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岸書單

知堂《書房一角》的序文有這麼一段:“從前有人說過。自己的書齋不可給人家看見。因為這是危險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這話是頗有幾分道理的。一個人做文章。說好聽話。都並不難。只一看他所讀的書。至少便顛出一點斤兩來了。”
這話自然是有道理的。雖然沒有見過葦岸的書房。不能知道他架上的藏書。但他的日記裡卻很喜歡記下他去書店買書的痕跡。這和登堂入室也相去不遠。這樣一天一天讀下來。彷彿看到葦岸一磚一石堆疊起屬於自己的一間清素書房。
總的看來。他的愛讀書以外國文學。自然文學。新詩為主。和那個時代被蒙昧了太久的年輕人一樣。對隔絕多時的美好的新事物有純粹的好奇心。讀他的書店買書紀錄。終於知道他的文章是建立在怎樣的地基之上。
一九八六年一月十日 星期五
進城。主要目的是去書店。在都樂書屋買《海明威回憶錄》。書不厚。不足二百頁。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買《悲慘世界》(五)。把這一套書配齊。在東四書店買斯特林堡《紅房間》。這是一年前出版的。書價還很低。一元整。在王府井書店。買了很暢銷的書《情愛論》。已第二次印刷。這是保加利亞人寫的。
二月四日 星期二
在中華書局讀者服務部買《周秦道論發微》《論語注》《老子注釋及評價》。過去曾買了《周易通義》《莊子淺注》。這是我的書中全部的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書。
在王府井書店買了帕烏斯托夫斯基的《面向秋野》(譯文集《斜雨》中有他的幾篇。使我感到我喜歡他的文章)。左琴科的《一本淺藍色的書》(我還未讀過他的作品。但翻內容很好)。
二月十七日 星期一
買了盧梭《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是散文體。勞.坡林的《怎樣欣賞英美詩歌》。《星星》詩刊第二期。這是一期流派詩專號。
三月十一日 星期二
進城。去的地方被固定了。美術館。人民文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王府井新華書店。在書店買了《二羅一柳憶朱湘》。斯坦貝克《戰地隨筆》。《拉丁美洲民間故事》。
四月十一日 星期五
從上月十一日至今有一個月未進城。使我想進城的是。這段時間書店可能賣了好書。而被我錯過了。⋯⋯
都樂書屋關閉半年後又營業了。櫃台上的《中外產品報》上有顧城的兩首小詩:《富蘭克林》《瓦特》。我買了一份。出於什麼似乎就是它是顧城寫的。在科學書店買了有關保健的書《營養抗癌》《營養與飲食療法》《自我保健》《家庭飲食衛生顧問》。這是熱愛生命。為著將來的表現。⋯⋯
在王府井書店買了《四個四重奏》。這是裘小龍譯的艾略特詩集。《諾貝爾文學獎史話》。一本很輕鬆有益的書。
四月十二日 星期六
中山公園在搞降價書展。其中有一批商務的漢譯世界名著。排了一會兒隊(主要是大學生。研究生)。買了《塔西佗〈編年史〉》《馬布利選集》。八折的價。
五月二十八日 星期三
在王府井書店買了《二十世紀音樂概論》下冊。上冊兩年前已出版。另一本很厚。和動物相關。這是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了解動物生活的願望使我買下了它。
六月二十五日 星期三
在東四小街的科學書店。我買了《昆蟲知識》《大氣中的聲光電》《機會之源--水》等科普讀物。這是我早就想讀的書。它幫助你認識周圍。認識你生存的這個環境。而我在這方面非常無知。還買了《藝術原理》《西方的醜學》。
八月二十二日 星期五
(在濟南)每去一個城市。必定要進它的新華書店。它的書店規模不小。很高興地買到了《垂暮之年》《葉芝詩選》《蘇聯現代散文欣賞》。
九月三日
勞動人民文化宮在舉辦第二屆社科書市。這次比第一次似乎規模小些。觀者不多。買了德富蘆花《自然與人生》《美國散文選》《現代抒情散文選》《臺灣詩人十二家》《尼采》《雨王亨德森》。後兩本是在王府井書店買的。《尼采》是勃蘭兌斯寫的。《雨王亨德森》是索爾.貝婁代表作之一。
一進書店。便不能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