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回顾2020
I. 工作
这几年工作总算是步入正轨,之前总是东搞搞西搞搞,不成体系也没有规划。还是非常感谢前司,遇到了很好的同事和老板,找到了喜欢做的事情的方向,也鲜有办公室政治。
现在的工作也大体算得上顺利,只是非常辛苦。我也会回想起大四坐在宿舍里刷饭否的某一天,看到一个产品助理的招聘信息,发了条私信过去。 我没有想过这会是一条改变一生的私信,它决定了我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路径,决定了我工作的城市、生活的方式、遇见的人,在这以后我每一段面试自我介绍的开头都会带上这样一个起点。
我一向不是一个运气特别好的人,也不知道误入互联网这一行算不算一件运气好的事,但它给我带来了许多至少是我年轻时真正期待的东西。当然也会非常辛苦,无尽的需求,常态的加班,但是谁不辛苦呢?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简单易得的东西。
陈嘉映老师在《走出唯一真理观》中写道:“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误会和想象,把艺术家的生活和艺术混在一起,生产者其实就是个劳动者。他读你的书,把你当做文化人,一个风雅的人,但你自己知道你不是,你埋头工作。人通过超越自己获得真正的存在。”
II. 吉他
时隔十年再一次捡起吉他,一度被大横按逼到劝退,所幸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最开始的时候,左手的每一个指腹都按得通红,起了很大的水泡,忍痛继续一段时间后,磨起了厚厚的吉他茧。我喜欢这种过程,所有疼痛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当你以为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它慢慢变得粗糙了,然后磨出一层一层的茧。我很喜欢去触摸它们,像是自己的某种见证,也是某种胜利的宣告。
吉他老师非常执着于 Eric Clapton 的那首《Wonderful Tonight》,每次上课都被要求率先弹它,几乎都是在开头被打断——“太难听了。”直到某一天,他一言不发地听我从头弹到了最后,对我说,“Yes, you are wonderful tonight.”
这是音乐才能带给我的时刻,可知,可感。吉他声和歌声,都是让人平静的时刻。
III. 旅行
上半年几乎哪都没去,下半年开始报复性出游,把国内想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一遍。终于打卡了大西北。赞美随心飞。
会记住很多珍贵的时刻。
五一在成都,住在帕帕家里,我坐在沙发哭,她在对面看着我。我想起来我们上次见面还是大学刚毕业,她从成都过来北京培训,我和她说想喝唯怡,她就背着两大瓶唯怡穿过半个北京来找我。她当时在银行工作,实习的时候在总部做接线员,跟我说了无数好笑又心酸的事,每天嗓子都哑了,还学会了听全国各地的方言。现在我们都长大了,有了许多成年人的烦恼,也会经历职场不顺,会遇到奇葩的相亲对象。我们一边吃着从乐山带回来的甜皮鸭,一边看电影,但我当时情绪太差了连一部完整的电影都没能看完,半年后我又去成都,在她家把剩下的一半看完了。
后来我回北京,约到了认识十多年却从没见过的乖纸。我们是高中写博客认识的,一起高考一起上大学,后来也一直有联系,也能在社交网络得知一些彼此的近况。见面那天是一个雨夜,在鼓楼的一家东南亚餐馆一见如故,聊了许多彼此从未开口和其他人说过的事,发现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如此相似,像是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六月去上海出了一趟差,后来又零散去了好几回。我以前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上海,每到一次又会喜欢多一点。夏夜晚风,人来人往的外滩,会让我想起最初对城市的期待。法租界的弄堂像极了《繁花》里的场景,想想身边的人动辄都是十多年的交情了,会有些恍惚。时光就是这样匆匆匆匆,一瞬间觉得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一瞬间又觉得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兔园算是我今年唯一认识的新朋友。在某一天晚上,我忽然收到一封豆油,上面说,“你好呀,我叫兔园。话说友邻,可不可以和你交个朋友,希望你不会觉得很唐突。”我其实已经关注她蛮久了,因为她真的非常爱碎碎念,我的时间线又属于比较安静的那种,所以很难忽略她的存在。我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时候,自由,放松,她在对面软软糯糯地说话像个洋娃娃。我在想我们其实是蛮不同的人,她说她从来都不要求和朋友是一样的人,“这样就不用担心我们看上同一个人了呀”。
