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读或者看Jordan Peterson的内容吗?
已经follow了Jordan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从刚开始的迷茫到现在逐渐找到方向,Jordan的YouTube课和书真的帮到了我很多很多,受他的指引我踏上了精神独立之路。即使现在在我情绪低潮的时候,也会找出他的视频出来看,逐渐充满力量。学到最有帮助的想法比如,你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太多人试图依赖自己的家人、伴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却忘了最终无论你听了谁的建议做出了选择,承担责任的人都是你。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做出每个决定呢?
书里有太多太多金句了,以下是我在他《人生十二法则》中的一小部分摘抄:
培养区分善恶的能力是获取智慧的第一步,这是永不过时的道理。
通过提升和发展个体,通过让每个人都主动地承担存在的重负。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社会和世界承担尽可能多的责任,坚持真理,修补缺憾,这样人们才可以减少毒害世界的苦难。
红桃王后对仙境中的爱丽丝说:“在我的国度你只有拼命奔跑才能停在原地。”不论有多少先天优势,站在原地注定失败。
我总是最先关注来访者的睡眠。他们的起床时间接近常人吗?作息时间规律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改善睡眠就是我的首要建议。什么时候睡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固定时间醒来。当病人的作息不规律时,焦虑和抑郁是难以治疗的。负面情绪调节系统和维持有序的生物钟关系紧密。
我关注的是来访者的早餐。我会建议他们醒来后立刻吃一顿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早餐,只吃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是不够的,因为它们太容易消化,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焦虑和抑郁的人持续承受着压力,为了应对失控和复杂的挑战,他们的身体一直处于胰岛素过度分泌的状态。在饿了一整晚后如果不吃早餐,过剩的胰岛素会分解所有血糖,使他们进入低血糖和身心皆不稳定的状态,并且整天如此。这样的身体只有在获得更多睡眠之后才能被重启。我有许多焦虑的来访者在按时睡觉和吃早餐之后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死亡和羞耻感恰好是两种最基本的恐惧来源。
一旦被狭隘的道德感捆绑住,那些充满同情和奉献精神但又天真软弱的人就无法运用适当的愤怒来保护自己。如果你能咬人,一般来说你并不需要真这么做。当具备完善的自我保护能力时,使用这种能力只会减少而不是增加继续使用的概率。如果在压迫初期你就坚决而又清晰地表达抗拒,那么压迫者的压迫行为就会被限制住。压迫和欺凌之所以会无情地升级,往往是因为被给予了太多空间。拒绝维护自我权利的人会和无力反抗的人一样被无休止地欺凌。
天真无邪的人常常会过度单纯地认为人都是善良的,不会真的想要伤害别人,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武力也都是错误的。但当他们遇到真正的恶人时,这些信念就会垮塌,或者带来更糟的后果。那些恶人最擅长识别的便是抱有这些单纯想法的人,因此,无害无邪的信念需要被重构。
当天真的人觉醒过来,看到自己的阴暗面和作恶的可能性时,反而会培养出更多自尊,也更能够开始反抗压迫。
当你开始拥有时,就有可能拥有更多,这是普赖斯定律和帕累托分布更为积极的一面。你可以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创造这样的正向循环。以肢体语言为例,如果让你调整面部表情,做出悲伤的样子,你会感到更加悲伤;如果做出快乐的表情,你也会感到更加快乐。肢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情绪,这种表达甚至还可以放大或者抑制情绪。有些通过肢体语言体现的正反馈环也可以发生在社交当中。如果你垂头丧气、萎靡不振,那么你也会感到自己渺小和挫败,而他人的反应更会放大你的这种感觉。人和龙虾一样,都会根据身体姿态来评估彼此,如果你显得失败,那么别人也会把你当失败者对待;如果你笔挺站立,人们也会用不一样的态度对待你。
你需要一边依赖已知和已掌握的事物,一边探索和学习新的东西。这样你既可以平衡对未知的恐惧,同时又能保持兴奋和投入的状态。
保护远比不上培养和赋能。将所有危险事物拒之门外会造成另一种危险局面:让人接触不到任何有趣和有挑战性的事物,最终变成一无是处的巨婴。当一个人找不到理由去关注任何事情的时候,就只会变得呆滞可悲。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怎么可能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呢?我也想问父母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安全的还是坚强的?
