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找工作经历
查看话题 >20-21医学求职严重内卷下外科girl的求职历程
求职季已经过去了一半,从11月学校的就业公众号开始发第一份医院职位就开始各种撒网的我,终于在2020结束之前拿到了心仪的offer。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签三方,还存在一些变数,但还是很想记录一下这个过程中的故事和感受。
用面试练习面试
我基本上是以先定城市再定医院的方针投的简历,主要就是北京+南方(杭州、广州、深圳、厦门),只要是这些城市的医院,有符合我专业的职位我都会投。当时在收藏夹里拉了个文件夹,所有网页命名为截止日期+医院名,科里开会无聊或者做课题累了,就按截止日期申请个工作。
浙大系统基本上是最开始组织面试的,当时就听说他们不太要外面的学生,所以也没抱什么希望。我其实没参加过任何面试的培训,这几次面试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城市,为什么选择我们医院,如果其他医院要你你会不会去,等等,其实是常规的问题,但放在具体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回答方式,尤其是在你回答的内容适用于其他城市和医院时,有些面试官就会追问那为什么不选xxx,如何凸显你的意愿又不显得虚伪是比较重要的。
虽然在浙大系统,科面院面问这些都是给你面子走个流程,但在后来的面试中,那些真正想通过面试招人的单位还是挺看重你的答案的,因为他们不想浪费宝贵的名额给那些把自己单位当保底的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个北京同学,跨专业面试本来是劣势,但因为是唯一一个强调了自己求职意愿是10分的应聘者,给科主任留下了深刻印象,科主任特意给他打电话确认了意愿强烈后,给了他院面的机会,最终拿下了这个岗位。
不过这确实涉及了一个能不能撒谎的问题,我们一般都比较实诚,刚开始几次都会回答说没办法马上答应,但总觉得不太好。咨询了其他行业的同学后,总结出来就是,属于心中第一梯队的单位就拍着胸脯答应就行,作为保底的单位就回答“虽然不能马上答应,但绝对是优选”。
当然事先调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我最后选择的这个单位,就是在面试的早上查了查官网,才发现我阴差阳错报了一个很牛的内镜科,本来对放弃外科做内镜还存疑,而且这个医院是我引进人才的第二志愿,但这个调查坚定了我的决心,面试的时候当问到如果第一志愿医院要你怎么办时,我说如果你们的内镜科要我,我就放弃第一志愿。后来发现第一志愿大概只有事先交代的关系户才有面试的机会,这一回答帮助我有惊无险地最终享受到了引进人才政策的福利。
八年制之殇:没有文章的我们,到底优势在哪里?
根据同学的情报,今年之所以这么卷,是因为三年前扩招了一批十一年博和我们同时毕业,本来有不少同学已经跟领导通过气大概率能留科了,都因为科室意外地收到了几十份拥有十几篇SCI的大佬的简历,而命悬一线,被迫出来找工作留后路。
而此时走入就业市场的我们,除了个业界并不是很在乎的所谓名校头衔,近乎一无所有。我大三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现在医疗圈只看文章,不看所谓的临床能力,大三时有个创新人才,本意是让我们体验一下基础医学,泡了一年实验室啥也没做出来,但因为有这个意识,第一次发了一篇中文的综述。后面医院也开始重视,让我们提前选导师做课题,虽然最后没有跟那个导师,但仍然是由于有这个意识,当时导师有一个课题,公司做的实验,数据都有了,当时要写成文的师姐想准备出国没功夫写,我主动请缨要写,老师也看医院有要求我们这个期间要有SCI,就同意了。最终来看,全班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写出SCI的没有几个。而这篇文章最终也成了我找工作唯一的一篇已发表的SCI,让我整个简历没有那么难看。虽然这在后面的面试中也被质疑说没有亲身参与实验思路的制定,但总聊胜于无。
