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部电影(像第十放映室学校)
一、电影评价的参考系 从电影评价的主体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学院派,主要是专业的学者和影评人,可参考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和欧洲三大电影奖项;二是电影观众,最有参考价值的是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简称IMDb);三是中国电影人,包括大部分导演、编剧、评论人,主要的代表是国产商业大片的导演和编剧。 其中前两个评价主体代表了电影评价的主流,二者对电影的评论基本相同。第三类主体代表了电影评论中的非主流,用一句骂人的脏话就可以将这类主体清楚的表达出来:“你丫才是拍商业大片的呢,你们全家都是拍商业大片的!” 前两个评价主体偶尔也有冲突的时候。最突出的表现是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授予了《阿甘正传》,这当然无可厚非,阿甘正传在艺术性上堪称完美,思想主题足够深刻。但当年的提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截止2011年7月2日,IMDB评分为9.2分,高居IMDB排名第一位。而阿甘正传评分为8.6,排在第31位。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阿甘正传顺应了美国当时的文化和思想潮流(当时美国盛行关注弱势群体,有人调侃,只要是拍傻子,就能拿奥斯卡奖,如《雨人》、《不一样的天空》等等),串联起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阿甘正传》其实是奥斯卡顺应美国社会长期弥漫的强烈的反智情绪和抚平越战伤痛呼声的产物。出了美国本土后,阿甘正传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电影观众在情感上和思想上的认同。我看《阿甘正传》时,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后半部直到现在也没看,而且在有生之年也不准备继续看了。原因很简单,这个是一个成年童话,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但未必会引起我的共鸣。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上总是聪明人更容易活下去,聪明人更容易产生公平、正义、真理的信仰。与未经尘世诱惑和洗礼的单纯,经过苦难磨砺和洗礼的单纯才是人类思想进步的终点。《阿甘正传》在奥斯卡的胜利,是学术派的胜利,是美国思想和文化的胜利,但那只是美国的文化和思想。代表人类普世价值的《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稳居IMDB排名的首位,是因为电影讲述了人类思想和情感中的共性的东西,电影中传递出的人性的救赎能够在最黑暗的监狱里熠熠生辉。当然,《肖申克的救赎》当年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从这点上看,这部影片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与《阿甘正传》不相上下,只是因为奥斯卡本身固有的“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才使得《肖申克的救赎》成了影迷心中永久的遗憾。那一年的《狮子王》、《真实的谎言》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影片。 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拆弹部队》和《阿凡达》。目前,《阿凡达》在IMDB上排名182位,票房无敌于天下,而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则不见踪影。其实,这两部电影放到其他年份,几乎都不能获奥斯卡,这年实在是没有太好的影片了,所以只能矬子里拔出一个《拆》。纯粹从技术角度将,《拆》比《阿》更有资格获奥斯卡,无论是服装、台词、情节还是人物角色。但是《拆》的思想性和《阿凡达》相差十万八千里,《拆弹部队》完全是美化伊拉克战争,而《阿凡达》是在反思和批判伊拉克战争及美国的中东政策。这年的奥斯卡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缺乏了艺术具有批判现实的勇气。在《拆弹部队》中,我完全无法认同主人公这个战争犯的行事和思想动机。战争应该是让人们用来反思的,不是吗?怎么能够成为一个精神病发泄欲望和情绪的场所,怎么能成为一个变态挑战自己赌博心理的地方,所以从思想性上,《拆弹部队》是毋庸置疑的大烂片。但《阿凡达》也不用不服气,放在任何一个年份,这种影片连最佳影片的提名都得不上,除了视觉,还有什么?剧情、台词、角色,一无是处。 大部分而言,奥斯卡和IMDB是差不多的。如《教父》系列、《指环王》系列、《飞跃疯人院》和《卡萨布兰卡》等等。所以,评价一部电影时,奥斯卡和IMDB是我们重要的参照系。 二、评价标准之故事 故事是评价电影的最基本的标准,因为电影和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一样,最基本的是要讲一个有吸引力的、完整的故事。