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思茶

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卷五有《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連篇累牘書寫自己的吃茶之癖:
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椀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遶煙霞。
厚意江洪絕品茶。先生分出蒲輪車。雪花灧灧浮金蘂。玉屑紛紛碎白芽。破夢一柸非易得。搜腸三椀不能賒。瓊甌啜罷酬平昔。飽看西山插翠霞。
高人惠我嶺南茶。爛賞飛花雪沒車。玉屑三甌烹嫩蕊。青旗一葉碾新芽。頓令衰叟詩魂爽。便覺紅塵客夢賒。兩腋清風生坐榻。幽歡遠勝泛流霞。
酒仙飄逸不知茶。可笑流涎見麴車。玉杵和雲舂素月。金刀帶雨翦黃芽。試將綺語求茶飲。特勝春衫把酒賒。啜罷神清淡無寐。塵囂身世便雲霞。
長笑劉伶不識茶。胡為買鍤謾隨車。蕭蕭暮雨雲千頃。(石㥯)(石㥯)春雷玉一芽。建郡深甌吴地遠。金山佳水楚江賒。紅爐石鼎烹團月。一椀和香吸碧霞。
枯腸搜盡數杯茶。千卷胸中到幾車。湯響松風三昧手。雪香雷震一槍芽。滿囊垂賜情何厚。萬里攜來路更賒。清興無涯騰八表。騎鯨踏破赤城霞。
啜罷江南一椀茶。枯腸歷歷走雷車。黃金小碾飛瓊屑。碧玉深甌點雪芽。筆陣陳兵詩思勇。睡魔卷甲夢魂賒。精神爽逸無餘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讀完這七首茶詩。完全讓人想不到在西域邊城。吃罷牛羊肉之後。耶律楚材最想念的竟然是江南的一盞清茶。渴慕至極。只好向當地的顯貴。即詩題中所說的王君玉。詩中的“君侯”乞要江南的團茶。
於是叫人想起宋人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其中卷四十六多和茶詩相關。沒想到談詩文的書會如此饒有興味地去收羅一堆吃茶的句子與掌故。雖然宋人的的確確喜歡弄茶玩茶的。雖然宋人喫的茶和今天的茶區別很大。
胡仔先鈔出一則宋人論茶色的詩句:“《三山老人語錄》云:‘五代時。鄭遨《茶詩》云:“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羅憂碧紛散。嘗見綠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范文正公詩云:“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茶色以白為貴。二公皆以碧綠言之。何邪。’”
宋人詩文中多推崇茶色白。故多比之為玉。乳。雪一類。蔡襄《茶錄·茶盞》中也借黑盞來反襯茶色之白:“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燒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清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又鈔一則來自《學林新編》:“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則火前。謂寒食前也。其下則雨前。謂穀雨前也。佳品其色白。若碧綠者。乃常品也。茶之佳品。芽蘖細微。不可多得。若取數多者。皆常品也。茶之佳品。皆點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
齊己《茶詩》曰:‘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又曰:‘高人愛惜藏嵓裏。白瓿封題寄火前。’丁謂《茶詩》曰:‘開緘試新火。須汲遠山泉。’凡此皆言火前。蓋未知社前之品為佳也。
鄭谷《茶詩》曰:‘入坐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香。’鄭雲叟《茶詩》曰:‘羅憂碧紛散。嘗見綠花生。’沈存中論茶。謂‘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宜改‘綠’為‘玉’。‘翠’為‘素’。此論可也。而舉‘一夜風吹一寸長’之句。以為茶之精美。不必以雀舌鳥嘴為貴。
今案茶至於一寸長。則其芽葉大矣。非佳品也。存中此論曲矣。盧仝《茶詩》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薛能《謝劉相公寄茶詩》曰:‘兩串春團敵夜光。名題天柱印維揚。’茶之佳品。珍逾金玉。未易多得。而以三百片惠盧仝。以兩串寄薛能者。皆下品可知也。
齊己詩:‘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丁謂詩曰:‘末細烹還好。鐺新味更全。’此皆煎啜之也。煎啜之者。非佳品矣。唐人於茶。雖有陸羽為之說。而持論未精。至本朝蔡君謨《茶錄》既行。則持論精矣。以《茶錄》而核前賢之詩。皆未知佳味者也。”
《苕溪漁隱叢話》裡還有一則暢論宋時各地茶品。其中地名茶名和湛然居士這七首詩頗有呼吸應和:
蔡寬夫《詩話》云:“唐以前茶。惟貴蜀中所產。孫楚歌云:‘茶出巴蜀。’張孟陽《登成都樓詩》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他處未見稱者。唐茶品雖多。亦以蜀茶為重。
然惟湖州紫筍入貢。每歲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紫筍生顧渚。在湖。常二境之間。當採茶時。兩郡守畢至。最為盛會。杜牧詩所謂:‘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柳村穿窈窕,松澗渡喧豗。’劉禹錫:‘何處人問似仙境。春山攜妓採茶時。’皆以此。
建茶絕亡貴者。僅得掛一名爾。至江南李氏時漸見貴。始有團圈之制。而造作之精。經丁晉公始大備。自建茶出。天下所產皆不復可數。今出處壑源。沙溪。土地相去丈尺之間。品味已不同。謂之外焙。況他處乎。則知雖草木之微。其顯晦亦自有時。然唐自常袞以前。閩中有未讀書者。自袞教之。而歐陽詹之徒始出。而終唐世亦不甚盛。今閩中舉子常數倍天下。而朝廷將相公卿。每居十四五。人物尚爾。況草木微物也。
顧渚湧金泉。每造茶時。太守先祭拜。然後水漸出。造貢茶畢。水稍減。至貢堂茶畢。已減半。太守茶畢。遂涸。蓋常時無水也。或聞今龍焙泉亦然。’
苕溪漁隱曰:‘北苑。官焙也。漕司歲以入貢茶為上。壑源。私焙也。土人亦入貢茶為次。二焙相去三四裡間。若沙涎。外焙也。與二焙相去絕遠。自隔一溪。茶為下。山谷詩云:‘莫遣沙溪來亂真。’正謂此也。官焙造茶。常在驚蟄後一二日興工採摘。是時茶芽已皆一槍。蓋閩中地暖如此。舊讀歐公詩有喊山之說。亦傳聞之訛耳。龍焙泉。即御泉也。水之增減亦隨水旱。初無漸出遂涸之異。但泉味極甘。正宜造茶耳。”
-
青箬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8 1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