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江湖04--山海情缘
生长在平原,自幼对山海有无尽的向往。研二时,随地理学霸入闽,终识“山海经”。

NIT建筑学本科,硕士阶段被跨学科培养,在NJU地理系补修专业基础课,随后参加课程教学实习。

那还是87年秋,几位经济地理学教授,带着研究生及84级大三学生娃三十多号,以及我这唯一的建筑生,去做福州一市八县区域规划。

我和两个娃负责市域最北部罗源县片区调研。先在县城各部门搜资,然后下重点乡镇实地踏勘。第一站,海防重镇鉴江。

鉴江镇在罗源县东北,扼守深兰“三都澳”出入咽喉处。当年仅有一条简易战备公路与陆域外界联通。我们从罗源湾滨海,沿着崎岖的山路爬升,到了山口,海边的镇区便可清晰俯瞰。

人生头一次山口的视觉体验,也就几公里的直线距离,本以为只需十分钟,我们的北京212,盘旋下行半小时才到镇上。老兵出身的司机称:幸亏当年曾参加过修此路,否则不敢开这段路。

多年后,走过川藏滇藏、三江双流,似乎只有在怒山下探澜沧江才有比那更强烈的体验。
如今去鉴江,就不必再走那盘山的公路了。国道228线罗源碧里至鉴江公路已完工。

山这一侧的罗源湾, 邻近县城,三面青山环抱,一面接连大海,水深百米,能停30~60万吨巨轮,距台湾基隆港142海里。两岸关系悬而未决的年代,天赐良湾用来养海带紫菜也挺好,如今环保部授予鉴江镇 “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北部的中房镇上宅村,正德年间,李太公自小勤读,后中举,出任开封知府。归故里,带回唐伯虎真品书法,成为李氏族人世代相传的珍品。 三十三年前有幸目睹。老族长用一块塑料膜卷包收藏于老宅木阁楼,对我们毫不设防,那年代,有乡镇干部领着很受信任。

陈太尉宫座落于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宋代,原是陈苏祠堂。陈苏,河南固始人 , 唐末隐居于此,教民农桑、礼教,南宋嘉定二年,已经离世294年的陈苏被朝廷敕封为“英惠侯王”。

圣祠由正殿、配殿、戏台三个部分组成。

一宫之内,宋、元、明、清建筑并存,融汇组合一体。

戏台是多功能的,搭上跳板便可唱大戏。

县域西部的霍口,是畬族自治乡,聚居畬族5000人。畬族人是福建原住民,早在唐代鲜卑胡汉人入闽前,他们已定居这里,他们的语言与客家话极接近,是更正统资深的华夏子孙。

去霍口和去鉴江的是同一辆车,县政府调用的保险公司公务用车, 还是那个老兵司机。那个年代,路上车很少。顺着溪谷,三十几公里山路,弯曲不太多。

我早早发现对面来了车,老兵竟然没留意。我们的吉普是草绿色,难警示对方。恰恰在唯一的悬崖急弯处会车,山崖遮挡视线,双方都大意了,未按规鸣号,避让不及,保险杠角顶在一起。还好,损失不大,只有老兵腿上撞了个疙瘩,前排副驾的陪同脑门撞了下挡风玻璃,没伤皮肉。车子都还能开,对方是保险公司的客户,约好回去再处理。

隔了一天,县府的面包车带着我们三人及老土地局长,以及半车节日礼物,沿着104国道驶往福州。路过军营门口,里面斜冲出一辆军卡。我们的司机踩了一下刹车,又试图加速冲过去。但军营出来的路是下坡,小兵刹不住车,粗大的保险杠穿进了我们的座车左侧,我面前的座位被掀起,老土地局长是老江湖,抱膝团身,人无碍,几筐土鸡蛋全完了。两辆车卡在一起暂时无法分离。
不久县府主任带车赶来,与军营出来的首长握手互慰,他们是军地共建友好单位!我们三人换车回市区。

三天两起撞车,均是大水冲龙王庙!次日是国庆节,也不知上供的礼品不知送到了没有。
国庆晚上,我第一次喝了很多啤酒,记不得多少杯了。NJU的女孩比NIT的大胆开放,她们平均只比我小一岁。事后教授夸我“坐怀不乱”,不就是礼节性地跳几段舞吗?我家里有美女。

此后多年,我坐汽车都不睡觉的,看到有车开来,条件反射地用手撑抓前排靠背。
那年,在罗源县城住了一周。印像最深的是,县城最好的房子是中学,颇具学宫气势,不像我故乡那一带,最宏伟的是政府楼。

今天的老大,38岁便任闽东地委书记,确立“弱鸟先飞”发展经:“我区发展经济只能做长期艰苦的努力。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欲速不达’、‘过犹不及’的辩证思想,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幼稚思想、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努力养成在任期内留下长劲和后劲的广阔胸怀,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振兴闽东经济。”

离开罗源的四年后,我变身为SEU教师,带着几位大四学生,利用毕业设计为闽东地区上白石等乡镇编制建设总体规划。二十六年后,当年的学生娃已成长为业界大拿,相约回访青春梦乡。

