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行地图
查看话题 >城市漫游——武汉
高中毕业之前,我从来没去过武汉。
在这之前,它给我的印象,首先来自远嫁湖北的姨妈。在我出生前,两个姨妈就已经完成了湘鄂“联姻”大事,虽然她们所在的城市并不是武汉,但由于跟武汉相隔甚近,所以口音也差不多。每年过年回到家乡的姨妈终于可以自在地用乡音交谈,可说惯了的湖北话冷不丁就占据上风,时不时脱口而出的“七饭,七饭了!”是开饭前的湖北特色吆喝。
初三的时候,我从表哥的书架上拉出了一本白色封皮的书,书脊上飘逸的字体写的是“池莉小说精选”。那个年纪的我还不懂书中成年人生活里种种冲突的无可奈何和一步步退让,看完这本书后,只觉得整本书热烈,喧嚷,充满了令人亲切的市井气,以及,武汉人骂人真精准、泼辣。这是我基于两个姨妈给我的初步感知,对武汉的再认识。
高三毕业的暑假,我跟朋友去了一次武汉,可因为当时年纪小,俩小姑娘出远门畏畏缩缩的,故最后没能去成几个地方。于是,这么几年,强烈回忆起来的只有那年八月的武汉,让人难耐的高温。
前一段时间,借着面试工作的机会,又有幸带着漫无目的心情,做了一次这个城市的游客。这次我从容了很多,虽然前一天的面试并不怎么顺利,但第二天跟朋友计划好简单但我们很满意的游玩路线后,依然带着比较轻快的心情出发了。
第一站是黄鹤楼。
从地铁口出来后,我们打了个寒战,小碎步跺脚,“太冷了呀!”这是我们那天发出的最多的感叹。四季分明的武汉实在是很有个性。
不过,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寒冷考验,最具挑战性的是在这样的天气,迎着寒风骑自行车。是的,因为黄鹤楼离地铁站很远,心切的我们打算踩共享单车过去。不过,我很喜欢骑自行车在城市的街道和马路上穿梭。自行车便捷又迷你,骑着穿街走巷不成问题,这样便可以观察到藏在街巷和小马路里的生活。
踩自行车经过小巷的超市时,围着围兜的店员闲适地整理着蔬菜,与一个拖着菜篮小车的阿姨用武汉话交谈;街边一些走动的行人,端着冒热气的飘香热干面,夹起一筷子沾满了淡淡酱色的热干面往嘴里放,这样一口带着浓郁芝麻酱香味的面条下肚,他们的一天就开始了。这样生活化的画面看得我食欲大振,并感到干劲十足,满怀希望。
除此之外,自行车更能让人感受城市地形的起伏。
我们用连帽衫的帽子紧紧裹住脑袋,并反复地,一圈圈地踩着自行车的踏板,以此向黄鹤楼行进。这段骑行让我觉得很吃力,因为我在与上升的地势抗衡。零星掉落银杏叶和枫叶的路面是这座城市的皮肤,我踩着自行车轻抚,感知她曼妙的曲线。即使是城市地形再细微的变动,也逃不过我的体力给出的反馈。我想,这是任何其他的交通工具都无法与之媲美的优点。
我们去往黄鹤楼穿过的几条马路,面貌相似。两边多是白色的矮楼房,一楼门面被早餐店和服装店占据,并没有景区商业街装模作势的古旧,而表现出了一种平凡普通,甚至是不起眼的生活气息。骑过这几条街,穿过两个小十字路口,高耸巨大的黄鹤楼一角突然从树木和房屋的间隙中闪现,这给我一种非常遥远的不真实感。
即便是工作日,身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依然吸引了大把的游客前来游览。黄鹤楼前的“三楚一楼”的巨大牌坊前聚集了几波游客,排着队等着拍照的绝佳好位置。

这一天的游客数量是让人很愉快的,不拥挤也不至于冷清,因此,肃穆高大的建筑物活起来了,充满了人气儿。景区里花钱才能撞上一撞的大铜钟发出了悠远飘扬的钟声,从远处过来,绕着黄鹤楼转了一圈后,传到了刚走过牌坊的我的耳边,难能可贵的平静与和谐扫走了我心里的烦躁和焦虑,我感到轻松、自在、愉悦。

黄鹤楼景区占据了蛇山一大片,我们打算最后再登楼,于是绕过黄鹤楼往山的深处散满地走着。主路引导着我们走向另一座似乎没什么来头的后来建筑,百无聊赖爬了两层,似乎只是在走程序而已。
从这座建筑旁延伸出去的山路明显走高,鼻子因为吸了过多的冷空气而失去了存在的实感,我用手摸了摸,冰凉的触感在我的手指上蔓延,“鼻子还没被冻掉啊!”我心想。


铜挂钟周围的游客又多了起来 ,挂钟前贴着很大一张收费标准以及二维码收款码,对如此巨物倍感新奇的心情只持续了几秒钟,兴趣索然的我心切地返程去登黄鹤楼。
黄鹤楼总共五层,三层以上有观景的环廊。海拔不算高,从第三层眺望的景致平平,但我突然像最开始望见黄鹤楼时那般兴致大发,因为我知道,最好的景还在更高处。爬到第五层时,我终于有了登高望远的感受。我绕着这一层的回廊走了一圈后,选了一个我认为最好的观景点。极目远眺,武汉这个城市的风光在我面前无碍地展开。景区附近的楼房老旧而矮小,铺开了一大片,这一片被跨江大桥伸出的臂膀隔开,成了两半。长江对面,是现代的城市产物。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被雾气盖上了一层纱。
我在此驻足很久,一言不发。朋友也是。

第二站是码头搭乘轮渡。
我一向以为这种轮渡是观光用的,没想到还有一种是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一次只用一块二,刷的是电子公交卡。到码头的时候已经是1:47了,时刻牌显示,最近的一趟于1:50发船,于是我们赶紧刷卡过了入口。从入口到船上还有一段比较长的通道,零零星星几个人走向出口,十分安静。

船舱分为两层,第一层有空调,乘客很多,但意外地安静;第二层没有空调但有观江的甲板,室内的游客不多,我们来到了坐满了人的甲板上。我站在甲板边缘,看着被船身激起的水花发呆,回过神环顾四周,皆是离得遥远的建筑,我心底发出了“长江竟然这么宽阔”的感叹。这是我一生中离长江最近的一次,我想起了那首诗,原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比我想象中更无奈。


这样开了十几分钟后,船才靠岸。我们走下楼,一楼出现了许多电动车,其中还有外卖小哥的车子,坐轮渡通勤,真是属于江边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周边有本地市民低低的说话声,安静得好像分贝被冷空气吞噬了一般,这跟我从前印象中的武汉不一样。


如果要我再次形容武汉,我会说这是一个大街小巷都流动着故事的城市,走在街道上,我常常会被当地人的神情吸引,不由自主地想象他们绘声绘色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