实际上,那些在找工作时拥有SCI的同学,也大都和我一样,早早就开始了准备,毕竟研究生三年几乎都在临床轮转,还能有时间精力写SCI的大神,也不愁找不到工作了。
虽然拼不过十一年博和博后,但稍加修饰,尤其是强调自己八年制的身份,可能寥寥几篇文章也能成为一个亮点。比如强调自己的优势是能平衡临床和科研,或者善于从临床发现问题(特别是当发的文章是病例报道时)。如果被问到自己的弱点,就说产出暂时较少,暗示着假以时日必定能有成绩。其实挺讽刺的一点是,很早以前有老师说过八年制的唯一优势就是有潜力,这玩意儿在求职市场真的不值钱,但当你啥都没有的时候,也只能表表决心试着去打动为数不多的还看好八年制的面试官了。
我在面试时感受到的另一个让面试官眼前一亮的点就是英语成绩了,四级650六级648托福107,至少在大多数医学生中算是顶尖的成绩了,再加上有些单位会有英文自我介绍和英文问答,我相对纯正的口音(个人天赋+一直看美剧听播客)也被面试官称赞过,但应该只能是加分项,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另外,因为我以前出于兴趣学了日语还考了N1,误打误撞的是,我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是胃癌方面的,日本在这方面一直是世界前列,我还有去日本交流的经历,也是一个加分项。有一回一个面试官知道我会日语后,突然用日语问了我一个问题,虽然很久没说了,但所幸我平时日剧看得不少,没有太拉胯,尽管很多人听不懂,但也给他们留下了不明觉厉的深刻印象。
当然一些特殊的爱好也可以说,例如我跑过5次全马,因为外科医生们都挺喜欢运动的,可能也是为了自救。不过总的来说,什么都没有文章重要,最没用的就是学习成绩(当然不挂科是底线)、学生工作和没有成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了。用半佛老师的话讲,出于功利主义的角度,从大一开始就应该为自己未来就业做打算,所有不利于就业的事,通通不要耗费太多精力。
博后还是定岗?
大概我上研究生那年,从协和开始,各大医院学校都开始搞博士后流动站,这也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八年制的一个出路。当然用博后三年写写文章积累点筹码挺好,但我现在仍然认为,能找到定岗工作的情况下,即使是协和的博后都不要去读(协和八年制除外),不要为了一个所谓大厂的名头,让自己三年后再面临同样的困境。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很多医院招博后一招一大批,进去无论是干临床还是搞科研说到底都是廉价劳动力,人越多受到关注的可能性越小,而且越是大厂越不保证出站后能留下,而且如果换医院换导师,就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如果这三年没能写出文章申到基金,那可能到时候还不如一个八年制,至少人家年轻,而且有借口。北京绝对是不断紧缩的状态,岗位越来越少,就业市场越来越卷,现在有好政策的地方招满了人,也不会继续再招,到时候高不成低不就地,更难看。
找工作中的性别歧视
几乎没有面试官针对我的性别提出质疑,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单位从简历阶段就已经把性别女的给摘出去了,根本连被当面歧视的机会都没有。为什么我会知道呢,因为我有个女生同学名字比较像男孩,报了一个大厂但很差的科室,刚进门面试官一看,说原来你是女的啊,不用面了,我们不要女生。原来HR连性别男女都不会看,从名字就开始性别刻板印象了。
另一方面可能是我投简历的主要方向是内镜和乳腺,大普外投的少,这两个科室本来女医生很多,也没什么可歧视的。唯一一次就是面了一家大厂的普外,科室也可以说是全国顶级的,科主任直接就说,你是女生,我们有不同的组,例如甲状腺,还有科研团队,他们也很重要,你可以去。后来跟别的医院的同学聊起,他说他们科里也有专门负责科研的老师,工资是同等职称的1/3,但也有干的数一数二的,每年靠科研奖就能拿的比所有人都多。所以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
职业选择的迷思