八月去看了一次乐夏的现场。跳水,pogo,某乐队几个人因为思念前女友稀里哗啦哭成一团,前排女生贡献出了所有餐巾纸。这股子热血和傻逼劲儿像是回到大学音乐节。摇滚真好,有摇滚的青春和夏天都真好啊。
九月终于去了一直心心念念的大西北。那是我今年状态最差的一段时间,刚开始吃药,药效还没有起来,副作用无比剧烈。刚到的那两天几乎没有吃东西,闻到牛羊肉的味道都非常想吐,走在路上也感到忽冷忽热一阵心悸。但大西北真美啊,它不是疗愈的那种美,是壮阔的那种美。看着苍苍茫茫的戈壁和沙漠,我只感到渺小又寂寞,也会有些忧伤,但它好像在告诉我,这大可不必。
十月回长沙看草莓音乐节。几年前见阳老师也是在长沙,我们沿着芙蓉路骑着单车踏着夕阳而过,现在消费升级了,变成了电摩和湘江边有些萧瑟的晚风。曾经和人约好看橘洲的烟花,那个时候我真真切切地意识到,橘洲还在,烟花还会绽放,但许多人事也永远地被改变了,我们就这样奔向南辕北辙的未来。
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在武汉的时候我去了一趟中心医院,我不太好意思说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我才特地去了一趟武汉,这么说可能有些矫情;再比如在三亚赶上台风天,阳老师听着导航里的“限速60”一边骂娘一边在雨夜里开着车,后来我回到酒店洗完澡湿着头发穿着浴衣在阳台一边看《后翼弃兵》一边看着屋外棕榈树随着狂风摇摆,雨丝飘进来,思绪飘出去。
还有一些千言万语不必说的老朋友,这些人的存在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不必再刻意强调了。
罗克和我说,“你有没有觉得,其实你还是很热爱生活的。”
其实我现在会尽量回避这个问题,因为我感到自己越来越看不清生活的本质,只是觉得时间过得太缓慢太煎熬了,我必须要给自己找一些事做,让我能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刻还活着,并且是可以继续活下去的。
阳老师调侃我是“军训式随心飞”,每周换着地方拉练。其实周六的早班机真的很累,我见了太多次凌晨五点的北京,夏天时天还是亮的,冬天却是一片漆黑。凌晨两点从大兴机场开回家需要70分钟,我每次都在昏沉疲惫中靠在后座上看着窗外疾驰的夜色,我非常喜欢北京的夜色。



IV. 书影音
算了算打王者荣耀的时间。6000多把,可以看1000多部电影,吓得我一哆嗦,直接卸载了。
挑出了本年度的电影和读书的 TOP 10,音乐我真的听新歌非常少,就不列了。
电影 TOP10
No.10《杀马特我爱你》
挺难过的。想到了《我的滑板鞋》,我是真的非常喜欢这首歌,会找到非常多的共情,我总觉得那是曾经的我,也可能是现在的我。那个魅力之都,在我小时候是长沙,而后是上海,再之后或许是东京和巴黎。每当我和人谈论那些奢侈品包表、几千万上亿的战投、一线城市的车牌号和房价的时候,我都觉得那并非真实。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他的角色,但人很难摆脱他的出身和境遇,至少我是如此。在我看来,染着杀马特发型的人和在奥特莱斯抢购LV的人没有区别,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和写字楼里敲代码的程序员也没有区别。归根到底还是盖茨比里那一句最质朴的话,“每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你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No.9 《万箭穿心》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我却怎么也讨厌不起来,只觉得难过。这个世界充满了冲突和较量,没有人是完美的,并不是所有事都能计较个错对,弄清个缘由。过尽千帆的成年人总是摆摆手说,“人这辈子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但有些人偏不,我偏要计较,我偏要勉强,越是用力过猛越容易弄得两败俱伤。颜丙燕的柔情和倔强真实地打动了我,看到最后我也觉得累了,想对屏幕里的她说,“人啊,要学着放过自己”。
