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
2019年是祖国建国70周年,看了献礼的《我和我的祖国》,歌词一直在脑海里回荡,电影特别有代入感,很容易引起共情:旗杆上升起的红布,大街上喧嚣的庆祝,弄堂里的错过,鸟巢外的误会,滴滴答答的秒表,划破天际的流星,穿击长空的雄鹰。中华五千年来,中国人受尽了耻辱,现在我们终于又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努力下,嬴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 祖国七十年历程的背后,藏着许多小人物的个体印记。《前夜》《相遇》《回归》《夺冠》《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七部短片,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截点性事件作为大的时代背景,对推动这些历史性时刻或者被其影响的“无名”个体进行歌颂,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进而映射祖国几十年来的巨大发展和繁荣兴盛。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 《前夜》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那一夜的故事。当世界人民听到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那面五星红旗标志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诞生,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百年屈辱史的结束,是中华人民站起来的象征! 《相遇》这段“国家大义”与“儿女私情”的冲突戏码,贯穿其中的线索是《青春之歌》。《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里最强畅销书,张一白想要的冲突是家国大义下儿女私情的“牺牲”。病床上看着窗外绿叶,公交车上细节回忆,人潮汹涌中逆行错过……但有趣的地方倒是衔接。张一白特别贴心的在片子后面给了女排的镜头,留了点引子,但真正的引子倒是“情”,接下来的徐峥段落,延续了“情”。个体意志应该随时服从于集体意志和国家意志的思想是一脉贯通的。 正如革命年代里的“爱情”被表现为托起国家大义的浪花,徐峥的《夺冠》说的也是个类似爱情的小故事——小男孩跟小女孩之间特别懵懂的友情喜爱,面临离别。《真爱至上》里小男孩的暗恋情绪在全世界大概都可以找到共鸣。仔细说它好在哪,其实特ky。首先80年代普遍的语境是反政治,或者说以文化的方式反政治。无论是体育、艺术,各种开放丰富的文化景象,都在试图证明一种比前一时代激进的政治理想更值得追求的文化理想。但未必成功。很多反思八十年代的人会发现“反政治的政治”同样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因为反对的东西太明确了,让反对本身成为不自由的快感,而非快乐。 但在这之外,八十年代特别好的一点,是俗世生命力的复苏,再往后又是市场消费种种威胁,留下这差不多十年的宝贵。八十年代的文化有生气,生气来源之处是世俗生活,是市井快乐,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复苏—人们开始有“私情话意”,有可以与“革命”无关的庸俗生活了,或者说可以换一种腔调描述“革命”了。 徐峥的片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去弄的。而且弄得很干净——片子里逼仄巷弄,一刀子剖西瓜的凉气,没废话的小孩,看不懂小孩的大人们,方言,方言,我爱方言。汪曾祺的《受戒》无法影视化,那种世外幽情的强度太难表现。而徐峥全方位还原了一个夸张的场景,很卡通的表达了这种干净——人跟人之间关系的复苏,在世俗的时代中,感情是可以“微妙”的,牺牲是满腹“懊悔”的,小孩是有情的,时代的风云,他们的夺冠,只是“我”童年第一次“失恋”后模模糊糊的一个背景音。 作为献礼片,也许需要尽其所能粉饰。但作为喜剧,没有悲剧底子,就不能够支撑其逻辑。徐峥故事的背景,除了女排夺冠,还有八九十年代的出国移民潮。上海文学在上世纪末特别瞩目,海外华文写作下的新一代移民也好,上海女儿们笔下为了出国而走的角色也好,开始让时代故事中有了新的离别。这是改革开放开始后必然的出走,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用脚投票,选择可生活的地方,而无法离开者的喜乐,分离两地的成长,都会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一印证。 《回归》 宁浩的《北京您好》,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是最有人味儿、最贴近市民生活的一个角色,宁浩电影里特有的市井幽默感在这里最大化地削减了刻板。故事很完整,甚至有起承转合的波动,把自己善用“调包”和“追逃”桥段的风格标签夹在里面,处理小人物境遇的克制,在于放心地把表演交给了演员,这部里演员的表演是最自然的。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