选了普外以后其实没有太后悔过,但第一次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这个工种,是那次抑郁症发作,我觉得我可能更适合规律的生活,工作时可以很辛苦,但休闲时也需要彻底地放松,但如果继续干大多数外科,遇到很重的病人,根本一刻不敢歇息,不仅要在医院守着病人,还要随时准备二开。不过各个医院科室设置不同,所以除了乳腺和内镜,一些会做甲乳疝等小手术的大普外/肿瘤外我也会投。
之所以投内镜,是因为我们医院有独立的内镜中心(不像很多医院被各大内科瓜分),而且是支持外科学生选择的。我们科过去有个师姐就去了内镜,现在成了同期毕业师兄们集体羡慕的对象,所以一跟我们聊到就业,就会推荐我们选。刚开始我还不屑一顾,但后来一次研究生例会,教秘师兄请到了那位师姐,讲了胃癌内镜下检查和治疗的各种方式,感觉好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所以如果投的医院有内镜中心,也会成为我的一个选择。
其实我的想法一直没有很固定,所投的志愿排序各个医院都不太一样,最后获得的这个内镜offer,也是出于机缘巧合。第一次交简历的时候,普外是放第一志愿的,但因为格式问题,人事让我重新交,就这一念之差,我把第一志愿改成了内镜。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该医院的总院内镜确实强,加上自己也是研究胃癌方向的,而且小地方引进人才竞争没那么激烈,水到渠成地就进了。
但几乎是与此同时,我面了北京一家医院的普外科,最终排在第二名,主任特别好,联系我说尽量帮我要名额。我本来已经做好准备回老家佛系干内镜了,这一下又给了我纠结的空间。
我跟很多人聊,导师本来还想给我分析分析利弊,一听我的内镜offer是回老家,马上说,回家吧,以后我们去那儿还有个落脚点。一个一直资助我们学校一批同学的老企业家也说,老家现在基础比较差,但政府重视,也许未来会好,可以玩一玩,试一试。师兄们本来都是觉得内镜很好,更是都拍手叫好。爸爸妈妈当然希望我回家,这样也能帮助到家里的亲戚朋友。
在老家国企摸爬滚打的发小却说,他会后悔自己当年没有留在北京。我们班有个同学是这个科第一名录取的,整个科面笔试院面的过程我们一直有在互相交流情报,互相鼓励,所以他说希望能继续做同事。其他同学也说,能留在北京就留下,将来还可以一起玩,老家毕竟各方面差点,大家都挤破头想留在北京,有这个机会当然要珍惜。
后来和一个在美国一家创业公司做程序员的闺蜜聊,她当年放弃了北大保研的资格去美国读研,毕业后因为不屑刷题没能去成大厂,最后去了创业公司,熬过了疫情的一波裁员,现在和领养的狗狗过着稳定的生活。我问她会不会觉得和当时保研去北大的同学对比,或者和去大厂的同学对比,心里觉得不是滋味。她说她觉得在创业公司能学到更多,也并不羡慕那些同学,但就是很烦有些人老是说大厂有多牛逼什么的。
但不管别人说什么,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心里的想法。当后来北京那家医院的人事给我打电话说,如果不调剂到麻醉或ICU的话,可能就无法录用了,那一瞬间心里挺失落的,可能自己还是有个想干外科、想做手术的心吧,但我明明清楚待在这里做外科,可能不会有比去总院跟大佬学内镜然后回家当鸡头来得好。另一方面,老家这个毕竟是个分院,才建了两年,也存在凉凉的可能性,而北京这个科室,有自己的特色手术,学术地位也可以,至少发展会比较稳定。另外还有去美国当医生的问题,如果在国内发展好可能也不考虑了,但如果觉得实在难,当然是放弃老家的工作付出的代价会小一些。但我又害怕自己想做这种“轻松”的工作,是因为自己想偷懒……而此时,广州几家我投了乳腺科的医院也开始面试了,貌似又多了些新的选择。
我和老爸也聊了聊,他说起了自己早年选择工作的经历。就不细说了,但很明确的一点是,这几十年变化实在太快,此一时彼一时的,中外合资的企业曾经牛逼哄哄,也逃不过铁饭碗被砸的命运,公务员曾经朴实无华,后来却成了香悖悖,但也因为反贪大潮使一批风光无限的人难逃牢狱之灾,所以无论如何择业,都不是一劳永逸的。
不小心抒情了一把。不过目前起码不用担心没有合适的工作了,还没签三方之前,能试的就尽量试一试,多一点选择和对比的机会,也不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