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制造、意外诱惑:当代小偶像的生产故事
始发于《别的女孩》,此为原稿。发表时有改动。
近期大热的女团选秀网络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引发了很多关于偶像的话题。本文围绕现在的小偶像性质是怎么样的、观众对于选秀偶像的期待是怎么样的,这些话题来探讨当代的“小偶像”现象。
曾经的…那些花儿,他们都老了吧?
在谈“小偶像”文化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国家曾经走过的大偶像岁月,我们回顾的重点放在偶像的身份性质、观众跟偶像的关系这些议题上面。
“大偶像”时期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到世纪之初,由两部分的力量互动构成。一部分来自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遗产,主要还是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面的精神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以后,以早期的赵本山、陈佩斯、宋丹丹、韩红这些人民艺术家为主。对,这里有个关键词,这些人被我们称为“人民艺术家”,而不是“明星”,他们代表党国意志,服务于人民。他们的收入主要是国家配给的,艺术家们乐于强调自己清贫;群众对他们的观赏不是一种市场消费行为,群众没有为他们的文化产品付费的习惯,更没有“八卦”“围观”的心态。因为跟党国意志有密切关联,他们有特殊的团结工农兵、关怀底层和携带军事化激情的艺术趣味、创作情绪和表演风格。
另一部分来自80-90年代之间,港台的大偶像时代。这一群魅力四射、能歌善舞、性情各异的大明星,包括周润发、梅艳芳、张国荣和后来的四大天王等等。没错,我们会自然而然地称呼他们为“大明星”。这些大明星和他们的影音作品是由率先市场化、资本化的各大香港娱乐公司打造出来、推广开来的商品。为了神秘化这些人,各大经纪公司总是在保护他们的私人生活但又偶尔曝露他们私底下的相貌之间纠结。当时的内地观众,主要通过直接消费或者购买盗版产品来观赏这些产品。总的来说,观众跟大明星之间的距离是遥远的。
在这个纸醉金迷的大明星时代,关于经济公司或者前辈音乐人如何找到未来的偶像种子,江湖上总流传着一些神秘而浪漫的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星探走在路上发现了人海茫茫中闪着异常光芒的明星种子,然后围绕这个人的品质为其设计文化产品(是典型的日本偶像产业里面的street casting的做法)。比如说,关于已逝的香港音乐艺术家黎小田先生如何欣赏张国荣、发掘梅艳芳,有各样的故事。1977年,张国荣曾经参加丽的亚洲歌唱比赛,得了第二名,当时作为赛事音乐总监的黎小田觉得他的嗓音很有潜力,从而教他音乐(江湖上传言是他的“启蒙老师”)。围绕张国荣歌声的特质,黎小田为他监制了第一张唱片《风继续吹》。
在97年经济危机之后香港世道衰落,曾经重金支撑、快速消费的大明星时代悄然落幕;于此同时,世纪之初的内地市场开始爆炸式发展。这个新兴的娱乐市场是一个突然具有了消费力的市场,难以再为社会主义气质的人民艺术家买单。世纪之初的十年,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活跃非凡,在这期间走红的明星很多,有一些还是体制味道很强的科班培养的年轻人(比如当时的赵薇),有台湾推出的型男美女(比如说当时的F4),也还有有稍纵即逝的短暂的一个平民化偶像的年代(也就是素人也可以当明星的05、06超级女声异常红火的时候)。这个期间混乱而张扬,但很快资本参与了进来,把市场变得更为齐整,也即是进入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流量小偶像时代。
精致计算文化与互联网思维里的小偶像养成
粗略地说,过去五年,我国娱乐文化产业历经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跟前一段时期的平民偶像潮流尚有联系,但有深刻的不同:一些平民偶像苗子被娱乐公司、经济公司相中,把他们吸纳过来,在推出市场之前进行了精细而全面的培养。这场培养的驱动力来自于看到了平民偶像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从极致量化、极致功利的视角来看待未来的偶像种子——比如说预期他们未来能够兑现的KPI、流量、微博粉丝数和代言种类等等。他们的技能,也即是可以给观众带来的使用价值,包括歌唱、舞蹈、说唱,甚至是纯粹的视觉观赏性,是朝着未来交换价值的实现给他们打造的。
