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100篇】Day4. 蔡崇达的《皮囊》
2小时48分读完了皮囊,大概是2020年的最后一本书了。
一直以为皮囊是一本玄幻或者灵异小说。直至计划去泉州,想从文学作品里了解泉州市井风土人情,才找到了皮囊。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很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其实,说起来,皮囊并不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很舒服,很畅快的书。相反,书里浓厚的悲伤底色,似乎还有点用力过猛的文字,让这本书读起来觉得异常艰难。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悲凉,虽然作者似乎积极向上努力,可满篇挥之不去的是浓郁的悲情色彩。生死,病痛,难以割舍的亲情,凋零的友谊,以及窘迫的生活和工作,一桩柱一件件,只让人感受到了难以承受之重。
书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普通,普通到我们身边也可以找到类似的影子,哪怕只是一个片段或者一个瞬间。每个故事好像都参与其中,就像是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一样,模糊又清晰。年老体弱却时充满力量的阿太,偏瘫却又倔强的父亲,坚强执拗迷信的母亲,还有那些渐行渐远的童年小伙伴,早已告别、陌生又熟悉的同学,记忆里发黄的爱情故事,书里每个人的色彩和性格都是那么鲜明,可无一不充满悲情。这些文字里的感情是如此地厚重,更像是作者对于过往的纪念,对逝去的凭吊,对遗憾的感伤。作者最后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大概在这本书里,他想怀念过往那些生命里重要的人,相重拾那些记忆里的烙印,所以才会去理解,去看见,去解剖,哪怕是又一遍撕裂自己。而这本书,也成了作者情绪的释放。
书里多次出现的一家之主,以及福建的神明庙宇,大概就是在本书里看到最鲜明的闽南文化了,跟我所理解的广东潮汕文化有相似之处。或许是因为东南沿海文化本就相通之故,闽南人和潮汕人的一家之主和求神拜佛,大概都跟海洋文化相关。在大海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大概也只有男人,才可以勉强一试。而在命运面前,人类又有那么多的无能为力,大概只能寄托于神明,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和坚持与生活的困顿搏斗。而我所熟知潮汕闽南女性的吃苦耐劳、勇敢坚强,在阿太和母亲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男人是一家之主,可是女性更是默默承受撑起了整个家。而她们,因为痛苦,也越发可敬和伟大。
正如马赛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只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书籍不过是一面镜子,从书里读到什么,其实是取决于你的内心里有什么。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领悟,大概就是阿太的皮囊,和最后作为生命中旅客和旁观者。随着年纪渐长,愈发觉得生命就像一辆火车,而我们乘着这辆火车呼啸而去,路上的每个人,哪怕是至亲挚爱,都不过是生命中的过客,到最后剩下的不过自己。活着,就是在不断经历,不断看见,不断理解和领悟。
前两年很喜欢提起罗曼罗兰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并仍然热爱生活”。可每次提起这句话的时候,都感到惶恐无力不安,唯恐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热爱。所以要一遍遍鼓励自己。可是就在今年,因为经历了太多,更加了解了生活本质,却再也不想提起这句话。仿佛是突然间的顿悟,反而无所畏惧,要更加积极地去生活。如今的自己,大概也算得上是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至少以目前的认知来看,生活的本质就是悲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无论是谁,真正地看见和理解之后,再光鲜的表面下都不过是一地鸡毛。而那些看似平静的生活,就像大海一样,看似宁静,却暗藏汹涌。真正幸运可以到可以通透而内心平静的人,大概是少之又少。而我们就像大海上漂浮,起起落落,不知归处。也正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那么特别,不可能复制。如何过好这一生,也成了永恒的话题和终极的思考。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好好活着,爱护好这具皮囊,好好跟生活相处,让这趟的旅行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用作者的这段话结尾:“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也送给送给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
两小时,写了上面的字,内心难以平静。可又能怎么样,不管怎样,都要不断与过去告别。
2021年,我们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