No.8《客途秋恨》
钝痛绵延。历史的变迁是无数个体命运的背景墙,以恨的名义诠释爱的真知,客途或归途只是人对乡愁的执念。愈亲的愈远,愈远的愈亲。想起《客途秋恨》唱词里的那一句,“但得你平安愿,我就任得你天边明月照别人圆”,可以用来描述任何感情。
No.7《金鸡》
这是一个我一直想写的故事。我喜欢吴君如那个角色,有一种动人的天真、勇敢和善良。香港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人们深陷其中假装快乐却也逃不出的一个地方。最后的《一生何求》让我差点泪目,“没料到我所失的,竟是我的所有。”
No.6《玛丽和马克思》
无限真诚,无限孤独。人可能舍弃一切,却不能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No.5 《布达佩斯大饭店》
多年后的重看补标。看到最后简直热泪盈眶,那是一种极奇妙的时空体验,既是欧洲的昨日,也是我的昨日。彼时我在日本逼仄的宿舍床帘间看完这部电影,还没有去到欧洲,也没有读过很多书,不明白许多道理。今时今日,画面里的每一帧似乎都有了特别的意义,许多情节都与书中有着若有似无的呼应。当列车越过边境的那一刹那,一切都化作了尘土与灰烬,凝结成了像盐一样苦涩的历史。然而正如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结尾处所写的那样,“任何阴影毕竟都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真正生活过。”
No.4 《时时刻刻》
本年度最让我难过的电影。“一个清晨,我在晨光中醒过来,感到生命有无限可能。我一直都以为那是幸福的开始。那不只是开始,而是幸福本身。有些人,生来就不能体会普通人的快乐,不能逃脱,不能憧憬,也不能后悔。他们就活在永恒的此刻,悲怆的此刻,死亡的前奏。”
No.3 《蓝白红之红》
非常非常喜欢。红是心和宿命的颜色,是血液流动的颜色。人与人的联结通向无尽,对与错的唯一分野在一念之间,过去与未来是永恒的悲伤的轮回。女主和法官的对手戏太好看了,海报上的侧脸让人终生难忘。
No.2 《廊桥遗梦》
“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8)
No.1 《走向共和》
太好的近代史正剧,配得上一切赞美。慈禧、李鸿章、袁世凯这几个角色真是演绝了。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月,尽管是已知结局的历史,还是看得直叹气、直流泪。我在想这种无力感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是个体的力量再伟大,也终究是时代大幕下的浩渺烟尘。历史的洪流滚滚,也只是变成一个又一个名词和事件,每一个事件的另一端又牵着一个现在,可现在又是如何呢?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最后久久不能忘怀的,还是在慈禧太后生日之时敲鼓敲到泪流满面的光绪的脸。
书籍 TOP10
No.10 《雨后》威廉·特雷弗
喜欢。那几天习惯了在上班前读两篇再出门,它让我想起了许多生活中的片刻,看起来无比宁静、稀松平常的片刻,丝丝扣扣地镶嵌在每一个时光的缝隙里。孤独和绝望不总是突如其来,它是一种慢性创伤。书的扉页写着“2018.12,南京,先锋书店”。那也是一个雨天,从纪念馆出来,绕了一大圈找不到等待的司机,雨一直细细密密地下着,晚上看完演唱会过去,它已经停了。我把书放回书架,发了会呆,上班快要迟到了。
No.9 《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我也曾无数次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愚蠢,分不清爱到底是源于对他人的坚贞还是对自我的执念,看似存在又随时摇晃的意志,隐约期待却始终无法直面的生活,一切都在这个失眠的黑夜里变得格外明显。「河水不停流淌,它永远都是河水,可是每个瞬间都在不停更新;时间不是真实的,那么,横在现在这个世界和永恒之间的分界线,善和恶之间的分界线,也同样只是个幻觉。」或许不会有答案,连黑塞都没有答案。但这不重要,至少在这个无尽绵延的深夜里,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忍受——在没有忍受到尽头之前,在没有最后终结之前,都会重演,同样的悲哀也会再度被人历经一次。
