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今年年初的时候,看了一篇台湾博主写的关于东北洗浴中心的文章,文章里现在的沈阳洗浴中心,在装修上一改之前白瓷砖黑水泥的国营工厂风,完全可以比肩国内的星级酒店,功能也是齐全的让人咂舌。想起小时候的澡堂总是水雾缭绕,一进去只能听得见水流拍击到地面上声音,生锈的花洒下所有人都一丝不挂但面容平静的忙碌着。我总是羞于妈妈带着我和一群阿姨一块洗澡,每到周末的时候,总是各种理由不想去。今年的工作也是在复工后断断续续的忙碌着,也没有空闲出来大片的时间,就这么一直晃到了12月,但所有的事情好像商量好的一样进入了结项阶段或者无法推进,在摸了两周的鱼后,决定去沈阳休假。
下了飞机坐着轻轨去酒店的路上,窗外的杨树虽然掉光了所有的叶子,但依然整齐挺拔的立在路边,在冬天太阳的照射下,没有一点萧条的感觉,我知道我终于到了北方的冬天。

小时候的冬天就是眼前的样子,但其实西安也算是典型的北方城市了,但最近几年的冬天真的是一点存在感都没有,翻出前阵子西安下大雪的视频,才发现问题出在植被上,西安路上几乎种的都是四季常青的绿植,将四季交替的印记几乎模糊到最低,现在的小朋友感受到的都是鹅毛大雪落在了枝叶饱满的常绿树上,想来也是遗憾。
收拾完行李就打算出去吃饭了,一出酒店才发现不过才下午4点,天已经开始黑了,推开酒店门的一刹那,正式领略到了东北零下10度的风范,但冷归冷,吸进鼻子里的空气却是凛冽但清新,这才应该是冬天的空气啊,西安的霾到底都是些什么有害气体啊。
因为住在了市中心的老城区,眼前的景象就像是被封印了20年的城市,没有一点当代城市的气息。所有的住宅楼都带着早期国企家属院的风格,7层层高,如果家里一直没翻修,还能看到最老式往外推的窗户,在觅食的路上被导航带错了路,还误入了老小区,看到了小时候才会有的柴火棚(用于每家放置杂物的小屋子)歪歪扭扭的建在了楼房的对面,只留了条窄窄的路用于行走。楼层稍高的也就只剩酒店和写字楼了,但装修和命名也明显带着时代的印记。中街应该是钟楼之于西安的沈阳中心级地标,但除了正街上各品牌超大的门店外,其他附近街道的门店出乎意料的没有一丝商业和现代气息,广告店,宠物店,服装店,都以上个世纪的风格安静的坐落在街边。
我们在酒店的十字路口上,还碰见了一个小规模的劳务市场,大多都是写些50-60岁左右的大爷,脖子上挂着水工/木工/杂工的纸板,缩着手在等待他的雇主。

同样都是北方城市,但沈阳的烟筒比西安要多的多。因为是和朋友出行,我们一般都睡到中午才出门,好像没过多久天就快黑了,我总是能一眼看到各种大烟筒在暮色中缓缓吞吐,月亮和星星也出来的很早,他们就一起挂在天空中,等待着和这个城市完全陷入黑暗。



入夜后的沈阳,几乎没有任何的夜生活,路边见不到任何的人影,门店几乎也都大门紧闭,只有霓虹灯和过于多的空驶的出租车提醒我们,还在城市里。
直到我们到了洗浴中心,才醒悟原来所有的沈阳人都在澡堂子里过夜生活。一进门后的各种人声喧闹突然将我们拉进了另外一个次元。东北澡堂里的装修风格和台湾博主的描述几乎没有任何的出入,不禁感叹沈阳所有的城市化进展好像都释放在了澡堂子里。四层的洗浴中心,装修走的轻奢风格,任何一个背景都足以支撑小红书博主的OOTD,我们按着攻略上的顺序洗澡,泡澡,搓澡,汗蒸,吃饭,休息。发现东北的洗浴中心虽然是洗澡的,但当成酒店住,也并不为过。唯一遗憾的地方就是选错了搓澡项目,一点灰都没搓下来,洗完澡瘦3斤的梦想也破灭了。
沈阳的美食是这次出行的第二大目标,量确实是大的可怕,但也是甜的惊人,除了作为一个吃不了辣的北方人外,也依旧成为了一个吃不了甜的北方人。锅包肉,雪绵豆沙,大拉皮毫无意外的翻了车,但还好还有烧烤,真的是便宜到发指,但味道真的没话说。遗憾的是这次和朋友两个出行,实在是一顿点不了这么多,放弃了太多的美食。

吃喝之余,还是逛了逛沈阳的几个比较出名的景点,沈阳故宫和大帅府意料之外的让我重新把历史又捋了一遍,朋友感叹赵四小姐几经波折终于嫁给张学良,我却一直感叹国民党是真有钱啊,和延安的窑洞那些土炕土坑一比,满眼的红木家具和精细的摆件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最魔幻的地方还是出现在一个金融博物馆,开始的画风都很正常,一些东北金融的发展史和货币的进展历程之类的,十分的严肃并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直到上到二楼,出现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展厅,所有的墙都被金闪闪的黄金覆盖,中间竖立着一个硕大的财神爷,我和朋友呆了3秒后,立马跑上前合影,希望在2020年被虐惨的我,可以在新的一年,得到财神爷的青睐,保佑我在2021年踏踏实实、心想事成的挣钱。

-
豆友228880535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8 22: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