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自救日记
查看话题 >你以为你在寻找一个答案,其实你在寻找一份关系

01.堵住的情绪让人抑郁和焦虑
很多人生活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最近状态不好,情绪低落,感觉能量很低,很多东西堵在胸口,很想找个人说说。
跟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说,对方好像根本不理解,如同鸡同鸭讲,你说了之后只会更失望,内心更堵了。眼前这个人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你身在婚姻,却好像深陷一座牢狱。你不禁喃喃自问:我找这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还有的人自己的老公、老婆可能承受力比较差,或者压根没有共情力,他压根不会允许你说,表达出来的都是:
你怎么这么多事啊。你什么时候就能好一点。你怎么这么矫情啊。
于是,你说了之后非但没得到理解,反而得到了伤害。被拒绝的不被接纳的伤害甚至像一把刀,捅向脆弱的你,让你更加脆弱,甚至自我怀疑,于是更加抑郁。
找朋友说,可能是一样的情况,你想起你那些朋友,很少有人能真的理解你,更多的时候他自己还一摊烂事,渴望从你这里获得某些安慰,更可恶的是,某些时候,你的一些所谓的朋友他还暗地里跟你在不停攀比,当你跟他诉说你的脆弱不如意,他表面上安慰你,你从他的微表情里看到了他的幸灾乐祸。你又羞又恼,后悔自己像个傻叉,没弄明白倾诉的对象合适不合适,白白落给别人把柄,让人笑话一顿。
而那些愿意听你倾诉的人,愿意共情你的人,出于一种成年人的自律和教养,你又会过于担心,自己整天把负能量倾倒给别人,他会不会烦,会不会心烦。
更重要的是,你会为自己渴望被照顾而感到羞耻。你觉得自己不够强大,比起你的同类人,为什么他们就活的那么洒脱,而你这么累。
久而久之,你累了,你抑郁了,你好想不这样,于是你挣扎,但是挣扎变成了焦虑发作。
亲爱的正在阅读此文的你,有没有正在经历这样的困境?
如果有的话,你可以继续看下去。
这篇文章不尝试提供什么答案,也不从什么流派来给予解释,我只想表达某种共情和看见。
02.即便是个成年人,你也有被照顾的需要
我就是一个很渴望被人照顾的人。
很多人可能不信。说,啊,你是咨询师啊,不是照顾别人的人吗。
是啊,我是咨询师,但是我也是一个喜欢被人照顾的人啊。谁说咨询师就不渴望被人照顾了?只要是个人,就渴望被人合适的照顾啊。
喜欢和渴望被人照顾,并不可耻。
尤其是当我们有时候压力山大,有时候只是想跟别人说说自己的苦恼,不容易,委屈的时候,有个人可以提供照顾真的很好。不需要那个人提供什么建议,他只要静静在那听,然后你在那哭,哭完说会话,他表示他很相信你,你可以,你就会像一个没电了又被充上了电的人一样,血量满格的上路了。
是的,仅仅是倾听和陪伴,共情和理解,就可以给人这么大的力量,因为它像一个容器,稳稳的托住了你自己快要溢出来的处理不了的情绪,你感到自己回到一个更大的力量那里,让这些情绪出来,你就好多了。
这是关系的力量,也是一种被照顾被涵容的力量。
如果他再能看见你,理解你,你就更好了,你内心积聚的黑暗不仅会慢慢的转化为亮色,而且还会获得很多启发,你重新拥有了生命力。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这样高质量的关系。
有的来访者说,有时候跟自己的妈妈的讲话,会忍不住的暴怒,因为妈妈就像一堵墙,你说什么,似乎她都无动于衷,或者简单来一句,其他的孩子也没像你一样有毛病。
我很能体会这种感觉,因为我的妈妈基本上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就是你很难从她那里得到理解,虽然她会把你的身体和饮食照顾的很好,但是她缺乏从心理上共情你的能力,她很爱说教,甚至需要你来照顾她,所以从小我获得的被照顾被涵容的体验是非常不够的。
以至于长大后,就非常渴望被照顾。并且为了获取被照顾,会潜意识的让自己处在一种可怜巴巴的状态里,或者无意识的自我贬低。
其实我并不是想要听别人什么建议,我就是渴望被人安慰,困难的时候有人让我可以依赖。
我自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我就是想依赖。
小时候依赖的需求被满足的太少,长大了就会过度补偿。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很多小朋友的特征。
很多人其实都有这种依赖的需求。只是有的人多一点,有的人少一点,没有人不需要被照顾。
渴望被照顾是人的一种正常的需要,你累了痛了,脆弱了,总是需要一份照顾和依靠在,但是否认这种被照顾,你就会强撑硬挨,你搞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你却焦虑抑郁了。
很多人他寻找和建立关系的时候,太过关注一些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对方的一些软能力,有时候,我们真心需要的关系可能只是一些能提供照顾能力的关系。在有事情的时候,能从他这里获得理解、支持和接纳。生活中有这样的关系,其实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而一份深度的链接,是在这个世界上抵抗风雨最好的存在,想到背后有人支撑,有人在,内心就不慌张,沉稳而有力量。
