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建筑学校申请与转校记录
事实上我觉得我可能比大部分人包括在德国上学的人更了解德国建筑院校了(笑),主要是拜个人的申请经历和转校经历所赐了。正常入学申请了十所,一学期转校申请了两所,二学期转校申请了三所。
转校已经过了两三个月了,记忆开始模糊,感觉还是抓紧记录下来比较好。
入学申请 2019年6-7月
基本上把所有能申请的学校申请了一遍,出了亚琛工大本科需要Testas考试成绩,已经来不及考,魏玛包豪斯说没有德语语言成绩不允许申请(其实他们的入学考题我都做好了的),以及美术类院校在四五月份就已经差不多结束报名,得开始申请签证去参加入学考试,根本来不及。
我在19年7月份得时候还没有有效得语言成绩,DSH的成绩是9月份呢才拿到的,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当然也因为语言成绩和超低的绩点,学校几乎全灭,只有Kassel, Cottbus 给我发了条件zu,KIT给我发了预科的邀请,TUM给我发了面试申请。
我虽然作品集个人感觉非常不错,但面试确实是一团糟,加上绩点也算入平均成绩,总之最后差了10分被刷了。跑去KIT求情,KIT说可以破例允许你读艺术史,不然就是读半年到一年的预科,过了考试就能读KIT。想了想还是算了,因为有了语言成绩,Kassel和Cottbus都允许我入学了。最后还是去了Kassel,主要考虑还是东西德的状态。
转校申请 2019年12月-2020年1月
其实申请完才发现,第一学期的转校申请是非常没有必要的。因为第一学期末申请的时候德国的成绩单还没有出来,那么拿出去申请的成绩还是依旧国内的成绩,除了作品集的更新。
当时只想去TUM和Uni Stuttgart,所以只申了两所。不出所料,又进了TUM的面试,面试的教授还夸了我的作品集。但结果又被刷了,差了3分.... 斯图加特原则上是不允许第一学期转学的,因为没有第一学期的成绩,就是判定材料不齐全,根本进入不了审核材料的阶段。
事实上,我当时不应该只把眼光局限于这两所学校的。主要还是没有全面地研究各个学校,I mean,没有去深入了解学校地教席设置,课程安排,发展倾向。择校标准还是哪个名气大去哪个,虽然事实上TUM和斯图的毕业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德国就是金字招牌。
这一次申请的优势在于,我拿到了语言证书,在德国上了一学期,作品集上跟建筑相关的内容占得更多了。现在想想也应该申请一下达姆的,毕竟达姆也是非常看重入学作品集的。
转校申请 2020年7-8月
因为Corona的原因,德国学校申请的截止时间延长了整整一个月。确实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9月份就出第二学期的成绩了,我在审核材料阶段还把第二学期的成绩补交上去了,虽然不知道这能不能增加录取率。
前面两次的失败,让我开始把眼光放到全国的院校。花了点时间去扒每一个感兴趣院校的教授的老底,基本上他们的毕业院校和工作经历都能够在网上找到。最后锁定了几所院校,TUM,Uni Stuttgart, KIT, TU Berlin, TU Darmstadt.
