车的风景是快乐的,呜呜叫也是有干劲的;他悲伤的时候,火车在大雪纷飞的夜里不堪重负地前进,老迈而寒酸。夏天的天空是油画,冬天的天空是暗淡和苍白。所有这些描述,都在脑海有其归处,既是美丽,也是真挚。
蒲宁流亡的背景让我误会他对俄罗斯并不深爱,但他对俄罗斯的爱反而是赤裸的。借着观察他人的评述之口,说过很多次。这又让我找到熟悉的感觉,是《金蔷薇》里那种感觉,我爱我的国家。虽然我是悲观(乐观)主义者,但我毫不掩饰。这又让我产生一种茫茫然的羡慕。但羡慕什么,我也没想得很清楚。
随后读了眼熟很久但是一直没下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名鼎鼎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托我们航斯妥耶夫斯基的福,我对陀可太眼熟了,但盲读下来没想到是这样的。陀给了我明显的明显的压力,总有文字化刀枪之感。巨大篇幅的人物描写,内心感受,独白自陈,又涉及众多宗教观点和内容,路边随便捡个人都能长篇大论,出口成章仿佛思考了一个世纪,稍有不慎就迷失其中,倒头重读。他的大量文字又和《阿》不同,人物对话极多,更多借人物对话之口进行观点输出和博弈。
又“糙”又“凶猛”,仓促结尾也令人遗憾。我为这本书写了很长很长的书评,就不多说了。
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很快又找回蒲宁来读。真神奇,我读得最多的,真的是蒲宁。连读了《苏霍多尔》和《林荫幽径》两本书。
《苏霍多尔》的爱是奇特的,恨也是奇特的。贵族的庄园之所以失去生命,是因为新时代已经来临,就像男主人转眼也会变成列车员。苏霍多尔亲身穿过时代的洪流,被拆成一身骨架,成为一抹剪影。故事是如此简单,只是蒲宁把它写得像一首弥漫的哀歌。
后读《林荫幽径》,其实并不那么认同蒲宁自陈“(《林荫》)是一生中最好的集子”的观点,还是更喜欢《苏霍多尔》一些。
我喜欢蒲宁写人细腻的生活。这背后的时代变化并不疾风暴雨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只是当它降临时,人们常不知道它的尖锐足够慢慢地把人生划得鲜血淋漓,而当伤疤愈合时,命运的形状早已刻在肉体上无法回复如初了。
《林荫幽径》之后,又读了《罪与罚》,只是停在第五章就没读下去了。(俄国人的名字读起来真累啊)随后就读了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各种风格夹杂,不过都是好书。
写到这就差不多结束了。想写的,都已经写完了。无论是在总结式的文章里再一次去探讨所谓「心灵地图」到底是怎样的,还是说说今年读书有什么样的变化和进步,都说到了。如果说还有什么不满足,就是不在这两条主线里的一些好作品还没提到,例如《失明症漫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老妇还乡》《红拂夜奔》《呼吸》《你一生的故事》《小径分岔的花园》《枪炮、病菌与钢铁》,大概这些是我觉得不读可惜的。其他的,都要逐渐消散本来的面目,模糊地成为我“2020年的陪伴”中的一员,封存在豆瓣和我的记忆里,支持我继续一点一点、慢慢地读书、思考、与这个世界对抗、与这个世界和解,继续我迟缓了十多年的成长。
日记提到了15本图书
- 15本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