No.8 《故园风雨后》伊夫林·沃
怅然若失。光是“故园风雨后”这五个字就已经太迷人了,无穷画面感呈现。凋敝的故园,栗树下的少年,明亮音色的双簧管协奏曲,不会结束的夏天。我也曾在阿卡狄亚生活;我也愿意站在你这边,与世界为敌。我总在想自己对人事的变迁是不是太在乎了,时间终究会不停流逝,让消失的消失吧,一切都是注定的。“他从未失去过爱,可是他不能再通过爱得到快乐,因为我无权再进入他的寂寞之中了。”读完感到无尽的萧条和惆怅,起身倒了一杯酒。
No.7 《甲骨文》彼得·海斯勒
陌生熟悉的名字从眼前一一跳出,串联成一段被敏感词包围的集体记忆。历史无法被抹去,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见证这一切;故事发生在过去,却也是现在进行时。共情真是一种天赋,感动于文中对任何人展示出的无差别的善意与真诚,何伟的确是一个世界公民。「不管人们身处的是一个如何过度实用主义的年代,他们仍然在乎对与错。」
No.6 《繁花》金宇澄
几年来翻看过无数次,直到这次从上海出差回来终于认真读到了结尾。对上海的喜欢来得很慢,每一次都多一些,对这本书也是。繁花照眼,如梦如呓,说出的都是场面话,付出的却都是真心意。「雨打梨花深闭门,燕泥已尽落花尘。但愿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不是那无事无非的糊涂人。」
No.5 《叶之震颤》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篇篇精彩,好看到舍不得读完。如果说有那么一个作家切切实实地影响了我的一生,那就是毛姆。我的脑子里有许多互相冲撞的观念,善与恶,好与坏,真诚与虚伪,忠贞与放荡。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我也不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我有许多离经叛道的想法,无人理解不敢诉说,只有每次在读到其中一些段落的时候内心悄然澎湃——这或许是我心中“遥远的相似性”。热评说毛姆笔下的主角从始至终只有一个,是爱德华巴纳德,也是阿赤,也是拉里。我想说,毛姆笔下的主角的确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自己。极端的幸福与极端的绝望之间隔着的那片震颤之叶,也是我在人性的高低点无限震颤的波峰波谷。
No.4 《树上的男爵》伊塔洛·卡尔维诺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自由,那一定是我爬到树上的那一天。
No.3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丹尼尔·凯斯
我清楚地记得,买这本书是 9 月 3 号,在三里屯的三联,因为吃饭等位太久,吴辰老师带着我走进书店,挑了这本。回去以后还没有排到,我翻开书,手机震动,我打开看了一眼,然后在商场正中央大哭了起来。他静静地等我哭完,非常诚恳地说,你一定要去看医生。此刻想起这一幕我感到惶恐又平静,不知道是不是和查理回忆起他那些过去一样。我开始质疑过去发生的事情带来的价值,努力回想年少无知的时候身体里的孤独感和此时此刻是否相同。人生也不过一次次试图穿越智力边界的实验,我们渴望突破无知,渴望爱,渴望理解,但无论处在什么样的阶段,都逃避不了孤独。看到最后心痛到无法呼吸,这本书我会永远留着,但我不确定是否有勇气再看一遍。
No.2 《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关于爱情的全部答案。也许我会短暂地爱上许多人,但总会在内心深处存在某种固执的坚贞与真诚,它或许兼具美化和想象,在无数个无法回避的瞬间我依然相信它是真诚的。开篇谈到死亡,最后在霍乱的黄旗中再谈死亡,面对光阴,唯有爱情可以长存。
No.1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年度最佳,美得不可思议。隐秘遥远的布雷顿角,沉默无言的马,矿井下没有火和光嚼着烟草的祖祖辈辈,在大海深处寂寞航行只在永别的回眸中才得以理解的父子,伤心的拐点之后更加凄清绝望的乱岑角……七个故事,彼此相互不识,却又彼此贯穿。“他们的生命淌进我的生命,而我的生命亦是他们的支流。”每个人都是这样在不幸中隐忍着,总是差一点点就要道破了,但就差那么一点点,留下了无限的小心翼翼的、欲言又止的悲伤。看到最后如潮水般窒息,似要被海水淹没。