故事是电影的基础,也是电影最基本的要素,没有故事,观众看什么? 电影的故事可以从两个层面评价:一个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二是导演(编剧)讲故事的技巧。有时候,一部没有什么思想主题、没有什么影帝影后、没有什么电影特效的电影,但是有一个足够精彩的故事,有足够的戏剧冲突,同样能够吸引观众,成为一部成功的影片。如《两杆大烟枪》、《恐怖游轮》、《非常嫌疑犯》、《低俗小说》、《蝴蝶效应》、《电锯惊魂》等等,国产的有《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就是故事足够精彩,让你从电影开始的那一刻就无法再离开椅子,一直到电影结束的时候,才开始恍然大悟,甚至还想再看几遍电影,重温一遍情节,寻找各种细节和暗示。 网上大多数人把《穆赫兰道》排在高智商电影的第一位,认为这才是故事片的翘楚,更有装逼甚者,从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来分析这部电影,装的已经有了点清尘脱俗的味道,看的我直反胃。其实,《穆赫兰道》只不过是讲述了一个女精神病做的一场噩梦。导演故意玩弄观众的智商,把一个本来谁都可以看得懂的电影,讲的谁都看不懂,然后装逼的叫嚣:“只有看过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的人才能看懂本片”。观众被耍了一通之后,为了在其他人面前装逼一下,纷纷跟风的从《梦的解析》角度分析这部电影,然后吹嘘这部电影有多牛逼,好像自己分析明白了,就更牛逼似的。这个情景你眼熟吗?和中国现在社会中的某些场景,多么的相像! 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故事能够让观众看懂,故事精彩的电影不是让观众看了十多遍还不懂,非得要看影评,才知道电影讲了什么,才知道被导演这孙子耍了。尊重观众的导演,电影情节再复杂和离奇,最终看完之后,观众都会明白故事的始终。导演在故事方面的构思或者技巧性的编排,都是为了将观众牢牢的按在椅子上,故事的结尾会给观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在电影的结尾,把观众带到高潮。而《穆赫兰道》完全是导演一个人的自慰游戏,导演自己高潮了,自己爽了,但是让观众云里雾里,完全没把观众当回事。我真想当面问问导演:“你妈妈的!该摸的摸了,该吻的吻了,前戏做的完美无缺了,贫尼已经湿了。但是,我都不知道你这个秃驴最后射还是没射,你就穿衣服走人,你什么意思?贫尼的钱白花了?你丫是不是中国国家足球队的,90分钟不射?” 好莱坞最典型的讲故事的技巧是,在电影的开始就设置一条主线,设置一个贯穿全片的剧情冲突,围绕这个冲突,展开情节,经过各种曲折后,到电影结尾的时候,冲突解开。在故事层面上,国产电影和国外电影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候我甚至怀疑导演和编剧们故意不想好好讲故事,不然怎么解释呢?在这个芙蓉姐姐已经开始减肥,凤姐已经想整容的时代,中国导演和编剧们讲故事的能力还是一如既往的糟糕,那只能说明他们实在是不思进取。幸好宁浩给我们带来了《疯狂的赛车》《疯狂的石头》,虽然有模仿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的嫌疑,但毕竟故事精彩绝伦,情节设置巧妙,逻辑丝丝入扣。但更多的国产电影,故事性可以用没有故事来形容。代表作如《赤壁》,有人说:“烂片有两种:一种是赤壁上,一种是赤壁下”。赤壁本身是一个极为精彩的故事,1995年电视剧《三国演义》里赤壁的部分,单独剪辑出来,都可以作为电影了。而吴宇森在几个小时的长度了,却几乎没讲出故事来。还有一些编剧完全忽视故事的合理性,代表作如《游龙戏凤》、《江山美人》等,就不再多说了,这些只在童话里出现的情景,被编剧和导演毫无忌惮的放到现实中,让我看的心底暗暗发凉。 故事性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能有硬伤。在这点上,《穆赫兰道》又成了反例。可能是导演没做过梦,或者没有做过正常人的梦。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谁做的梦,做梦的主人一定会出现在梦境中,或者以第一视角看自己的梦境。这是做梦的常识。在影片中,女精神病的梦中,竟然出现了和女猪脚完全不相关的梦境(如电影中的导演发现妻子奸情、女二号如何出现等戏),而且女猪脚也不是第一视角观察,这完全违背了做梦的常识。因此,作为支撑全剧最重要的线索的梦,出现了这么明显的错误,可见本片之烂。(顺便说明:这个漏洞是本人发现,并对该发现具有最终解释权。) 在一些剧情非常强的电影里,故事方面偶尔也会出现纰漏,但只要不足以影响剧情和逻辑,大多数观众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故事中的漏洞影响了剧情,这种错误是不应该犯的。电影《非常嫌疑犯》中,最后的一场戏,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戏,也是支撑整个电影的一场戏中,按理说口水金所坐的位置,不会看到对面的墙的“SKOKIE”几个字母。我仔细的分析和预测过,口水金离墙大概3.5-4米,板子上的标志SKOKIE的大小大概为10-12号字。这么远的距离是不可能看清这么小的字的。