上百石镇区范围几乎没变化,镇政府竟然还是当年的老楼。

上白石交溪二桥,财政帮扶的承诺变挂了,千万资金缺口,在外乡贤纷纷慷慨解囊,立即落实捐款事宜,如今已通车,镇区与国道联系更便捷。

西部教育区按规划扩展了,中小学塑胶跑道铺上了,原初中升级为完中。上白石镇区郭氏一脉,源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郭子仪后裔,唐时入闽,宋时居散处。族人近3200人。每年正月初,宗祠董事都要请鼓吹班,给族内每个考上大学的家庭送牌匾和奖励金。二十多年来考上大专及以上学校的学生500人。其中哈佛、北大、中科大、浙大等均有录取,博士、博士后、硕士数十人。

修路造桥办教育,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及生存适应力。1990s初,上白石镇域人口4.1万人。 26年后,再访,总人口已降至2.5万人。上白石为城市化贡献了至少一万六千人。

上白石的交溪东南岸, 登山步道全长1860米,连接山上104国道。

国道上有天赐观景处,可鸟瞰全镇。 白石村坐西北向东南,背靠八斗岗,面向郑家山,濒临交溪,沿岸新日状展开,依山而构。旧街店铺民宅,长高了。

福安电视台的截屏。

国道旁,寺庙恢复建设中。

郑家山村落紧邻国道坡下,104国道绕村而过,是福安市闽浙交界第一窗口。整个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环境整洁,清幽宁静。

虽名为郑家山,但村中90%以上是王姓。村子早前由郑氏族人迁居此地而得名,后由王氏族人从郑氏族人手中置买田地山场后繁衍至今。

这里民风淳厚,一派和谐,享有“深山百年无赌村”的美誉。据王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郑家山村王氏家族中有一户人家因赌博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王氏祠堂为警示后人,遂立下 “全村禁赌”的族规,一代代郑家山村民始终执守,延续至今。

广场上竟然有大人物书法。村民称:1997年,闽东地区争创小康示范村现场会在郑家山召开,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大大欣然写下“积极探索山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要“依靠104国道便利走南闯北,发展第三产业”。敢闯敢拼的郑家山村民凭借着不服输的韧劲和诚信经营的理念,在交通运输、石板材、电机电器等行业取得骄人成绩,将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村里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登山道修缮,建设拦水坝、休闲广场、环村公路,维修老宅。

传统文化与红色信仰并存, 村子的核心上为祖墓,下筑中心广场池塘,家家供奉毛爷爷。

村落整洁、邻里和睦,全村家训:尊祖,敬老,敦族,孝悌,睦邻,农业,妇行,吉礼,凶礼,治家。

晓阳乡,如今怎么样了?那边是福安最偏远的乡,离国道还有70里,山高路远,红色根据地。1992年,晓阳规划也是我带领那帮孩子完成的。

晓阳山林资源丰盛,白云山海拔1448米,山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似海非海,如波似浪,此起彼伏,万里云海,疑是天上。

境内遍布溪流、瀑布、山涧,多库湾、水潭、山洞,水清见底,娃娃鱼、七彩鲤鱼、花纹蛙、黄鳝等随处可见。林区内有猕猴、锦鸡、山麝等野生动物。

中心镇村头,廊桥依旧。

当年桥头大大小小七座庙,让我极为惊叹。如今仅余一座最大的,六座小的应该是搬家了。

这座大的,当年应该是寺庙学宫,现内部已作制茶坊,这样也不错,寺庙本为教化之所,晓阳早已建了新乡校。二十八年前,我们驻晓阳调研,就住在新建的中学里。

最惦记的还是鲤鱼溪,他们及其子孙还在吗?记忆出现空挡,鲤鱼溪是在镇北的谷口村。

当年的溪中,悠然遨游着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还有两只大鹅脚踏鱼背,与鱼争食。再探,两侧砌了石护坡石栏杆,原生态水岸及白鹅不见踪迹。

鲤鱼依旧自由嬉戏,投饼,鱼儿悠然而至,争相啄食。 用线系饼,丢于溪水,大鲤鱼吸衔拉着,你拖过来,它拉过去,“人鱼拔河”,极尽乐趣。
谷口建村于唐末,始祖谢淇自固始县兴宾里入闽,始居于古田后转居晓阳,有“谷口出国舅,神鱼来报讯”的故事传说,早在唐宋间即放养鲤鱼,至今千年之久 。据说,最大的“鱼王”达七八十斤。鲤鱼怎不跑掉?神鱼留念阳谷。暴雨洪水时可会冲走?鲤鱼有逆水特性,只会迎水而上,或会衔水草以避之。 早年亲见有条大被冲往下游浅滩,村童涉水抱归。

晓阳回程,山岭尽兴徒步,山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突遇暴雨,来得急去得快。

途中遇好心的司机,他说来回均见到我在奔走,力邀上车。恭敬不如从命。遇古村坦洋,告别“山路天使”。

“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选用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坦洋菜茶芽叶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坦洋工夫”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坦洋村被政府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

惊叹,村头竟然两座廊桥!!! 仔细看地图,这里距离“廊桥之乡”泰顺界直线距离不足30公里!

回访闽东归程,途径早年的“斗战胜佛”寺,山崖悬空小寺已变身为“宝莲禅寺”。记得这里是我第一次拜佛求签处,那时只崇拜“孙大圣”,签文“刘备招亲,弄假成真”,疑惑了多年不解,直至多次上雪域高原后才初有领悟。

渔村湾坞……福安高铁站建于此。

当年的泥滩,打造起千亿级冶金新材料产业集群:滨海新区不锈钢特色小镇。

闽东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就一定能完成民族历史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