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强大的共情能力
格雷厄姆说,伯顿过分有同情心,过分容易被感动,他不能出现在病房,葬礼上,因为他总是哭。
65年杰西卡住了精神病院以后,伯顿经常去看她,后来医生不要他去了。为什么?我估计是医生看不下去了。想想看,伯顿每次看到杰西卡,不是哭,就是忧愁,他那张脸的感染力太强,旁人看着虐心,受不了。
他去看,什么忙也帮不上,只会悲伤。可无论他难受成什么样子,杰西卡根本不认识他,毫无意义。
说难听点呀,不如就当没生过这个孩子得了,真的。一个人得有灵魂才是个人,否则就是个植物人。杰西卡从未有过灵魂,就是一个行走的植物人,对她有感情才是给自己添堵。
她自己没有痛苦这种情感,比弱智还弱智。你对她好,对她坏,她都没有感觉。其实杰西卡的自闭就和伊恩索的盲眼一样,生来如此,不会感到痛苦,这么一想也还好。 伯顿真的不应该同情心太过,纯粹给自己制造痛苦,人家自己都不觉得这是悲剧呢,他倒是难受得不行了。他这个人太重情,所以没办法忍受看到他爱的人受苦。
艾法瘫痪以后,伯顿有一次探望回来,在车上对泰勒说,他这样还不如死了的好。他太容易共情,把自己代入成病人了,实际上艾法真的不想活吗?未必。
伯顿总是脑补自己瘫痪了就自杀,问题是,不是人人都像他活得这么挑剔。后来泰勒瘫痪多年还是那么想活,有钱人被照顾很好,不想死的居多。而且无论是瘫痪的艾法还是瘫痪的泰勒,都已经是老人了,人越老越怕死的。
当然,这个过度的共情能力,也是他的表演天赋组成部分,他可以比正常演员更好地共情他所扮演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生活。
所以他每一场表演之前都不需要酝酿情绪,他就是知道他要怎么演,他不喜欢导演对他干涉太过。 格雷厄姆说在他看来蛮普通的事情,伯顿一听就流泪了。说伯顿二十多岁时就是神经质的人,情绪很不稳定。
伯顿难免会诧异别人的麻木不仁。71年在南斯拉夫拍戏时因为丽莎要他收养一条演员狗,伯顿不肯,被丽莎说烦了,他生气,一个不慎,说了“它不是我的狗,就像你不是我的女儿一样”之后,丽莎竟然没有反应。
他自己倒是瞬间代入成丽莎,悲痛到无法呼吸了,所以他一下子冲动得想自杀,想拿刀割自己的喉咙。我的天啊,至于吗?
所以他演《柏林谍影》和《灵欲春宵》导致抑郁症加重也毫不意外,他把自己当成这两个可怜人了。这两次沉痛的教训,让他后来很少接悲剧角色了。我无法想象他真的演了李尔王,会不会很快崩溃。他会不会也有这个担忧,所以多次拒绝了《李尔王》的邀请?
伯顿的悲剧角色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这个强大的共情能力,但对他个人伤害太大了,简直是用命来搏。 配图为伯顿泰勒在病房里探望病人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