无法想象短篇小说还能如何写得更好了,《秋》《船》《回乡》《黑夜茫茫》《去乱岑角的路》都想要背诵全文。同样多的赞美献给译者。
V. Ending
其他值得说的,大概就是今年因为抑郁,瘦到了上大学以来的最低体重。上半年的时候疯狂掉秤,到五月份已经只有八十多斤。到后面我很慌,去看医生,看到诊断书和堆积如山的药的那一瞬间我崩溃了。
这一年看起来似乎还是平淡,但对我的影响几乎是断裂式的。
去年就好像是站在一根摇摇晃晃的钢索上,许多事情不确定,总是在快乐和痛苦之间仰卧起坐。时间过得特别快,回家以后只想在床上躺着。疫情过后,仿佛一切都慢了下来,生活没有变好,时间多得无处开销。每天两点睡,五点醒,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时光艰难地流逝。
年岁渐长,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未来的生活不再那么怀有期待了。我不想过充满物欲和享乐的人生,对大部分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越来越像一个陈年的老古董,不认识现在的明星,听不懂现在的歌,不刷抖音和综艺,连结交新朋友这件事都让我疲惫。
也曾无数次想到了死。在许多个失眠的深夜,在手机里搜索有没有什么不那么痛苦又比较体面的死法。黑夜里亮着的屏幕微光,不足以安慰我的生活。
想起有一天在家看《时时刻刻》,妮可基德曼扮演的伍尔夫在书房散落一地的草稿里寻找那个她想要的开头:“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在电影的开头,也是故事的结尾,她独自走向了河流的深处,那里是永恒的自由。
我忽然读懂了去年还不明就里的《达洛维夫人》:“欢宴之后,留下的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死亡之中,却有着拥抱的暖意。”
而我的确是一个十分失败的人,活得不够坦然,死又缺乏勇气。
人的一生或许是规避痛苦的一生,每个人都在不断尝试让自己舒服的姿势。说到底身边的任何人只能给予陪伴,难以互相理解。但有时候陪伴似乎也够了,人和人之间,哪怕只能交换1%的相似处,也能做朋友。
因为这些,今年在因缘际会中和许多人缔结了更稳固珍贵的联系。每个人都有许多脆弱的瞬间,在这些瞬间里,他们帮我把一颗支离破碎的心拼接完整,和我一起等着它缓慢愈合。每一滴眼泪,每一丝叹息,在被风化之前都有了温度和重量,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我独自在忍受。
最后还是想感谢星野源。我不是一个多么好的女朋友,也很少提到自己的感情。在亲密关系里我有过许多失败的经验,到现在依旧算不上擅长。在所有的人际关系里,恋爱好像是我最不擅长的事。所幸他也不是那么擅长,于是我们得以维持着一种自由松散的关系,在彼此陪伴的同时也不至于太过负担。我曾经想过许多,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他们说“你太强大了,看起来像是不需要爱情的那种人”,其实他们错了,我恰恰是非常需要爱情的人。所以我有时候也会想,和他这样的感情是不是欠缺了一些什么。我能清楚地记得当初喜欢他的原因,他也一直保持着那些美好的品质——聪明、专注、纯粹,对我的好不是那种卖弄讨巧的好,是那种直接到有些笨拙的、丝毫不浪漫的方式。我有过一些抱怨,但后来我渐渐明白,他虽然也不是每一样都好,但已经足够好了,我的不好要比他多得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他那样去忍耐一个不够安分的女朋友,一个不够快乐的女朋友。就在某一天,熄灯睡觉以后,依旧是各自玩手机,我凑过去发现他正在搜索引擎认真查找“抑郁症”,于是赶紧翻过身去继续装睡。这个瞬间我会记得很久很久。
如果对新的一年还有什么期待,那些关于成功和暴富的陈词滥调对我似乎也不那么适用,只能在这里许下朴素的愿望:少流眼泪,不再失眠。
声音声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没有人看见我一个人食吉野家 (17人喜欢)
- 天空之城 ——回顾 2024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