20世纪初,以工业化的精密程度打造偶像团体造就市场成功,韩流席卷全亚洲。受到韩流的影响,富有诗意和想象空间的偶像寻觅时代一去不复返。如果曾经的偶像是艺术家们在街上遇到的,现在的小偶像们更像是是按照某个模子、朝着特定目标打造的(manufactured)。比如说,从2018年腾讯视频节目《创造101》中选出来的火箭少女,在她们出道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这些后来会发生的事情:有11位女孩子会组成一个组合出道,她们会唱的第一首歌《卡路里》早准备就位、劳动合同已经拟定好、各位女孩子会穿的衣服也准备好了,公司再通过节目竞技来选这11个女孩子。好像是已经有了剧本,再根据角色找合适的演员。换言之,不是围绕某个个体的特质去谱曲(想想黎小田为张国荣制作的《风继续吹》!),而是已经有了一个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商业计划,再找人力资源来填充这个计划。这样子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确保利润和影响力的万无一失。
韩国偶像多人团队背后还有一个逻辑:因为团体成员足够多、去个人化,也就让人力资源有足够的可替换性(replaceability),公司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突然因为什么原因退团而蒙受重大损失,使得公司投入的风险最低。最夸张的故事来自韩国组合Girl’s Day。Girl’s Day有四个原始成员,其中有三个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离开团体,但经纪公司在团员离开后仅四天就找到了新的团员来替换!虽然换了成员,团体给人的感受并没有改变,可爱又不失性感、性感的小猫舞和露玉腿等动作一贯地打动人心。曾经的偶像组合一般只有两到四个人,现在超出六个人的团体组合不胜枚举。现在很火的SNG48人数就更多了,有超过300多人,并且经历很多次的人员调换和重组。
另一个引人瞩目的特点是,互联网思维这个时髦又媚俗的说法,组织着当代小偶像的生产。具体而言,以评断互联网产品成败的一些参数,比如说KPI、流量、粉丝数等等,主宰着新式偶像的生产与流通。在过去我们学经济学,会用一个普遍的说法“看不见的手”来形容自由市场对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调控,但现在,这只手越来越可见。谈到一些明星,销量、票房、带货量、流量等等量化的数据,它们总以神话或奇迹的方式被讨论,数字超过了他们的艺术性,比如说电影的观赏度、音乐的创造性等等。比如说最近非常火的偶像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里面,主办方不加掩饰地呈现哪位选手是哪个经纪公司推的,观众们在看节目的时候也有预期资本雄厚的公司所推的选手、总不会在排位上掉到哪里去。这些讨论散步在微博里、爱奇艺的弹幕里,甚至是知乎的讲解帖子里。对于具体资本是怎么操作的、资源是怎么运用的,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只有捕风捉影式的见解,但没有人可以否定的是资本的显性存在。
别样偶像,期待还可能吗?
在小偶像时代,作为普通观众在期待什么呢?
媒体观众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概念,我这里只说我看《青春有你2》的时候,我自己的一组矛盾式的期待。这组期待的一边是我以鉴赏工业化产品的、极端缜密的眼光来做检查的,我期待常年练习舞蹈、歌唱和说唱的选手们高分华丽的舞台呈现。代表大型多人组合SNH48参赛、唱跳实力能够稳定输出的许佳琪,舞技超群的安琪和刘雨昕、快嘴说唱手乃万和谢可寅(ok she is my pick)等等,她们没有令人失望。不瞒大家,以同样的眼光,我期待常年保养、微型整容、严格塑形的小偶像们给我的感官上愉悦体验。这时候观众(我)的眼已经很严苛了,一旦发现屏幕里的人唱得不好、跳得不齐、妆容有些意外,我大概会跟其他网友差不多,拿起手机,截屏给我的朋友们吐槽,或者随大流发出一条diss的弹幕。最近出自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的神句“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实际上就是几个没有受过说唱培训的成员被赶鸭子上架,在说唱专家导师Jony J的面前试唱一段Rap,严重不合格的表现,成为全网吐槽对象。说到底,就是最近几年因为说唱类选秀节目提高了观众对于说唱技巧的期待,一旦跌出这个期待,观众是接受不了的。
