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舔狗,为什么有些人一无所有,而有些人却应有尽有?
KY作者 / fufu
策划 / 二狗子
编辑 / KY主创们
我有一个朋友小A,属狗,舔狗的狗。 她自称靠舔追到了现在的女朋友,开始天天向当时还是单身的我传授她的“舔狗学”。
向来认为“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的我,坚决不信她们能够长久。但就在前两天她告诉我:她们正在计划举办一场小型婚礼……

满嘴狗粮的我陷入了困惑:明明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感情中的卑微只会带来痛苦。可是,为什么我的朋友却看起来那么幸福?

我一直认为,在关系中卑微一定不会快乐,因为那意味着我们为了这段关系做出了很多单方面的牺牲。 然而,当我阅读了这方面的文献后,却发现原来在关系中牺牲并不一定会让人感觉糟糕。 以下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在牺牲时是否快乐:

Impett, Gable和Peplau (2005) 将人们牺牲时抱有的动机分为两种:


当我们付出的牺牲是自愿的而非被强迫时,不仅我们能从中获得快乐,双方对于关系的满意度也都会提升(Van Lange et al., 1997)。 比如,同样是为了伴侣搬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我既有朋友心不甘情不愿搬过去之后,两人反而比异地恋的时候更经常吵架;也有朋友明明牺牲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却依然满心欢喜地跑去另一个城市与伴侣团聚。 毕竟,是否付出牺牲是我们内心的抉择,而不该是来自对方的要求。
不过,有牺牲的意愿并不等于我们在一段需要频繁牺牲的关系中能够快乐。牺牲意味着双方出现了观念/偏好/生活等方面的冲突,而频繁牺牲,很可能说明双方真的不合适(Righetti et al., 2020)。


心理学家指出,根据每个人自控力(self-control)的高低,我们在行动前的思考方式可以大致分为理智型和冲动型(Righetti, Finkenauer, & Finkel, 2013)。 在关系中两种自控力高低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体现出不同人思考习惯的特点。
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冲动型思考的人往往更愿意为自己的伴侣牺牲(Righetti et al., 2013)。
这大概是因为,理智型选手习惯在行动前冷静思考,而冲动型选手往往更听从自己的第一反应,所以更容易受到“爱的感召”而付出行动。 冲动型选手表示:冲就完事了!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小A事事以女朋友为先的行为太过卑微,但是小A却完全不这样认为;相反地,她在付出的时候充实又快乐。
我意识到,小A是一个在关系中拥有相当高的相互依赖感(interdependence)的人。这类人将自己与伴侣视作紧密相连的整体,并且视自己的付出为呵护二人关系成长的养分(Day & Impett, 2018)。
相比之下,我曾经在关系中做出的牺牲远不及小A,但是体验到的卑微感却比她更为强烈……

为什么会这样? 阅读相关文献后,我找到了原因:根据相互依赖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我的内心更在乎个体独立性,因此付出牺牲时更容易体验到卑微感。
换言之,“卑微感”并不一定来自于关系中客观不对等,也有可能是我们个人心态带来的主观感受。
研究发现,拥有高水平相互依赖感的人发自内心地乐意为关系付出,即便是为了对方暂时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出于回避式动机做出牺牲,都不会影响他们在关系中的幸福感(Impett et al., 2013; Le & Impett, 2013)!


想要改变关系中的卑微感,首先可以从我们面对牺牲时的心境,来判断我们内心卑微感的来源: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属于第二种情况,又不想放弃这段关系,那么——

在不少关系中,我们可能习惯了默默付出,总觉得把付出挂在嘴边没有必要。
然而,如果你感觉到卑微却仍然没有主动和伴侣沟通你的情感需求,这时候的默默付出可能反而会损害双方的关系。
心理学家Impett及其同事(2014)在研究中发现,当我们试图隐藏自己付出牺牲时产生的负面情绪时,伴侣虽然不一定能够明确地知道我们在压抑怎样的情绪,却能感觉到我们行为与内心的不一致,并因为这种不真诚感而和我们产生疏离。
因此,大可不必默默为关系牺牲。转向良性付出的第一步,是和对方沟通我们的付出,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在沟通中,说不定会有意外的发现。
比如,对方在我们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也为了关系付出很多;或者,对方虽然先前没有察觉到我们的付出,却能够在沟通后认真地反思并且做出积极的转变。


曾经很多情感指南告诫我,不要在感情中丢失自我,因此我也格外在意自己在关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然而,在听了小A的故事后我发现,在一段稳定的关系中,我们都会成为彼此自我的一部分。过去认为牺牲就是在关系中“输”了的我,其实是把那个重要的对方,当成了一个仅仅和我利益交换的独立个体。
如果你也感到关系中的牺牲仿佛是输掉了一场“利益博弈”,那么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牺牲。
心理学家Van Lange(1997)认为,牺牲是相互的,并且能够与我们对关系的承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们彼此都因为对方的牺牲而更坚定这段关系,而对关系的承诺又增强了我们为关系牺牲的意愿;只不过在二人关系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牺牲的意愿在增长,牺牲的需要却在减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对方牺牲的意愿,不是一种卑微,而是一种积极培育感情的态度。

你可以通过冥想、身心运动、书写练习等方式,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
想做练习,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途径和平台?
上海KYers的福利时间到!如果你对冥想、身心运动、书写等生活方式感兴趣,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身心健康营,和大家一起练习吧~


虽然小A初期的“舔狗”行为是我完全无法复制也并不推荐大家尝试的,但作为她的朋友,我很开心她有运气遇到了一个同样爱她的、能够对她的牺牲做出回应的另一半。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难免遇到将我们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并且拒绝予以回应的人。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对另一半的不尊重——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伴侣,请及时离开。
我虽然希望更多人可以拓宽对卑微感的看法,并尝试投入关系的整体,但同时也希望大家可以记住,为关系做出努力,绝不是让你放弃维护自己的全部利益。

付出牺牲可能是所有关系在成长中不得不经历的过程,但关系并不应该建立在无尽的牺牲之上。 希望每段亲密关系都能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我愿意为ta牺牲,不过ta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