这个细节已经影响到了电影故事方面的逻辑性,因此,也成了这个精彩故事中的最大遗憾。(同样顺便说明:这个漏洞是本人发现,并对该发现具有最终解释权。) 国产电影中故事方面的逻辑硬伤更是比比皆是。就拿大部分观众都热捧的《让子弹飞》来说。剧中,姜文为了加深戏剧冲突,安排一场剖腹验米线的戏。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广东佛山,后来被金庸成功的融入到《飞狐外传》里,金庸巧妙的串联,使得戏剧冲突十足,并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一条主线,对主人公的形象刻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剧中,锺四嫂一家与凤天南相比,是绝对的弱势群体,被人讹诈之后,有些疯癫的锺四嫂为了证明清白,只能剖腹验鹅肉。金庸改编了这段戏,人物设定合理,剧情符合逻辑。 然而姜文把这场戏搬到《让子弹飞》中,就变的不伦不类。张默饰演的角色是一个土匪,注意!是土匪!姜文老师,你还真以为鹅城是法制社会?还是你把鹅城当成云南高级人民法院了?人家是土匪好不好,这么有前途的职业,能拿人命跟你玩剖腹验米线? 这群土匪可不是什么弱势群体,别说多吃了一碗米线,就算张默是猪八戒,多吃了一锅,钱也是给的起的。只要张默不是在鹅城里扶起了一个摔倒的老太太,这点钱算的了什么呢(谢绝联想)? 人家当时记错了,现在补上那一碗的钱,不就完事了吗。人哪能没有记错的时候,人哪能没有带不够钱的时候。而且米线店老板又不是中国某些银行,人家不和你要利息,更不能光利息都能要得你倾家荡产,老板只是要那一碗米线的钱。张默就说自己忘了行不行,把老板的米线钱补上(反正土匪不差钱),然后把打车钱给报了。不就完事了吗?无论如何也不至于非得瞪着眼睛喊:“我就吃一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什么?你不信,老子剖开肚子给你看看,你数数这带着血和粪的米线,够不够一碗”。这种人不是脑残吗? 姜文老师此时毫无大脑的、生搬硬套的王霸硬上弓,结果弄的不伦不类。导演应该仔细想想:要是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都有张默(角色名字记不住了)这种觉悟,那中国得提早100年进入文明会。 三、评价标准之主题 古人云:“文以载道”。电影作为众多艺术形式的一种,虽然没有表达思想的义务,但是有表达思想的权利。电影中的思想和主题,通常能够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带给我们享受的同时,带给我们更深的震撼。其实,电影和小说一样,并不仅仅是娱乐的功能,还有教育和宣传的作用。导演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性,把自己的思想和普世价值观,传递给看电影的人。 好的电影,不仅可以在故事和艺术上做到极致,在主题上同样让人深思。如《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人性的救赎,《勇敢的心》表达了人对自由的向往,《断背山》道出了作者对同性恋的理解和关怀,《撞车》传递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拯救大兵瑞恩》反思了战争和生命,《指环王》让我们认识到了欲望、希望和友谊。 从主题层面,国产电影和国外先进的电影,同样有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是可以看得见的了。最近几年,国产电影在主题性上最突出的莫过于冯小刚的《集结号》了。在影片中,冯小刚对战争中牺牲的价值、对尊严和荣耀的思考,值得每一个观众去深思的。主人公可以自己不要荣誉,但是不能让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没有名分,这种抗争的意义堪比战场上、硝烟中的拼杀。导演在主人公身上表现的思想,牵动着观众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那根弦。这部电影的制作和表演也可以说是近几年中难得的佳作,只是人们都当商业片看了。 很多时候,观众对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多少都会有些误解,如《金刚》、《让子弹飞》。网上有些调侃《金刚》的话:“看了《断背山》之后,发现性别不是问题;看了《金刚》之后,发现物种不是问题”,“男人应该像金刚一样,站在世界最高的楼上,为心爱的女人打飞机”。从这些句话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认为《金刚》是描述金刚和女猪脚之间的爱情,如果光从表面看的话,还真有点那个意思。但如果仔细思考,仔细琢磨彼得杰克逊的意图,你就会明白,《金刚》其实描写的是英雄的孤独和英雄的反抗。从古希腊神话开始,英雄大多数都是孤独的,尤其是内心深处的孤独。女猪脚的出现,对于金刚来说,仅仅是让自己开心的玩偶,当然属于自己的东西,决不允许别人侵犯。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宠物,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金刚大战恐龙,金刚大战飞机。 四、评价标准之角色 角色(这个词读juese,而不是较色。港台人没文化,总读错别字。不过对娱乐圈的认识到是很准确,知道“无色情、不电影”)很重要,一个好的角色甚至可以拯救一部电影。