03.很多头脑的焦虑是没有意识到心灵的依赖需求
我在咨询中见过太多的来访者,他们活在严重的焦虑里,急切的寻找着一个答案,以至于每次咨询都没有心和精力来好好觉察一下发生了什么。
他们不是没有心和精力,只是他们太依赖他们的头脑了,如今头脑陷入恐慌,稳不下来。
而咨询师被投射成一个可以提供答案的奶头,他们像婴儿一样急切的需要答案,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安抚自己,让自己可以依赖的对象就是一个答案,一个头脑中的答案,或者一个头脑中的道理。
这个答案可能是我很优秀,我成绩很好,我很漂亮,我有钱,而当这些答案变的不稳定后,他们的自我也变的不稳定。
他们需要的只是即便你没有那么优秀,那么好,但是我依然接纳你,爱你,你没有问题,但是他们的头脑不会相信。
这种如果自己不够好就跟要毁灭一样的恐惧,正是焦虑的根源,而这正是内心缺乏有质量的关系的表现,这种缺失很多时候跟外在无关,更多的是内心的缺失,比如有的人他外在有可以依赖的关系,但是他不会依赖别人,他意识不到自己可以依赖别人,他一味的沉浸在追求优秀和获得控制里,以为自己变的像自己想象中那样优秀,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甚至他会鄙视那个可以让他依赖的人。
允许失控,或许你才能意识到你有依赖的需求,有些事情毕竟不是一个人就能处理和解决的,这就是关系的意义。让自己软下来,去链接到别人,你就不用一个人像个战士一样,去对抗世界。
对很多人来说,依赖让人觉得可怕,因为会暴露自己的脆弱,可能会很容易被伤害,或者让人觉得无能和弱小,产生深深的羞耻,如此才去防御自己的依赖需求。让它发生各种变形:比如总是和人吵架,强迫自己不停地工作,拖延症——害怕自己不能工作。
或者觉得自己要很优秀才有依赖的资格,即便依赖别人的时候也全副武装,害怕被嫌弃。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能依赖。
而过度的依赖又让人觉得自己像个奇怪的怪物,比如24小时渴望跟人融合在一起,无穷无尽的倾诉欲,在亲密关系中变成黏人精。
但这也没什么,能意识到自己的依赖需求比意识不到要强的多,能敢于依赖比仅仅意识到又要进步不少。
有很多工作狂,一停下工作立马就抑郁了,因为没有关系,没有链接,人就会丧失活着的意义。
04.以为你寻找的是一个答案,其实你寻找的是一份关系
很多人来咨询,总是在苦苦的要答案。他们以为他们得到那个答案,问题就解决了。
其实不是的,得到一个答案,还会有很多问题跑出来。
尤其是很多情绪问题的来访者,他明显并不是要答案,而是需要一份有质量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里,他可以获得理解,支持,可以放心的哭,可以把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跟谁讲的话说出来,可以把内心羞辱启齿的问题说出来,把背负了很多年的秘密说出来。
这些问题、话、秘密,过往羞耻的经历像一层层深深的障碍,成为一种他跟别人跟世界隔阂的负担,因为这些说不出的话,说不出的秘密,他就像被囚禁在一个监狱里的囚徒,非常的孤独,而且异常耗能。
而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防御甚至不信任,又加剧了我们内心的隔阂。
这时候一份咨询的关系可能就是在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咨询师的解释帮助了你,而是倾诉、陪伴、共情和认可,是关系的涵容,稳稳地托住了你,让你可以放下很多内心沉重的负担,让你与世界的隔阂消失掉,让你想到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和你之间没有秘密的,你可以什么话都跟他讲,而他不评判,完全的接纳你,你的背后是有人支撑的,有链接的,有存在的,有回音的。

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说,咨询其实是在象征意义上要建立这样一种关系:
有个人在黑暗中扣着墙壁,他问:有人在吗? 咨询师回应:我在!我在! (这是我记忆中的话,可能并不准确。)
我找到的一个翻译的原文是这样的:
一个被关在地牢里的人日复一日地敲打着摩斯电码:“有人听见我的声音了吗?那儿有人吗?有人能听到我的声音吗?”终于有一天,他听到一些微弱的敲击声,意思是“是的”。借助那个简单的回应,这个人从他自己的孤独中获得了解脱,他又重新变成了一个人。
“我在”本身就具有疗愈性,我在就是回应,我在就表示看见和链接。我在故你在。
我在了你就安心和踏实了。
而很多人的抑郁,就在于这份回应的缺失。
因为回应的缺失,人逐渐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感受不到自己。
有一份回应,就可以在这世间踏实的走下去,没有这份回应或者太多歪曲的回应,有时就如进入死亡之地。
本文没有提供答案,也不做流派解释,只尝试提供一些共情。
工业时代的月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学会在风险中侥幸又感恩的活着 (1人喜欢)
- 无人区的孤独--一种生命力困于自身的内耗 (3人喜欢)
- 心灵的困境:不被共情以及不被看见 (15人喜欢)
- 当我们在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