为了最崇高的理想而牺牲并不等于心甘情愿、默不作声地接受他人持续的剥削和压榨,否则无异于是在支持暴政,允许自己变成奴隶。一味地忍受欺凌是不道德的,即使那个欺凌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当你被折磨奴役时,站起来为自己说话和为别人说话没什么区别。正如荣格指出的那样,你需要接纳和爱护拥有原罪的自己,就像包容和帮助那些不完美的人一样。
你需要先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适时维护自己,不至于落得满腹怨言、怀恨在心;你需要明确自己的原则,这样别人就无法轻易占你便宜;你需要严格自律,信守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并及时进行自我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信任和激励自己;你更需要以变成更好的人为目标。
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很低或者拒绝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便会选择与那些生活已经一团糟的人为友。这个人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更好的,所以也不会主动去尝试获得,甚至更好的对他来说反而是种麻烦。
并不是每一个失败者都是受害者,也不是每一个跌入谷底的人都想要努力往上爬。
成功和美德的秘诀难以捉摸,失败则只需要你养成几个坏习惯然后任其发酵,接下来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失败会不请自来,而人的罪恶则会加快它的进程。
救赎并不是徒劳的尝试,但是将人拉出壕沟容易,救出深渊却很难。处在深渊底部的人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救赎的价值了。在帮助一个人之前需要确认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被帮助。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如果求助的人自己都不想改善,那就不可能成功建立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人们不可能说服一个人改变,具备改善的意愿才是进步的前提。
我有可能因为懦弱而无法果断离开你,但我又不想承认这点,于是只能继续和你保持不健康的关系。我继续帮助你,并且用这样的自我牺牲来证明自己是个好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我就是个佯装高尚和努力,其实却在不断自欺欺人的人。正确的做法是:结束这段关系,离开这里到别处去,重新振作起来,然后再以身作则,激励他人。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少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与智慧、建立起个人标准,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较。与自我博弈标准的存在非常重要,因为忽视标准、允许平庸的后果就是实实在在的失败。“总有人比你更好”是虚无主义的陈词滥调,就像另一句话说的:“现在重要的事情一百万年以后都不重要了。”对这个陈述的回应不应该是“好吧,一切都没有意义”,而应该是“任何白痴都能说出一个让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的时间跨度”。
说服自己对什么都不在乎并不是在对存在进行深刻评判,而是在用理性思维玩一些低劣伎俩。好与坏的标准既不是虚构的,也不是多余的。你决定做某件事情,必然是因为你认定这是最好的选择。价值判断是行为的前提条件,因此,价值中立在概念上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没有好坏之分,任何行为都会失去价值,没有价值就意味着没有意义。如果努力并不会改善任何事情,那为什么还要费力呢?意义存在的前提就是更好和更坏的差异。既然如此,要如何平息内心中批判家的声音呢?他那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里有什么漏洞吗?最后,你有可能发现你玩的所有游戏的细节对你来说都是如此独特和个人化,以至于和他人比较压根就不现实。也许你高估了自己没有的,也低估了自己已有的。
感恩之心具有真实的好处,它能帮你抵御充满怨恨的受害者心态。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少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与智慧、建立起个人标准,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较。标准是必要的,没有标准会让人失去方向和目标。相比之下,人成熟后反而会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人生状态会更加个人化,也更难以和他人做比较。
人们需要重新发现自我文化的价值,将其从无知的尘封中发掘出来,整合到自己的生活里,这样我们的存在才能获得完整的意义。
追求什么决定看见什么人们的视线总是指向那些他们有兴趣靠近、试探、寻找或者拥有的东西。未来和过去很相似。唯一的区别是,过去是固定的,但未来有可能变得更好。这种好或许可以是你在一天之内花费最小努力所能达到的。当下永远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你前行的方向比你的起点更重要。也许快乐总是产生于改善的过程,而不是目标达成时那转瞬即逝的满足感。有希望就是快乐的,不论这希望产生于多么黑暗的深渊。你要把目标定得小一点。你的才能有限,你已经习惯了自欺欺人、心怀怨恨、逃避责任,所以一开始不要给自己太大负担。你应该这样设定目标:到今天晚上为止,我希望自己的生活比早上有一丁点进步。然后问问自己:“我能够并且愿意做哪些事情来实现这一点?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奖励?”执行你的选择,不论做得好不好,然后用咖啡庆祝自己的胜利。你可能会觉得这么做有点傻,但是没关系,明天你还这样做,后天,大后天,一直持续做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比较基线会神奇地提升,就像复利一样。坚持三年,你的生活将会完全不一样。然后你就可以设定更大的目标,更远大的理想。你的双眼也会跟着清晰起来,并逐渐能够看清世界。你追求什么,决定了你看见什么。
