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富春山居图》(上)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和尚无用禅师所绘的,始画于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于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完成,此时黄公望已经81岁。他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坡石,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 黄公望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董其昌评价《富春山居图》说:“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此画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董其昌还曾说,他在长安看这幅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 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曾介绍自己是如何创作的:“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 其把淡赭色作为整体的赋彩把首创的“浅绛法"运用得惟妙惟肖,使整幅画面给人们一种简洁明朗的感觉虚里面有实、实里面掺杂着虚,人们给它的评价就好似芙蓉刚从水里面出来,纯天然的没有一点雕刻修饰。 《富春山居图》中的每一部分景色都反映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及他极高的心灵境界,有“画中之兰亭”的美誉。如今人们从杭州逆着钱塘江行走到富阳,一路都是青山翠绿、碧波汩汩而画中的景色丝毫也不逊色现实中的两岸的景致与《富春山居图》中的景色形质神合。不得不赞叹黄公望在认识生活和观察景色的本领之细致能把景色和生活经过自己的提炼形成一种真真正正的艺术。









来自 豆瓣App
-
遗世赋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2 09: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