电影从本质上,还是表演的艺术,特效再好、画面再精致、故事再精彩,也都是为角色服务的。因此,奥斯卡中角色的奖项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角色的好坏:一是角色本身具有的特质;二是演员的实力;三是角色的行事动机。经典的荧幕形象,比一部经典的电影更容易让人记住。我记得金庸先生曾说过,电影、小说或戏剧,故事情节归纳总结起来不过几十种,这些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塑造形象。话题稍微扯开一些,金庸先生在塑造形象上,几乎做到了武侠小说的极致,故事中的主人公没有任何雷同,尤其是性格方面。而古龙则差的太远了,陆小凤、楚留香等等,都差不多,如果将《凤舞九天》里的陆小凤的名字ctrl+V成楚留香,故事没有任何不妥,人物角色的行事动机一律相同,没有目的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如果你把《神雕侠侣》里的杨过换成郭靖,那就完全需要编另一个故事了。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太大了,同样一件事,杨过做的,郭靖未必会做。这就是塑造角色带给观众的魅力。电影塑造好的角色比比皆是,汤姆汉克斯的阿甘、达斯丁霍夫曼的雨人、马龙白兰度的教父、海伦米伦的女王、约翰尼德普的海盗船长、张国荣的程蝶衣等,这个名单太多了。有时候是演员成就了角色,有时候是角色本身成就了演员。 五、评价标准之技术 这个标准包含了很多层面,如视觉效果、艺术指导、服装、摄影、剪辑、音效和配乐等。电影毕竟是一门艺术,这些艺术指标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技术标准与前面三个标准比起来,更像是化妆和容貌的关系。有一句话说的好:“世界上只有懒女人,没有丑女人”。一部电影也是如此,如果电影即没有故事,也没有主题,角色还一般,那干脆就在艺术上下功夫吧,把视角特效做到极致,用震撼眼球的方法让观众心甘情愿的掏钱走进电影院。所以说,丑点没关系,好好学会化妆,如果化妆都解决不了,不还有整容吗?胸小点没关系,好好学会挤挤,如果挤挤都挤不出乳沟,不还有隆胸吗?凤姐都能整成蔡依林,你凭什么做不到?《变形金刚》、《阿凡达》、《蜘蛛侠》、《指环王》等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指环王》是属于化了妆的奥黛丽赫本,从骨子里就是美人。 有很多人误解,以为电影艺术主要就是视觉特效。国内导演看完《阿凡达》之后哀叹:“中国电影和国外电影技术相差一百年。”我想说这话的脑残导演甚至没弄明白电影的技术都包括什么,以为视觉效果就是一切。视觉效果确实重要,给人们的直观震撼也最明显,但还没有重要到让国产电影遥不可及的程度。服装、摄影、剪辑和配乐等同样重要,不然,奥斯卡设置这么多技术性奖项干嘛?李安的《卧虎藏龙》不是以中国的班底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音乐吗?技术可以花钱购买,可以模仿,《集结号》正是请了韩国的爆破团队,才成就了逼真的战争场面。但是电影中的那种内涵、情怀,电影工作者对艺术的认真态度,才是国产电影和国外电影最大的差距所在。说到底,电影的艺术还是为故事、主题和人物服务的,前面三项才是电影最重要的部分。 也正因为人们过多看重视觉效果,很多人把《阿凡达》放在艺术的高不可攀之处,反而把《指环王》贬低的一塌糊涂。从艺术上看,《指环王》只在《阿凡达》之上,除了视觉效果方面,其余的完胜。不用不服气,《阿凡达》仅获得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摄影三项。而《指环王1》获得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配乐;《指环王2》获得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指环王3》获得最佳歌曲、最佳剪辑、最佳配乐、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化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8项技术性奖项,三部合计共获得14项。如果《阿凡达》和《指环王》在同一年评选,《阿凡达》除了视觉效果之外,基本上会全输给《指环王》。这就是为什么奥斯卡评委会第一次把最佳影片颁给了一部魔幻电影。 由于本人不是专业的电影人,所以对于艺术指标不敢过多评价。 六、结束语 本文中对某些电影的评论,可能会伤害到一些人,我可以想象的到,这些人不屑的撇撇嘴:“你丫吹的天花乱坠,牛逼你也去拍电影啊,你拍的还不如人家姜呢!”就像我们骂中国足球队踢的臭的时候,这些人说:“牛逼你去踢啊,你TM还没我踢的好呢!”其实如果水平不行,就有一个敬业的态度。不要浪费着我们纳税人的钱,霸占着放映资源,就拿出一堆shit来孝敬各位衣食父母。别把观众当傻子,更别由看不起观众到看不见观众。天赋人权,难道我连评论的权力都没有了吗?难道我是生活在神奇的国土上吗?难道我是生活在充满奇迹的国家里吗?”你可以不同的我的观点,但是你不能说我没有资格和权利评论这些电影和这些人,对吧? 作者:这名字俗 注:很多年前在论坛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现在找不到了,就把它整理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