走出认知困局精确地专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视其他一切。你选择性地看见那些助你前行和达成目标的东西,识别路上的障碍,除此以外的一切你都视而不见,但是除此以外还包括很多东西,所以你是非常盲目的。这是必然结果,因为这个世界包含的比你关注的多太多了,你必须认真分配有限的资源。看见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选择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印度文化的基石之一《吠陀经》将人们感知的世界称作maya,也就是表象或者幻觉。这可以部分理解为人们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而这一点不仅仅在隐喻层面成立。眼睛是帮你达成愿望的工具,而你为聚焦能力付出的代价是对其他一切失明。
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会让你不开心,而这种状态恰恰可能是由你想要的东西造成的。也许你的价值体系需要彻底重建,也许你想要的东西让你看不见其他所有可能性。也许你正紧紧抓住自己当下的愿望,以至于看不见其他任何事物,包括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意识带来觉醒。
你要忠于事实,不要摆弄是非;你要讨价还价,但不要主动牺牲或者欺压别人。你不再需要嫉妒别人,因为你不知道别人是否真的过得更好;你不再需要感到挫败,因为你拥有了耐心,学会了量力而行。
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你不再那么关心他人的所作所为,因为你自己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报复心无论多么有理,都会阻碍内心的成长。每个想要减轻世间痛苦、完善存在的缺陷、实现最美好未来和创造人间天堂的人,都会做出最巨大的牺牲。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建议人们在搬到新家之后去找邻居帮自己做一件事情,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富兰克林认为,这个向他人索取适当帮助的行为是建立社会关系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这种索取不仅给予了邻居展现友好一面的机会,而且对于邻居来说,因为帮助过对方,未来自己在求助时也会更容易。双方的互惠互信因此增加了。这样一来,双方也都可以克服对陌生人本能的畏惧。
有比没有好,而慷慨分享你拥有的则更好,比这还要好的是因慷慨分享而广为人知。你需要放下当前的预设和执念,甚至需要牺牲你最在乎的东西,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始终停滞不前。
如果你停止说谎,遵从自己的良心,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保持高贵。如果你真诚勇敢地追寻最崇高的理想,获得的安全感和力量将远胜于任何目光短浅的自我保护。如果你以正确、充实的方式生活,就能发现你已强大到足以克服死亡的恐惧。
超越当下,着眼未来新兴思想认为,如果换了不同的人拥有金钱,困扰人类的问题就会消失。这分明就是错误的,世界上有许多金钱无法解决,甚至还会使之恶化的问题。有钱人也会离婚、疏远自己的子女、承受存在主义的焦虑、罹患癌症和失智症、孤独而可悲地死去。金钱会让试图戒断的瘾君子重新一发不可收拾,无聊会令没有目标的人几近窒息。
有什么是我无法怀疑的?就是苦难的真实性。虚无主义者无法怀疑它,强权主义者无法禁止它,愤世嫉俗者也无法逃避它。痛苦是真实的,而为了让他人痛苦刻意进行的折磨则是错误的,这成了我信仰的基石。在探索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下限,理解了自己也有作恶的可能之后,我明白了“承担世间罪孽”的意义。
为善,集中注意力,修复你能修复的,不要因为自己的知识而傲慢。尽力保持谦和,因为强权主义的骄傲会在不包容、压迫、折磨和死亡中体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怯弱、恶意、怨念和仇恨,在指责他人和试图修复世界之前先看清自己凶残的内心。也许错不在世界,而在你自己。你失败了,错过了目标,这是你犯的罪,而这一切都是你在为世间的邪恶添砖加瓦。
这些不良欲望通常包括:将自我意识强加于人、强行证明自己是对的、抬高自己的地位、逃避责任、抢夺别人的功劳、被破格提拔晋升、确保被所有人喜欢、获得殉难者的光环、合理化地愤世嫉俗、为自己的反社会倾向辩解、维持天真、利用自己的脆弱性、维持圣人形象,或者将所有问题归咎于缺爱的子女。这些都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谓的“人生谎言”(life-lie)。
她害怕打开充满麻烦的潘多拉之盒,虽然盒子里也包含着希望。一个人坚信自己拥有完美的生活,她避免矛盾,笑脸迎人,唯命是从,躲藏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从不质疑权威或直抒胸臆,更不会在被欺负时发出抱怨。她像鱼群中的鱼一样努力地隐藏自己,但是一种隐秘的骚动在蚕食着她的内心。
她并不快乐,因为她生活得很痛苦。她感到隔绝、孤独和空虚,感到自己变成了奴隶和被人利用的工具。因为不敢表达自己,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她的存在变得没有价值,她也无法平衡人生的种种麻烦,而这也让她更加厌恶自己。
如果你不能向他人展现自己,也就不能向自己展现自己。如果你背叛了自己,说了谎话或者做了亏心事,那么你的人格就会被弱化。而人格脆弱的人会在逆境不可避免地降临时被摧毁,到时你会发现自己已无处可躲,最后只能开始做可怕的事情。