期待的另一边,是我作为一个人对另一些人抱持着一个谜团式的、悬疑的终极期待:在精致的工业打造天罗地网之间,究竟还有没有超脱出这张网的令人惊艳的神性呈现?这就是为什么前些年,不符合女性偶像形象期待(甜幼白)的苏运莹、以野性张扬的嗓音高唱《野子》的时候,跟其他白皙洋娃娃显著不同的王菊在《创造101》突围而出的时候,作为观众,我们深深地被感动。观众们隐隐地期待,人数众多而喧嚣的选秀节目,会不会有超脱标准女团成员套路,也即是性感但无感情生活、要男女通吃但不能公开出柜、受经纪人摆弄、听粉丝的话以外,别样的偶像存在。大概是因为大家都在期许,这个价值至上的时代,还有资本不能规训的人性啊。
当然,没有资本发现不了的欲望。
爱奇艺推出的《青春有你2》主打的就是跟以往的,说白了就是推出101的对面大厂腾讯不一样的,他们想找到一个“未知的”的偶像。爱奇艺的官方说法,借蔡徐坤的口说出来是:“我们不定义女生,不定义女团,带着对X的期待”来组织这次的选秀。除了这个官方说法,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令人感觉得到,节目组有刻意捕捉到这个“我们希望不一样的人进入女团出道”的心理,并且刻意去满足观众的期待。
4月11日这周公布的排名,由网友投票得出(当然这背后不排除有公司买票),站在第一顺位的虞书欣就不是一个典型女团成员的形象。她唱跳实力一般,常常表情乖张,讲话不经大脑,说一些自损形象的话。比如说,她在镜头前坦诚住进集体宿舍后,她管不住嘴巴已经胖了很多,并装足可爱表情希望得到粉丝原谅。在群演的时候,台上血雨腥风的残酷竞争好像跟她毫无关系,她像一个路人观众,吵吵闹闹地发出粉丝般的赞叹评论。在场外,在粉丝眼里,她跟同样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赵小棠组成了女女CP,被粉丝称作“大鱼海棠”。爱奇艺也没有想要保护两位女孩子免受恐同观众攻击的意思,在节目里大量放出了二人之间的可爱互动。
另外,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是乃万这位已经在说唱圈小有名气、发表过三十多首原创歌曲的选手出场的时候,Johnny J问她:“你为什么来这个节目?”这背后有很多没有言明的、可以玩味的意思——仿佛是,你在说唱界这么成功了、简直是说唱界小有建树的、有个性的女Rapper,为什么来这个制式化的俗气的女团选秀节目?乃万的回答也很有趣说:“我也想问,你为什么来这个节目。”意下好像是说,你这么个品味非凡的rapper怎么也来这么个人间味十足的俗气选无脑女孩子的节目?
两个桀骜不驯的说唱歌手,一来一回、默契十足地营造了这么一个小插曲,后来被剪成各种预告、表情包流传在社交媒体上。但终究,节目组和它背后的资本,成功把两位rapper和他们身上携带的骄傲气场招来了节目。现在节目还在进行,我们无法预告最后出道的九位选手会是谁,她们会为节目和未来的节目做什么调整,最后组成团体出道的小偶像能保有多少“真我”。但这样一个短短的影片,被节目组剪进了节目,被观众二次传播,爱奇艺大大方方地把这段揶揄节目本身的有趣对话做成了彩蛋一般的场外宣传资料,我们已经看到,作为庄家的资方,它永远不会输。
结语
如果像上文分析的一样,节目仅仅由幕后编导设计的情节和线索、由资本精密计算的成本和收益构成,那么节目会不好看。作为节目是怎么样隐藏起来这些精密计算的呢?《青春有你2》里,我们看到精密的计算被一连串媒体的魔法像俄罗斯套层一样被隐匿了起来:在最外边的一层,如果观众不假思索地以男性的凝视看一眼,这是一群外群姣好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在参加选美的盛事。假如你带着看真人连续剧的心情来看,这是一个带着悬念的故事:我们知道结局会有9人出道,但未知的是哪九个人,她们要经历什么、牺牲什么、成长多少才能出道?如果你爱好记录性的真实影像,节目里面也有大量Vlog式的选手们在女生宿舍里闲聊、打闹、做准备的片段可满足窥探参与的心理。倘若我们被某个选手、某对CP吸引,场外社交媒体和B站上有大量已经由粉丝二次加工完成的作品可以“吸”。媒体产业的计算性深嵌在这些套娃之间——总有一层观赏可以吸引到观众。而这些嵌套之间无法完美闭合好的缝隙,我们看过去,期待看到尚未被征服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