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如何从痛苦中解脱
在上一篇日记中,我推荐了几本关于静坐的书籍,有友邻留言说静坐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好的变化,我自己也从静坐中受益颇多。今天我想把《令人神往的静坐开悟》这本书中,作者在结尾提炼出的“佛教真理列表”摘出来和大家分享,用作者的原话来说:
“列出的所有‘真理’并不都是佛教教义。有些更像是精要,是佛教思想的明确含义。但我要说的是,所有这些都从现代科学中得到了大量证据,包括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即研究天择如何塑造人类心智。”
希望这个分享能启发友邻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从痛苦中解脱的实际办法。
一、人类经常无法看清这个世界,这会导致他们受苦,也使其他人受苦。这种对世界的错误理解代价高昂,根据不同佛教文本所述,会以不同形式呈现。例如后列所述。
二、人类对达到目标的长久满足感之期望,常常比实际得到的还要多。作为天择的产物,这种幻觉,以及由此而生对永久愿望的思维方式,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真的是终身幸福的处方。
三、当生命如常在运行,‘苦’就是生命残酷重现的部分。如果你将苦单纯地理解为‘受苦’,而非跟‘不满足’有关的重要元素,这样的理解较无法彰显上述事实。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都是透过天择所设计,目的是让生物以有利于自身繁衍的方式来应对环境。这意味着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总是警界地搜索,那些会让他们不愉快、不舒服、不满意的事物。而且,‘不满意’显然至少会涉及些许痛苦,因此把‘苦’视为蕴涵着不满意,能使人们信服——‘受苦’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
四、苦的来源就在‘四圣谛’之中:‘渴爱’(或译为‘渴’‘渴望’或‘欲望’),可以在演化的背景下获得理解。你可能会说,‘渴爱’是天择灌注在动物之中,好让动物不会从任何东西获得长期满足。将‘渴爱’视为受苦的根源,在广泛解释下更具意义。这不仅是获得和依附于愉快事物的欲望,也是逃避不愉快事物的渴望。很显然的是,如果你移除了会带来厌恶感受的痛苦,也会除去许多折磨。 五、带来苦的两个基本感受,就是‘渴爱’的两面:对事物的执着和厌恶。但我们不需要让这两种感受像往常那样奴役我们。正念静坐的训练,可以削弱它们施加于我们自己的控制。全然且持久的解脱(也就是涅槃的传统意义)是否可能达到?对此,人们仍没有一致的见解。但毫无疑问的是,生命可以因为静坐练习而获得改善。重点是要去‘强调’,削弱渴望和厌恶对我们的奴役,并不意味着感受会变得麻木,而是意味着可以与这些感受建立不同关系,并且可以选择是否要全然参与。事实上,这种修正后的关系可以更强化某些感受,包括奇迹、同情和对美的感受。
六、我们对‘自我’的直观概念,充其量只是误导。我们倾向于不加批判地把各样的想法和感受视为‘自己的’,纳入自己的一部分,但实际上这种对感受的认同并不是必须的。认识到自己可以选择是否认同感受,并藉由静坐学习如何削弱这种认同,可以减少受苦。理解天择将各种感受融入人类心智的原因,有助于验证我们为何该停止不加批判地接纳感受的引导,也能帮我们选择要承接哪些感受的引导。要行使这种自由裁量权,就要严格且务实的实践佛教著名的‘无我’观念。这是队伍我基础文本提交出的合理解释,是佛陀在开悟之后的第二场演说。
七、佛陀在第二次无我论述中,表达了‘自我’并不存在的观点。其更广泛、更通俗的解释,就呈现在各种佛教文本之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就是:没有所谓的‘CEO自我’,没有所谓‘行为的行动者’‘思想的思想者’这样的自我。现代心理学已经大量证实这个观点,显示出有意识的自我,对我们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似乎比我们以为的还少。许多心理学家,尤其是演化心理学家,都赞同心智的‘模组化’模型,这与没有CEO自我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个模型有助于解释在资深静坐者身上常见的理解:‘思想会自行思考。’总而言之,我所谓无我经验的‘内部’版本(也就是质疑你对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所有权’,也质疑你通常认定拥有这些东西的‘CEO自我’存在),能从实验心理学,以及关于天择如何塑造心智的盛行观点中得到验证。
