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秋裤,古人冬天如何保暖?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有秋衣秋裤、毛衣、羽绒服等“御寒神器”,那古人又穿什么来抵挡寒冷呢?

棉织品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已经是明朝的事情了。在那之前,麻布或其它植物纤维是下层百姓最常使用的衣料,只有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才用得起丝织品。到了明清时期,缎、锦则成为富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层的主要衣料。

其实,古人也有类似我们如今“风衣”的衣服来度过秋冬季节,那就是“裌衣”。
“裌衣”一般有两层,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曾写道“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说明在初秋时节,裌衣的外袍便可以作为御寒的一大法宝。

如果天气再冷一些,古人便会在衣服里面加垫一些絮类。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到,从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出土的衣服实物中,就有内絮丝绵的绵衣,而此类衣服中所絮的丝绵,多是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

除丝绵外,古人还会将一些毛纺织品类和各类皮料用作垫衣的材料。
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毛纺织品用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多由毛织物作成。

除了衣服之外,头部、手部的保暖则需要一些御寒的帽子、手套等。在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绫纹罗,古朴而美貌。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

头部保暖则有更多的讲究,有学者研究,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妇女则习惯佩戴勒子保暖,贵族妇女也会用“卧兔儿”或“昭君套”(一种无顶的女士皮帽)抵御寒冷。

至于男子,在汉代时,士庶男子会将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五代至宋朝,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以御寒。到了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暖耳则多由狐皮类制成。清朝,官员冬季则多戴皮质暖帽。

看完这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聪明的古人们刮目相看呢?天气转寒,大家也准备好“御寒神器”过冬吧!



购买请戳: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12k0.12153887.0.0.4d7c687d8uYgkx&id=62976860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