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于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有哪些评价?
社会对于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有哪些评价?
代际视野是解读青年的传统视野。当前,社会中对青年的评价主要来自代际视野,包括父母、教师和其他长辈。在经验社会里,长者为师,前喻主导;在朋辈关系中,同龄人相互学习,是同喻的体现;在信息社会里,晚辈比长辈更易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是后喻文化的体现。代际文化的三种类型是客观的、历史的,问题的关键是三种文化积聚在一个平台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判断。现实中,促使父子关系、师生关系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三种文化的相互冲突。以新时代青年为例,他们的父辈和老师大多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从物理空间到网络虚拟空间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不仅使他们具有转型的人生经历,而且能够在比较中形成对现实的历史性判断。这种在比较中产生的历史感,对于在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生存三种原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青年而言是相对缺乏的。因而,通过代际差异对当代青年作出的判断是否客观真实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其中,代际视角形成的三种判断需要慎思,即拜金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唯感觉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风清气正的状态,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少数人的拜金倾向并不能成为社会主流和判断一代人价值取向的依据。一段时间内,一些学者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讨论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精致的利己主义,或工于心计、圆滑世故;或把利益作为唯一的驱动力,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而让路。所谓精致,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有学者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定性当代青年和当今的高等教育是否合适,仍有待商榷。利己还是利他,一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话题,其中涉及到人性的假设、人的本质等问题。因此,判断青年包括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能将其简单化和抽象化。因个别青年人的世故、老到、老成,就认为当代青年人已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唯感觉论也是一些人对当代青年的评价。从起初“跟着感觉走”的人生描述,到“读图时代”的生活方式,持此类观点的人往往将当代青年的理性思维降低到视觉文化上,更有人用“不阅读的中国人”来定格当代中国青年的人文素养。实际上,通过无纸化阅读简单评判阅读量的多少是值得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