八、我所说的无我经验‘外部’版本(围绕着自我边界感的消融,以及错觉起始点的消融),并没有像无我经验‘内部’版本那样,获得经验上和理论上的证实。事实上,我认为外部版本在原则上无法像内部版本那样获得证实,因为这比较像是形而上学的主张,而非心理学的论点(在此,形而上学是采用主流哲学中的定义,而非超自然的奇异定义)。与此同时,演化生物学对自我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意义,也就是自我边界可以是任意的。这反过来表明:对自我边界消融的感知,并不会比一般对自我边界的感知更不准确。
九、抛开我们对自我的一般理解,以及其他替代选项在形而上学的有效性,这里还有关于道德有效性的问题。尤其是自我边界感的消融(可能会搭配无我经验的‘内部’版本,从而削弱了对自私冲动的认同),导致‘我的利益’不再明显优于‘他人利益’,这会使一,个人扛接近道德真理吗?我认为演化生物学当给予这个问题肯定的答案。
十、根据佛教的‘空’之教义,我们认为物体和生命都具有‘本质’的直觉,不过是种幻觉。具体而言,这是天择所设计出的幻觉,以生物在演化上的利益来感知已认定事物的重要性。(以达尔文主义来为‘空’的概念进行辩护,全然迥异于佛教传统上的申辩,但这两者是相融的)。在事物中看到本质,不必然导致自己受苦,或是造成他人受苦,但这是有可能的。特别是,以‘本质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他人和群体,会使我们想要、甚至故意造成他人受苦。因此,认识到本质是知觉上的建构而非实相,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如果搭配静坐练习,更会削弱本质感,让自己得以选择是否参与其中。老练的静坐者对事物失去本质感,这样的情况已颇为常见(他们提到自己已经颇为彻底的了解到空或是无色),在我极为有限的经验中看来,他们也都是快乐又仁慈的人。
十一、前一点提到的本质和本质主义,是更广泛命题的一个例证,也就是:没有看清世界,不仅会导致我们受苦,也会导致他人遭受不必要的苦。或者,可以用较积极的方式来说:看清这个世界,不仅可以让你更快乐,还会更有道德。但这不是保证一定得到的结果。一如我们所见,就有非常老练的静坐者,显然非常快乐,也显然非常糟糕。尽管如此,使我们受苦的心理动力,以及让我们恶待他人的心理动力之间关联十分密切,以至于佛教减轻或终结受苦的处方,往往会使我们更快乐也更善良。由于静坐无法保证道德上的进步,因此通常会与佛教不断强调的道德教育相结合。
十二、许多佛教教导,包括这里列出的几种,都可以归结为‘对条件的意识’。其中,‘条件’可粗略说是原因。正念静坐会更加关注那些引发我们行为的事物,去留意知觉如何影响我们的内部状态,以及某些内部状态如何导致其他内部状态和行为。这种关注包括意识到感受在这些影响链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也就是天择所塑造的角色。天择似乎已经把感受设定为大脑运作方式的一部分。重要的是,静坐练习提高了我们对这些影响链的认识,也使我们能够干预并改变影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这就是佛教的解脱:从先前捆绑我们的影响力中逃脱,而且这影响力是我们先前看不到的。
来自仙女座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量子佛学教你“断舍离”:如何用不确定性原理减少焦虑? (4人喜欢)
- 从量子叠加态到“无我”:你的自我可能只是一场概率波
- 反观自照 (5人喜欢)
- 悟道——婚姻篇 (3人喜欢)
- 聊聊显化法则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