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Computers were Women"
昨天发了一个关于“女程序员”的广播,看到很多人感兴趣。索性介绍一下麻省理工大学科技史教授 Jennifer S. Light的那篇论文吧,"When Computers were Women"。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女性走上职场的一个重要契机,因为男人都上了战场,所以此前被男性垄断的各种工作都向女性敞开了大门,其中就包括科学与工程学。从一战开始,科技力量就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研究所里的战场和炮火硝烟的战场一样离不开大量的人力投入。在男性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Women Wanted”的招聘广告开始遍布大街小巷。
然而,女性获准进入全新的工作领域并不意味着她们在其中拥有和男性平等的劳动者地位,正如那些曾促成了ENIAC计算机的诞生却在历史中籍籍无名的她们。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军方联合研制,被美国陆军的弹道研究实验室(BRL)用于计算火炮的火力表。然而, 当时的ENIAC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而是占地167平方米、重达30英吨的巨无霸,体量庞大但“脑力”不足,需要人工进行大量手动计算和输入操作。

二战期间,该实验室招募了大约二百名数理专业的女性从事“计算员”的工作——“计算员”正是“computer”一词最初的意思。尽管她们日复一日的计算和编程工作对ENIAC的运行至关重要,一道人为规定的界限却把这些女计算员和男性工程师划分成了两个等级:女人们做的软件工作是辅助性的、次要的,而男人们做的硬件工作则被渲染为这项伟大发明的核心。其实,女计算员们堆积如山的运算是整个项目的基础,而且她们深入参与了硬件设计的各个环节,ENIAC的问世可谓是她们与男性科学家、工程师并肩作战的成果。与其说是计算工作本身的低级使得这些女性在科技项目里的地位不如男性,不如说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原本的弱势地位使得她们从事的所有工作从一开始就自带了“低级”的标签。

1946年,ENIAC公开发布,西方媒体大力宣传这项发明的伟大意义并将项目发起人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誉为“计算机之父”。纽约时报如此描述这台机器的神奇能力,“往日一个训练有素的数理人员需要几星期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ENIAC只需要15秒就能完成。”而报道并没有告诉大众,在这“15秒”之前,数个女计算员要花费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才能将问题设置入计算机。ENIAC并不只有一个“父亲”,它还有许多个“母亲”,尽管她们的名字从未闪耀在史册之上与世人面前。

也正是在ENIAC面世的这一年,男人们从二战的战场归来,美国社会对女性就业问题的态度立刻180度大转弯,鼓励她们回归家庭或从事传统意义上“适合女性”的职位。于是,她们开始从计算机工程领域退出,中小学理科教学工作成了此后数理专业女性的主要就业去向。战争的硝烟散去,电子信息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期,而许许多多的女性从业者却在这一科技列车加速之前被迫下车了。
再归来时,她们就成了这一行业中的“少数群体”、“边缘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