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读书小结,还有一点小思考
不知不觉,搬到上海,竟然已经五年多了。
比之前有了更多时间看书、看剧,也更懂得享受生活。其实也从未停下思考和记录,只不过刚好跟大家反过来——这些年的笔记和思考,都写在了实体笔记本上。
因为疫情缘故,和很多亲友重新建立了联系。其间有欢愉,有安慰,有争吵,有失望,综合下来收获只有一点——哪怕三观再不合,立场再不同,也不要放弃沟通和联系。今年这个倒退几十年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大乱局,应该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反例。
因此,读书、观影、刷剧这种报告也可以写一写发出来,志同道合当然不错,可和而不同也很好。有几位好友,每年的观影十佳都天差地别,但依然不妨碍我们惺惺相惜——因为你知道,对方也是一个独立思考且勇于表达的人。
废话不写了,期望2021年能继续校正节奏:保持健康,享受爱情,继续学习烹饪,努力工作,同时谨慎地欢愉,并对下一次旅行抱有期待。
【大概选了10本,涵盖各个领域,排名不分先后】
001.“海报设计也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
这本书我自己买了2本,一本收藏,一本欣赏。
有时候想重温一些经典电影,就翻这本书,翻到哪张海报就是哪一部,非常有趣。
002.“吕思勉先生下笔融汇、贯通、透顶”
吕思勉先生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王力先生那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各有千秋。吕思勉贵在体系贯通,王力贵在五脏俱全,我是对比着来看的,互有映照,很有意思。
003.“了解人体机理,保持自身健康”
一本出版多年的老书,疫情期间翻了出来,反复看了多遍。其实近两年看了不少的健身、健康方面的书籍,不过多数都是训练方法、动作图解。这本书从生物学层次上剖析人体,非常有帮助。
004.“个人最偏爱的一本后浪·汗青堂”
今年看了非常多后浪的“汗青堂”系列,难以取舍的也有好多本,比如《埃及、希腊与罗马》,比如《诺曼征服》,比如休·肯尼迪的《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还有宫崎市定那本《科举史》,等等等等。
不过在年度十佳里,左挑右选,翻来覆去,还是选了马罗齐的这本Baghdad: City of Peace, City of Blood。略过近现代中东地区的乱局,而从“一千零一夜”开始,笔力强健,思路清晰,趣味史料点缀其中,非常精彩。
国内模仿黄仁宇的那些学者大大们,与其揪住某一年不放,拼命往里硬塞历史事件,制造“历史的邂逅”,不如试试马罗齐这种方法,以城市史带出文明史。
不过知识体系、思辨能力如果跟不上,毫无疑问会写成一坨稀屎,惨不忍睹。
005.“电影拍摄基本知识扫盲”
这本书没什么好说的,跟我个人从事的行业密切相关,专业知识总是要不断补充,哪怕这本书里的一些观点、知识已经过时,依然是值得一看的。
当然,真拍起电影来,而且是瞄准“大师级”的那种,再厚的教科书也帮不上忙,全靠老天爷赏饭吃+自身足够努力。
006.“疫情期间反复阅读的一本书”
桑塔格这本书,一直被诟病“过时”、“有bug”,不过今年捡起来再看,依然光芒不减。
身患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的人,从“人”沦为“病人”。除了因身患疾病被嫌弃,被虐待,被无视,更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高地上的批判,甚至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
桑塔格如果有幸见识了2020年的乱局,应会沉溺于更痛苦的思辨,也会写出更精彩的论述。
007.“最珍贵莫过于生活平淡人平安”
来上海后,每年买实体书的上限就是五本,黎戈老师这本新书,就是其中一本。
真正喜欢的书,我都不喜欢别人送我,总是要自己掏钱买一本,看起来才安心,敲起评论也更心安理得,没有负担感。
黎戈老师的文字,算起来可能看了有十几年了。从2009年那本《一切因你而值得》,到后来的《因自由而美丽》《私语书》,再到《时间的果》《小鸟睡在我身旁》,你能看出作者本身的成长,和对生活、生命持续的热情。
偶尔的字里行间,当然也有低落、沮丧,甚至是悲观,但日常生活一样,哪里有那么多的嗨点和狂欢。
人年轻,都免不了近乎透支地感受生活,冰火痴缠,壮怀激烈。现在只觉得,生活平淡人平安,最是珍贵。
008.“非常坦诚、真实、动人的一本自传”
迪士尼老大罗伯特·艾格这本书,本是公司“团队建设”的强制读物,拖到分享会前最后一天才强迫自己去看,结果就“真香”了,真的是一本好书。
艾格既没有谈什么超级IP,也绝不认同“批量制造”,最打动人的,恰恰是他的坦诚。身居高位后,心中的焦虑、惶恐、没底气,为了驾驭更专业的人才和下属,他必须要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比对方看更多的资料,但依然会保持气场和修养。
还有一点,艾格分享:一个“社畜”,哪怕工作再忙,也一定要留给自己“私人空间”。他自己的做法是“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健身、看新闻、喝咖啡,甚至什么也不做,就发发呆想想事,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没有人找我”。
好莱坞大佬,也免不了焦头烂额,所以不管志向大小,只要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就好。
009.“今年刷了两遍的大部头”
真的很厚,但除了这套《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还有《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所以刷完这一套之后,准备继续看其余的部分。
彼得·沃森旁征博引,长袖善舞,但比较令人佩服的是,这本书的译者和编者都在尽力跟上作者的节奏——凡是能查到的资料、出处、索引,尽量都给照顾到。哪怕读者自己不信邪,准备刨根问底,也有资料来源。
从前我们还鄙视“信息大爆炸”,结果短短几年,已经人人攥着手机不肯放,吃瓜看直播刷短视频,沦落为“感官大保健”。
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希望依然有人在乎“思想”。
010.“这是最真实、最自在的张国荣”
夏永康这本写真集,终于在今年再版了。
镜头私密到什么程度呢,好像真的是张国荣领着你见识他自己的生活:拍戏,坐飞机,发布会,赴宴,录唱片,进剧组,发呆……
希望哥哥和那些离开我们的亲人、爱人、友人们,以及牺牲甚多的医护人员们,在天国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