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医疗险是便宜,但为什么我更推荐中端医疗险?

大家好,我是老李。
今天和大家聊聊医疗险。
相信有不少朋友最初接触保险都是从百万医疗险开始的。仅花费几百元就能瞬间拥有几百万的保障,转移了家庭遭遇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相当值得。
但相对于百万医疗险,老李我却更推荐大家配置中端的医疗险。
这是为什么呢?和百万医疗险相比,中端医疗险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更高的保额以及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购买百万医疗险,到底是想解决什么问题?
我相信答案主要是两个:一是解决看病花费太贵,二是解决看病太难。前者涉及保额,后者则涉及医疗资源。
百万医疗险看似保额够高,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货币本身的通货膨胀,加上医疗发展日益加快,层不出穷的新兴医疗手段都让医疗费用的膨胀非常夸张,数十年之后,如今看似高的保额,是否还能应付到时候的医疗支出?这是存在着疑问的。
但中端医疗险有着更高的保额,如今看来“略显多余”的保额,在今后可能也只是将将够用而已,而且要想过个几年之后再选择中端医疗险的话,身体是否能过核保也是一个问题。
说完保额问题,再来看看医疗资源的问题。
百万医疗险对就诊医院的限制基本是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普通部。相信去过公立医院看过病的朋友,肯定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挂号难、排队久、环境差而且医生看病还没耐心,就医体验谈不上优良。遇到小毛小病的时候还能忍忍,真的碰上病情严重的时候,挂不上专家号,安排不上住院床号和手术,就可能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直接耽误治疗了。
所以说,百万医疗险解决不了看病难,住院难的医疗资源的问题。
而中端医疗险,不仅包含了公立医院的普通部,还覆盖了公立医院的特需部和国际部,甚至私立医院,昂贵医院,更有全球医疗机构。
先不谈后面几个,光是特需部和国际部,相较于普通部,人就少了很多,环境还好,做检查做手术等候的时间还短。
以北京协和医院的国际部为例,在普通部要等差不多40天才能排上号的B超,在国际部当天就可以做了;同一位医生,在普通部一般要等上数个月才能安排的手术,在国际部一般三到五天就可以安排上了。

产品的稳定性更好
其实这一点在我前几天的文章《20年保证续保?长期医疗险的黑暗森林才是最可怕的事》里有聊起过,如今的百万医疗险的推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并不是为了赚钱的,而是为了吸引客户,抢占市场的。
但保险公司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盈利赚钱,如果一款产品长期亏损的话,保险公司是否会允许其一直存在呢?
医疗险虽然是短期险种,但用途却是长远,甚至终身的,所以医疗险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事,谁也不希望在保障期间,自己的产品突然停售,保障中断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在过去几年内发生了健康异常的情况,那么在购买新的医疗险时,轻则会被算作既往症被除外,重则直接拒保导致再也没法用有保障。
但是中端医疗险的定位原因,会比百万医疗险稳健得多。开发这些产品的专业医疗险公司,在健康险的定价、管理、理赔等方面都有相当多的经验,所以这些产品的运营持续性一般来说也是相当好的。

更灵活的强制免赔额
如今市面上的百万医疗险基本都有着5000~1万的强制免赔额,通过设置这样一个规则,保险公司将会大大降低理赔率。
根据卫计委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职工医保参保人员次均住院费用为11888元,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的次均住院费用为7049元,扣除社保报销的部分之后,个人自担部分都在百万医疗险的1万免赔额以下。
简而言之,免赔额的设置,大大降低了百万医疗险赔付的概率。
但是中端医疗险设置的免赔额,相较于百万医疗险来说更加灵活,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决定是否要加免赔额。
此外,有一些中端医疗险可以通过社保报销的金额来抵扣免赔额的。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来举个例子,假设住院一共花费了3万元,其中社保报销了1.6万元,那么:
百万医疗险的报销金额是:3万-1.6万-1万免赔额=0.4万。
但是如果选择了免赔额1.5万元的中端医疗险,因为免赔额可以用社保报销的1.6万来抵扣,所以这个中端医疗险的报销金额是:3万-1.6万=1.4万。
足足比百万医疗险多赔付了1万。

更优质的服务
因为医疗险是属于那种出险较高频的险种,所以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服务,也就意味着理赔过程会更顺畅,从而大大减少了沟通和流程上的麻烦。
而服务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保险公司在医疗险服务方面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取决于医疗网络的成熟度。一些中端医疗险的服务提供者,本身是专门做高端医疗险的,原本就有成熟的医疗网络和长期的服务经验,更有一些甚至自己搭建了专属于自己的医疗网络,所以在服务经验和效率上都是有着优势的。
此外,中端医疗险在其医疗网络内可以直付——也就是说看病不用先垫付钱,再走报销流程,而是保险公司和医院直接结算,不仅方便省时,还不用占用自己的现金流。
如果你不懂配置保险,
请联系我,
就能获得一份专业的保险配置方案了