Brauschweig的几位教授也非常不错,可惜他们当时还是按照7月15号截至申请。本来以为全国统一延期,但是不少学校包括艺术类院校还是按照平常时间段来安排。
TUM说我前面已经申请了两次,所以不允许再在本科阶段申请了。算是踩了个无知的雷,早知道第一学期就不申请了。斯图还是拒,但不太清楚是没有空位置,还是因为我的DSH,还是因为我的绩点。TUBerlin是明确说了今年新入学人数很多,没有空余位置。
所以最后录了我的就只有KIT和Darmstadt. KIT早了半个月发声明,而且后续也接二连三发了入学安排,各种事项的邮件,而达姆确实是来的比较晚,后续也没有啥表示。另外不少人也表示KIT的师资比目前的达姆要来的强。确实现在的达姆只有一位ETH教授,一位哈佛在撑场面。
择校思考和判断方法
首先,我觉得还是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但这事确实很难,特别是读本科的一般是刚踏入这个专业的新人,在判断上肯定是不如来德国读硕士的。当然我也是觉得国内读了五年建筑来德国重读本科....除非是二三本,就算你觉得不是老八校,不是985,211就是不行,也不应该重读本科。
另外我觉得建立一个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前两次的申请中的判断标准是基于CHE ranking,国际的ranking,国内的口口相传和承认度来做评价。事实就是,对我不适用。因为我一开始申请就被那几所出名的学校拒(慕尼黑,斯图,柏林),那后面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所以我还是做了更加细致的调查,列出了每个院校的教授,他们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以及研究了各个院校的教学大纲以及工作室的学生作业。
首先是教授。德国的教育还是以教授为中心,学校再好,也有拉跨或者不适合自己的教授。我选择教授的标准是先看他们的毕业院校,ETH,AA,哈佛,SciArc,UCLA,不是我学历歧视,事实就是有留学经历的德国教授上得课好一些。另外德国教授一般也都是有自己工作室,虽然工作室作品不能反映全部,但值得参考。学生作业我作为第三个参考项是因为考虑到刚上本科,对于学生作业的作评价还是有点难的。
在研究教授的时候还有一个应当注意的点是,教授的Institute的分布。比如Braunschweig的教授Staab, Schürch, Almut都是大佬,而且都是在Entwerfen方向。就是说教设计的教授都是大佬,那对设计能力的提升肯定是非常有帮助的。其他次要课程,比如建筑史之类的教授是不是业内大佬,我觉得问题不大。像卡塞尔唯一的一位ETH教授是在参数化和机器人建造方向的,如果只想学传统建筑学,那么这个ETH含量也可能不构成权重。也就是说,列好了教授的背景,也需要关注教授是分布在哪个方向上,是在设计,还是在构造,还是在建筑史,抑或是景观,城规。
教学大纲是除了教授之外,应该认真考虑的点。虽然每个学校的大框架都差不多,建筑史,构造,设备,城市,高层基本都会覆盖。但再细节上还是非常不同的。比如达姆建筑系对于Stadtebau的关注,对于Wohnung的侧重就比较明显,他们三学期开始要上3个学期的Staedtebau,还加上一个Staedtebau Studio。大部分学校也就是一个学期的Staedtebau, 再加一个同主题Studio。当然从教授配置上也能感受到教学大纲的差异的,有的学校建筑系教授少一点,多一些城市的,景观的教授,就能感觉到他们的倾向性。
另外我也会算师生比,我觉得也是可以成为参考的一个因素。虽说德国人听上去是个有组织很严谨的民族,但人多了,他们确实不太擅长管理的。我个人的推荐是 美院 > 理工院校。因为美院的人是真的少,基本上和教授的交流是非常直接的,接触也非常频繁。而在理工院校,带设计的基本都是助教,不是教授。跟教授的碰头一学期也就三轮顶多了。另外因为人少,所以个人能力的提升还是很快的,就是你没法像理工院校那样躲在乌泱泱的人群中。因为中国人也少,所以找中国人组队的可能性也很低。有些人读了这么多学期连个正常的汇报级别的德语都没办法达到。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去理工院校呢?一个理由是我已经交换过一年了,斯图美院建筑系的整个大感觉我能抓到了,那么本着多体验多作死的原则,我觉得还是去一下理工院校把。而在理工院校中我还是选择了师生比相对较高的KIT,那种一个年级150人以上的学校我觉得可以多考虑考虑要不要去。
另外就是理工院校教授总体数量比较多,铺开的范围也比较大,了解各个方向还是有益处的。
当然也是有代价的,理工院校总体的审美水平是不如艺术院校的,除非是在慕尼黑和柏林,这种有着无数美术馆的城市。但哪怕如此,艺术院校的陶冶是捆绑在课程架构中的,这是一种无意识地灌输。
总结一下,几个参考因素,教授,课程架构,师生比,院校类型,城市。
KIT 和 Kassel 的两校比较应该会单独再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