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镜头下的苏州
查看话题 >苏州的冬天

题记:《清嘉录》是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此书以十二月为序,记述了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这些习俗有的已成为历史,有的则还继续沿袭传承下去,成了苏州靓丽的民俗风景。


请跟着《清嘉录》,一同感受旧时苏州的冬天。


苏州的冬天是从天平山看枫叶开始。自万历年间,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将从福建泉州带回的枫香树苗380棵植于天平山后,这里就是赏枫圣地。蔡云的《吴歈》写道“赏菊山塘尚胜游,一年游兴尽于秋。天平十月看枫约,只合诗人坐竹兜。”,如今的天平山依然是人们每年都要来打卡的网红之地。


乡田人家用草药酿酒,称之为“冬酿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壁清、竹叶青等名字。现在苏州老百姓在冬至前,一大早便前往元大昌去排着队买零拷冬酿酒,这也成了苏州特有的传统习俗。


农历十月,天气转凉,湖蟹上市进入人们餐桌。俗语说“九雌十雄”,意指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清人孙晋灏在《食蟹》一诗中写道“金膏浓腻一筐足,玉脂滑润双螯缄”,写尽了湖蟹膏与黄的美味。


从泰伯奔吴带来的周历沿袭下来的冬至即为新年,冬至历来就是苏州甚为隆重的节日。冬至前夜,亲朋好友互送礼物,家家户户祭拜祖先,宴饮一夜,谓之“冬至大如年”。


这一日,归宁娘家的女儿也必须回到夫婿家过年。将糯米磨成粉后和水做皮,用糖、肉、菜、果、豇豆沙、萝卜丝等为馅,做成冬至团子,祭祀祖先,赠送亲朋或自己享用。


到了冬至这天,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人家,亲朋好友间互相走动拜谒,谓之“拜冬”。这是清代文人徐士宏《吴中竹枝词》也写道“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民间还有“干净冬至邋遢年”的说法,意指冬至前后如果有雨雪,则春节则为晴朗天气,反之亦然。


苏州历来就是鱼米之乡,进入腊月,因为天气寒冷稻谷坚硬,冬日舂米折耗小,谓之“冬舂米”。


鱼塘被称为“荡”,冬天,无论是家荡还是野荡,鱼塘的鱼儿也被捞出送到市场出售,谓之“起荡鱼”。


寒冬,乡农养奶牛,取乳汁进瓶子,每天挑担进城入户售卖,谓之“乳酪”。《吴县志》也曾记载光福诸山,田家畜乳牛,冬日取其乳,做成乳饼,或作泡螺、酥膏、酥花等食品。


冬末春初,虎丘花农能种非时节的花,如牡丹、碧桃、玉兰、梅花、水仙等鲜花,供人们供新年的居家陈设之用,谓之“窖花”。蔡云的《吴歈》写道“牡丹浓艳碧桃鲜,毕竟唐花尚值钱。野老折梅柴样贱,数枝也够买春联”。


进入腊月,乞丐们披着甲胄装扮成钟馗,三五人为一队,挨家挨户敲锣打鼓、跳舞以驱鬼并讨钱,一直跳到除夕,谓之“跳钟馗”。


腊八要吃腊八粥,也是自古沿袭下来的习俗,寺庙也多在这一日给穷苦人们施粥。如今苏州西园等寺庙,腊八一大早就开始施粥,前来品尝的人们更多的是想沾沾佛家的福气吧。


米粉和糖做成糕,谓之“年糕”。从颜色来看,年糕有黄白之分;从形状来看,年糕有“方头糕”、“元宝糕”之分。旧时大户人家雇佣糕工来家里制作年糕,普通人家则到市集糕点作坊购买。春节前十几二十天,糕点作坊人流络绎不绝,生意非常红火。


年末,根据黄历选择一天或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打扫除尘房屋及庭院,谓之“打尘埃”。蔡云的《吴歈》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打扫房屋也有一种仪式感。


集市中有卖祭祀所用的巨型馒头,用面粉抟成龙形,蜿蜒向上,再加上宝瓶、方戟、明珠、元宝等形状以讨吉利,谓之“盘龙馒头”。


到了年底,亲戚之间互相馈赠猪蹄、青鱼、果品之类的,人来人往,挑担之人充斥道路,谓之“送年盘”。


年底了店铺及摊贩也没闲着,置办南北杂货以供年节之需,谓之“年市”。除了熟食铺、猪蹄、鸡鸭等,还有纸马香烛铺、售卖竹筐、簸箕、瓷器等店铺,以及售卖果蔬、鲜鱼的店铺,林林总总,热闹非凡。


除夕夜的重头戏,就是全家老小齐聚一堂吃的这顿丰盛的年夜饭了。年夜饭也叫“合家欢”,虽然先如今已不缺吃喝,但除夕的年夜饭仍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更多的是体现“合家欢乐“的意味吧。


大年夜的餐桌上,周边摆满冷盘,或八、或十二、或十六,桌子中间则放置暖锅,各色肉类与时蔬汆烫入锅,冬夜也不再寒冷,冬日果然与火锅最配。


过年大人小孩相互赠送的糕点、水果、钱物,谓之“压岁盘”。小孩子过年最开心的是领到压岁钱,长辈们将百枚铜钱用红绳串起的送给小孩子,谓之“压岁钱”。同时在枕边放橘子、荔枝等水果,谓之“压岁果子”,大年初一醒来吃了,寓意新年吉利(橘子、荔枝的谐音),讨个吉祥的彩头。


除夕夜,大人围坐喝酒、唱歌、聊天,小孩子们嬉戏欢笑,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守岁之时家里配备双蜡烛,燃烧通宵至天明,谓之“守岁烛”。


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等画像彩纸贴在大门上,起到辟邪的作用。《吴县志》记载,门神彩画多在北寺塔、桃花坞一带售卖,也有远方客前来购买。


贴春联也是春节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节目。除夕前一二十日,私塾先生带着学生,就开始书写春联以售卖。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春联》中写到“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


旧时苏州人多用井水生活,节前置井泉童子馬于竹筛内,并用糕果茶酒祭拜,将井口盖住謂之封井。到了新年的第三日或五日,焚送神馬。据说初次打出的井水,用手指蘸了擦拭眼睛,可使眼睛不浑浊。


生意场中以端午、中秋、除夕为三节,按节索要欠款,谓之“三节账”。除夕这一节,讨账的、付账的堵塞道路,店铺也通宵达旦的开门,就连当铺也是人来人往,不到天亮不得关门。


正如《吴门行》一诗中写的“吴门人住神仙地,雪月风花分四季”一样,冬尽春来,一年伊始,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苏州的冬天来了,美丽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跟着夏末游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