弗洛伊德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压抑对于精神疾病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压抑真相和说谎是同一类行为不同程度的表现。阿德勒知道谎言会带来疾病,荣格也知道他的病人被道德问题所困扰,而这些问题正源自不真实。所有关注个体和文化病态的思想家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谎言会扭曲存在的结构。不真实会同时腐化灵魂和社会,而且一种形式的腐败往往还会滋养另一种形式的腐败。
如果你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渐渐地,你就能在自己言行不当的时候感受到内在的分裂和脆弱。这不是在想象,而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具体感受。对我来说,那是一种下沉和分裂的感觉,而不是坚定和力量的表现。
人的盲目、欺骗和不作为会加速重要事物自然衰败的速度。疏忽会让文化衰退和消亡,让邪恶有机可乘。谎言会腐蚀世界,而腐蚀正是谎言的目标。当谎言破坏了个体或集体与现实的关系时,深渊才会真的出现。一切瓦解崩溃,生命凋零,世间充满挫败和绝望,希望也不再有意义。
不诚实的人们在持续失败的折磨下,开始变得愤愤不平。失望和失败使人相信世界是在故意与我为敌。它要让我毁灭,而我也必将复仇。至此,一个可怕而又未知的世界成了痛苦之源。
如果你的生活不尽如人意,试着说真话;如果你拼命地坚持某种意识或者沉迷于虚无主义,试着说真话;如果你感到脆弱、无用、绝望和困惑,试着说真话。
别给建议,选择聆听真诚对话包括探索、澄清和策略制定。在真诚的对话里,大多数时候你是在聆听。聆听就是关注的表现。如果你往冷水里加糖搅拌,糖会溶化。如果你将水烧开再加入大量糖,糖也会更充分溶解。如果将烧开的糖水静置冷却,你可以获得含糖量更高的凉糖水,这被称作超饱和溶液。如果你将一粒单晶糖放入超饱和溶液,溶液里所有多余的糖分都会迅速结晶,仿佛它们都急切地渴望回归秩序。
当人们困惑到一定程度时,任何相对合理有序的解释系统都可以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秩序和改善。不论是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还是行为主义疗法,都能够将他们生活的散乱元素有序地整合到一起,让他们获得对自己的连贯理解。
罗杰斯说:“总结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尝试之后你就会发现这是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如果你真的渴望理解一个人,愿意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他眼中的生活,那么你自己就很有可能被改变。你会从他的角度去看世界,你的态度和性格都会受到影响。而对我们来说,被改变是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糟糕的女性可能会嫁给依赖性强的男性,养出同样依赖性很强的儿子,但是自我觉醒的女性想要的往往是自我觉醒的伴侣。
你爱一个人时不是在容忍他的局限,你爱的恰恰就是他的局限。
你足够认真的话,其实是能够承受住压力的。人是非常坚毅的动物,能够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是,前提是你需要先看到存在的好处,否则你就真的输了。
你必须先找到正确的方向,把目光投向美好和真理,然后才可以专注于当下的每时每刻。脚踏大地,仰望星空,全神贯注,这能使你更好地完善当下和未来。
我应该怎样对待堕落的人?真诚而谨慎地伸出援手,但切记不要随他一起身陷泥潭。
我应该怎样对待贪婪?记住,给予比索取更有意义。这个世界是一个等待分享和交换的论坛,而不是一个等待洗劫的宝库。给予就是尽你所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当你这么做时,人们内心善的一面也会发出共鸣,大家会支持、模仿、回报和培养这样的行为,然后整个世界也会跟着变得越来越好。
当我疲惫和不耐烦时应该怎么办?大方地接受援助。这条建议有两重含义:一是我们要看到现实和个体的局限性,二是要感恩来自亲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帮助。精力耗竭和心情不耐烦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总是有太多要做的事,而时间总是很有限。但是我们不需要孤军奋战,而且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有意义的工作并分享功劳本来就是好事。
我应该怎样面对衰老?用如今的成就替代年轻时的潜力。这个问题可以回溯法则三关于友谊的讨论以及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故事,那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活得彻底才能让人生的不完美值得存在。相比长者的成就,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拥有的是无限的可能性。
我在下一个至暗时刻应该怎么做?专注在下一个正确的选择上。我们在法则十里强调过万事都有分崩离析的可能性,在混乱和不确定的环境里,唯一能够指引方向的,或许就是你通过追求理想和专注当下建设起来的人格。如果你没有完成建设,就无法应对危机,结果就只能听天由命。
我应该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不要撒谎或做你鄙夷的事情。我应该如何使自己变得更高尚?只遵照你心灵的旨意行事。我应该如何面对最棘手的问题?将它们视为通向人生之道的大门。我应该如何帮助落魄的人?用正确的示范来鼓舞他,使他重新振作起来。
当众人皆醉我独醒时应该做什么?坚定勇敢地说出事实的真相。如同法则十一所讲,对于那些你在乎的人,希望你能鼓励他们,使他们越来越强大,而不是让你的过度保护去弱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